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知名投資機構高盛發布了一份報告,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報告顯示,今年中國的寵物數量將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
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寵物數量將超過7000萬只,而四歲以下嬰幼兒數量將減少到4000萬以下,寵物數量接近嬰幼兒數量的兩倍。
而早在2022年,鄰國日本寵物數量就已經是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的4倍了。
同樣是東亞國家的韓國,如今的人口只有5000萬,但卻養了超過1400萬只寵物。而韓國2023年的新生兒數量只有23萬。
卷生卷死的東亞三國集體患上了“恐童”病,年輕人們寧可養一只毛孩子,也不愿意生個自己的孩子,到底是為啥?
01 暴跌的結婚率
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單身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億。而這么多單身人口的背后自然是結婚率的逐年下降。
據民政部發布《2024年3季度民政統計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同比減少94.3萬對。
參考近十年數據,前三季度結婚登記對數占全年比重在72%-79%,估算2024年全年結婚登記對數在601萬對-659萬對左右,即使是最高值也是近40年來的新低。
回看十年前的2013年?,結婚登記對數達到最高峰,為1346.9萬對?。而2023年的結婚對數為768.2,只有2013年的57%,十年時間幾乎腰斬。
結婚對數都腰斬了,新婚夫妻想生且能生孩子的就更少了。
據七普數據顯示,中國的育齡女性規模從2010年的3.7億下降到2020年的3.2億和2022年的3.1億。
2017—2020年,育齡女性人數年均減少567萬,其中對于出生人口貢獻最大的20—29歲生育旺盛期女性,年均減少540萬。
這些女性恰恰是上世紀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的“獨生一代”,即“80后”和“90后”的年輕女性,人數比“70后”明顯減少。
與此同時,近十年來女性初婚年齡加速推遲,已婚女性生育率也持續走低,進一步壓低了出生人數。
根據《柳葉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的不孕不育率達到18.2%,預計患病人數將達到5000萬至6000萬?。
這意味著每100對夫婦中,大約有18對夫婦有不孕不育的問題。
所以在接近腰斬的結婚人群中,再剔除掉丁克和不孕不育人群,新生兒的數量自然不會高。
據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生育報告2024》數據顯示:
2023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
出生人口9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54萬人,連續七年下降;
總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倒數第二。
什么是總和生育率?
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年內),平均每名育齡女性(15至49歲)生育的孩子數量。
一般來說,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實現兩代人之間的人口數量穩定,即所謂的世代更替水平。低于這個數就意味著人口規模可能會縮小,除非有移民補充。
而我們當前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0,也就是說每名育齡婦女平均只生1個孩子,如果按照這個生育率發展下去,未來我們的人口總數將減少一半。
02 大招頻出,刺激生育
這樣的發展趨勢,顯然不利于未來的發展,因為人口是一切的基礎。
于是,為了扭轉生育率,各地大招、奇招頻出。
先來看看經濟上的。
10月31日,山西呂梁民政局公眾號發布消息:
2025年1月1日起,在我市登記結婚(雙方均為初次登記)且女方年齡在35周歲及以下的夫婦,給予1500元的獎勵,由結婚雙方在婚姻登記窗口領取。
另外,從2025年1月1日起,呂梁市還將對符合政策生育一、二、三孩且新生兒戶籍登記在呂梁的家庭,分別補貼2000元、5000元、8000元,可在戶籍登記窗口領取。
滁州市也發布相關政策:
2024年1月1日起,對夫妻雙方依法生育并戶口登記在我市的第二個子女,給予2000元的一次性補助,第三個子女,給予5000元的一次性補助。
不只是各個地方密集發政策,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也發布了一攬子的“生育支持若干措施”。
不過,這些生育支持措施更多是指導性和方向性的,雖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每一項政策距離真正落實到位還有著不小的距離。
我們再來看看思想上的。
10月30日,國家衛健委旗下“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刊文《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處 | 科普時間》寫道:民間有“一孕傻三年”的說法。可實際上,孕育會使女性變得更聰明。孕期激素水平的變化,會使女性腦部結構發生微妙的改變,讓女性更具母性特質。
作為一名生過孩子,目前正在養育孩子的媽媽,就我自身的經歷來說,懷孕確實沒有讓我變聰明……
當然也沒有變傻,更多的是在身體和精神上感到疲憊和不適,尤其是在剛剛有娃的第一年。
所以,想讓大家走入婚姻、生兒育女,還是應該從整個社會的配套保障上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而不是發篇文章告訴大家,懷孕能讓女性變聰明。
而經濟層面的補貼雖然是好的,但年輕人們不生娃、不結婚,絕不是差這1500元錢,而是對于未來的迷茫和現實的困窘。
據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顯示,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于人均GDP的倍數:
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而中國是6.3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我們再來看下具體的數據:
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約68萬元。
我們來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17年花掉53.8萬元,也就是平均一年要花3.16萬元,平均一個月要花2633元。
而這還只是經濟成本,更不用說無法估算的大量時間成本,沒有人會因為能領一筆一兩千元的補貼去生娃的。
如何切實改善女性的職場歧視、建立平價的公立托育機構、改善當下愈發內卷的教育現狀和職場生態……這些恐怕才是普通年輕人最為關切的。
換句話來說,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兜底機制,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升整個社會的下限。
03 被打破的“社會時鐘”
據公開數據統計,當下中國18到24歲年齡段的年輕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那么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的思想深度和對于人生的追求自然不同于以往代際的年輕人。
結婚生子不再是必選項。
而喧鬧、混雜的互聯網信息,又或多或少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或活在信息繭房中憤憤不平,或過早了參透了人間真實,對生活逐漸祛魅。
但與此同時,畢業工作、買房安身、結婚生子,這些傳統的“社會時鐘”又將年齡標好了刻度,裹挾著年輕人打卡式的一步步向前,任何脫軌或者延遲都會被認為“失敗”。
可現實卻是,當下的中國社會已經從一路狂奔的增量時代,走到了內卷升級的存量時代,年輕人們面臨的是就業形勢嚴峻,學歷逐漸貶值的“基本盤”。
所以,無論從主觀意愿和客觀現實來看,結婚生子的重要性在這張人生list上都被無限降低。
因為在中國當下的社會語境中,只有先立業才能有資本成家。
C9、985、211的畢業生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是二本、三本以及大中專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沒資源、沒buff,光是讓自己在社會站穩腳跟、找到立足之地,已經耗光了大半精力。
連愛情、婚姻對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奢侈的,更不用說生娃、養娃了。
而當下每一個青年的個體選擇,最終都會匯集成為社會潮涌奔流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結婚率和生育率的雙雙暴跌,是年輕人的“用腳投票”。
趨勢已然急轉直下,現在想要生育率像大A那般快速拉升、止跌回穩又談何容易。
相較于養個毛孩子,養個真孩子不僅要花費高昂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但獲得情緒價值可能遠不如前者。
既然生活已經這么累了,不如擼擼貓、養養狗,讓自己松弛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