據周總理、李主席、徐帥《年譜》和《歷史的回顧》刊載文獻/史料:
如果不是徐帥提及,“旺蒼會議”大概率會是名不見經傳……
同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很不一樣的,是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陜根據地是“有構想,有盤算、有目的”的一一>起碼在1935年4月中旬之前,對張國燾、陳昌浩是如此。話得從“西北軍委旺蒼會議”說起>>>
是年1月中旬,敵胡宗南部第一師5個團、2個游擊支隊統歸徐向前“黃埔一期師兄弟”丁德隆指揮,大體上完成了對川甘通道要隘廣元、昭化的布防;四方面軍依《川陜甘計劃》決定沿嘉陵江北上、兵出隴南,具體部署于22號晚、集中約十八個團發起《川陜甘計劃》首役/“廣元、昭化戰役”。
是日,黨中央據遵義會議“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據地”之決定,致電張國燾等:黨中央和一方面軍“轉入川西,擬從瀘州上游渡江”……。為使一、四方面軍乘蔣敵尚未完全入川以前,“密切協同作戰,先擊破川敵起見,我們建議:你們應以群眾武裝與獨立團向東線積極活動,鉗制劉敵,而集中紅軍全力向西線進攻。……以蒼溪、閬中、南部(縣)之線為主要方向。”接悉電后,張國燾即命于前沿的徐帥賡續趕回旺蒼壩出席“緊急會議”。
“旺蒼會議”還是沒有留下文獻。依諸當事者憶敘,會議結果主要的是:
1)對于“中央來電要我們派出一個師南進,接應中央紅軍北上”問題,認為“派部隊出去多了,等于大搬家;少了,去一個師,等于拿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討論來討論去,想不出好辦法。”>>>因此,會議對“中央要求”沒有任何結果/決定、甚至沒有回復黨中央的來電;
2)在本月底之前,無論廣、昭戰役情況如何,方面軍均須集兵出陜南,去尋覓/接迎紅25軍吳煥先、徐海東部入川歸建>>>實質是叫停《川陜甘計劃》首役“廣、昭戰役”;
3)放棄川陜根據地東城口、萬源一帶,適當收縮兵力>>>事實上著手“大搬家”/長征/戰略轉移之準備,開國中將吳瑞林憶述“(1935年)2月上旬,開始了撤離根據地行動…”;
4)目前壓倒一切的方針是“以迎接中央紅軍為當務之急”,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集中四方面軍絕大多數力量確保強渡嘉陵江戰役勝利>>>實質上是以“過江西出”更替/取代《川陜甘計劃》,這是“旺蒼會議”的核心精神和宗旨!
1934年11月前后,四方面軍再次整編,全軍計有12個師38個團左右。若假以時日,憑徐帥的指揮能力、憑四方面軍的攻擊能力和18個團的優勢兵力,拿下廣元、昭化,打通川甘通道要隘、夾江而上出隴南,當無大礙;果真如此的話,川軍的再次圍剿可破,川陜甘邊根據地結成一片可期,六個月后黨中央和一方面軍北上至隴南會合四方面軍亦指日可待,何樂不為!?一一正是從此意義上說,四方面軍旺蒼會議撬動了軍史“拐彎”!
顯而易見:西北軍委“旺蒼會議”決定的政治權威之高度/強度,要大大的高于/強于四方面軍“清江渡團以上高干軍事會議”決定。這是很不正常的!
要害還不僅僅限于此……
徐帥憶敘黨中央《1.22電示》的要點為:“…要我們派出一個師南進,接應中央紅軍北上。”>>>實際上,黨中央《1.22電示》上就沒有“這些話”“這層意思”,一段話、一組詞匯、一個標點符號也沒有!
換句話說,黨中央電示的內容或要點,是張國燾在會議上口頭傳達的、他篡改/編造了的偽電示內容或要點;徐帥等人在當時或者以后,均沒有親眼目睹黨中央《1.22電示》全貌的機會!
可見,旺蒼會議確定“迎接中央紅軍北上”為當務之急方針的根據,并非系黨中央的《1.22電示》,而純粹就是張氏的“假傳圣旨”!
后記:
黨中央《1.22電示》文獻大部分內容,可參見于徐帥《歷史的回顧》第十一章“陜南戰役”一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