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的世界里,榮譽有時候并不屬于第一個發現的人,而屬于第一個說服全世界的人。
這兩年不少行業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如何讓技術進步帶來商業盈利,可能是和如何取得技術進步本身同樣重要的事。
比如今年世界糧食論壇上,有一位分享者是來自秘魯的創新團隊。他們做的科技創新方案,就是
——用數字技術讓農民獲得更準確的市場機會
不要小瞧這更準確三個字,對于現實生產來說,準確與否,往往就意味著你的模式能不能跑通。
他們這套系統能夠幫助農民們能把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需求,第一時間傳到這套系統里,然后系統根據需求,來精準推薦匹配政府、采購方、NGO等相關主體,來解決農業生產、銷售等面臨的問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他們的領隊老羅自小生長在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祖母是秘魯北部的小稻農。在秘魯農村地區,老羅祖母這樣的小農戶占比超過90%。不過,農村農業發展很慢,用老羅的話說,他碩士畢業后5年回到祖母的農場,發現“和我記憶里小時候看到的農場一毛一樣”。雖然這些年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農業技術也不斷發展,但秘魯農村首先一個問題就是,互聯網并沒有對農村地區全覆蓋,很多地方使用移動支付很困難。
其次就是當地小農戶中的絕大多數沒有智能手機,是的,不是少數,是絕大多數。這意味著你很難使用目前主流的人臉識別等形式進行身份驗證,也意味著不論是賣出貨物收款,還是購買農具種子付款,乃至獲取政策扶持貸款等金融服務都非常困難。
此外,當地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有視力問題,不怎么讀報紙或看書,有的甚至不識字,比較喜歡通過收音機來獲取信息。
并且因為長年累月從事農業勞動,他們多數人的手指都多多少少受損,使用智能觸屏手機上的App并不方便。
網絡覆蓋少,智能機不普及,用戶視覺感知度較差,屏幕操作靈敏度不及普通用戶。
看起來,幾乎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困難,都具備了。
所以,要怎么辦?
有的人可能說了,這個簡單,國內不是有現成的方案嗎?開發老年機老年APP啊,開發一款特別適應老年人的APP,把圖標做大,按鈕做大,字號也調大。保證當地農民都看得懂。
但要注意了,國內情況是,因為村村通等工程,互聯網覆蓋率是較高的,且年輕一代都會搗鼓智能機,能夠為家里老人下載老年APP,也就是只是老年人操作跟不上,但智能機的使用環境是在的。如果老年人會操作智能機,在農村你甚至可以開開心心的玩上王者榮耀。而這些條件在秘魯并不存在。
他們最后找到的辦法是,建立一套自動化電話系統,然后通過移動電話完成聲紋采集,建立數字身份。
簡單來說,在所有人習慣了智能手機,習慣了使用智能手機的互聯網功能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倒退回去,重新拿起了最原始的手機功能,然后用聲紋系統來實現身份驗證。
如此這般,哪怕是互聯網覆蓋較差的地區,農民們也能較方便地獲取農業技術扶持,農具購買,農業貸款等服務。
最終,這套系統在秘魯,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被投入運用。
正式運營的第一年內,就為超過2萬名農民提供了服務,其中30%的人通過這個渠道第一次獲得了正式貸款。并且,有20%的農民用戶是超過60歲的,且是系統中最活躍的那群人之一。
這套系統真真正正精準幫助到了過往扶持中被忽視,難以發出聲音的群體。
所以他們不但拿下了2024全球農創客大賽的冠軍。還在拼多多的支持下獲得了進入世界糧食論壇,在科學與創新分論壇向全球展示其農研創新方案的機會。
類似的是2024年全球農創客大賽季軍團隊——智慧番茄
他們團隊的技術方案很多人也許并不陌生:
植物生長和光照有關,那么通過控制光照,不就可以獲得更好更優異的作物了嗎?
他們團隊利用AI算法結合光譜成像技術,加上番茄種植數字監控系統,可以精確監控和優化番茄種植的每個環節,產生更優異的番茄。
從技術來說,這個方案不難,很多人都想到過,但現實中,最實際的問題可能并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于市場:
你花這么大勁種出來的番茄,可以賣的更貴嗎?是貴一塊,還是貴五塊?大眾會買單嗎?市場會買單嗎?銷量的增加,能夠覆蓋研發成本嗎?
關鍵就在這里,更好的番茄,需要更準確的買家。
優質的番茄,意味著番茄紅素含量高而穩定——番茄紅素是成熟番茄中的主要色素,不僅是廣泛使用的天然色素,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功能食品,藥品和化妝品中。
你的番茄賣5塊,我的番茄能賣到14塊,不是因為大眾為了口感能接受如此高的溢價,而是后者所含有的番茄紅素已經達到制藥和化妝品行業所需的質量和成分標準。
簡單來說,你用AI光譜照出來的番茄,大眾可能未必買單,但工業生產必然會為生產進步買單。
而且,隨著AI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獲取的數據量不斷擴充,現在他們團隊已經能將這套系統應用在更多的農作物品種中,比如咖啡豆、果蔬、茶葉、橡膠、中藥材。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成本還會不斷降低,目前他們這套系統的成本已降至數年前的十分之一。
這就是這兩年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
研發新技術新解決方案,大家已經走的很多,但如何為這些技術找到更準確的買家,如何為買家們開發出更準確的技術,往往成為現實中決定技術成敗的關鍵點。
你的技術很好,但沒有買家沒有市場,那么很可能最終就是失敗的。
你的技術看起來一般,但可以切實解決現實中非常剛需,非常準確的問題,那么往往就可以落地普及。
理解了這個,其實某種意義上,你就理解了拼多多這兩年在農業上的邏輯思路。
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負責老師金可默曾經坦言過,對于農業技術來說,他們的每位師生其實都迫切地想把農研產品推向廣泛的消費者,但他們身處農業前端,在產品的推廣和銷售領域有時顯得無力。
實驗室研發的信技術確實看起來更好,但是不是真的好,首先要接受現實農業生產的考驗,然后還要接受市場大眾的考驗。
你的紅薯產量是增加了,但甜度下降了,不甜了不好吃了,那價格就是要下降的,最后產量增加未必頂得住總利益的下滑。甚至對于紅薯這樣的產品來說,甜度不夠,你搞不好一塊都賣不出去,那產量增加再多也是沒有意義的。
大家總以為科學家能夠解決所有的農業問題,但現實中,很多問題不僅僅是科技問題。至少科學家就很難判斷,紅薯甜度和大眾預期價格的平衡。
哪個技術是現實中有可行性的,哪個方向是市場能夠接受的,這些都是需要市場反饋的。
所以拼多多一方面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深入農業生產前端,在農業基礎研究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持續投入,一方面發揮電商銷售平臺優勢,助力優質農研成果市場化。
這個市場化的影響,甚至不局限在國內市場,還可以走出國門。比如今年全球農創客大賽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高效選育耐鹽生長海水稻的方案,不但吸引了國內許多人的注意,還受到了馬來西亞農業部的關注,被邀請幫助馬來西亞開發鹽堿地,種植海水稻,他們也希望把項目做成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糧食安全示范工程。
找到最便宜的農產品賣,是過去時代的打法。
通過推進最新農業技術普及,獲得比你產量更高,質量更好,更價廉物美的農產品,才是新時代的方案。
在科學的世界里,榮譽有時候并不屬于第一個發現的人,而屬于第一個說服全世界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