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其他人,十條命都沒了!”
李衛說年羹堯
年羹堯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身為“撫遠大將軍”的他,可謂是深受雍正的偏愛,受到的賞賜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偏偏他自己不知道把握機會,隨著官職的越來越高,他也變得眼高手低了起來,更是一步步把自己給作死了。
而就在年羹堯被賜死前,他和放牛娃的那局棋,卻成了關鍵。
正是他留下的這盤“故意輸掉”的棋,差一點就讓雍正丟掉了皇位。
那么這局棋究竟在表達什么?年羹堯又為何會留下這樣一局棋呢?
年羹堯留下的棋局
年羹堯的輝煌
年羹堯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說了,從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他就已經跟在了雍正的身邊,并輔佐雍正坐上了皇位。
包括雍正之后的地位能如此穩固,還真是多虧了年羹堯的助力,他在西北頻頻立下戰功,讓雍正的臉上倍兒有面兒。
正是因為年羹堯的“能干”,也使的雍正不斷地給他賞賜,甚至還賜予了黃馬褂,更是讓他體驗了一把百官跪迎的待遇。
百官跪迎
可以說,年羹堯憑借他在西北戰場上的赫赫戰功,一度成為雍正王朝的頂梁柱,他統領西北大軍,平定羅布藏丹增叛亂,為大清王朝的穩定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有句話叫“福兮禍之所伏”,年羹堯的權力巔峰也伴隨著重重危機。
那個時候,剛好是大清國庫虧空,連年災荒,使得西北戰事的后勤保障捉襟見肘。
盡管雍正帝竭力籌措糧餉,但仍難以滿足年羹堯大軍的龐大需求。
在這期間,老八允祀作為總理王大臣,負責西北軍需,卻因國庫空虛而無奈請辭,這無疑暴露了朝廷的財政窘境。
允祀
其實雍正帝成立軍機處,查抄貪官污吏,甚至縮減各部衙門的開支,也僅僅是杯水車薪。
屋漏偏逢連夜雨,山西大旱、黃河淮河泛濫,更使得本就緊張的糧草供應雪上加霜。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的權力達到了頂峰,也潛伏著巨大的危機,他手握重兵,控制著西北的糧草命脈,這使得雍正帝對他既依賴又忌憚。
所以為了平衡朝局,雍正帝把九皇子允禟派往了西北前線,名義上是督軍,實際上是就是把他作為人質,以牽制八爺黨。
允禟
然而,這一舉動也給了年羹堯更大的操作空間,如果他真的起了異心,和八爺黨聯手,或者與西北叛軍勾結,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那個時候,朝野上下關于年羹堯功高震主的議論也甚囂塵上,清流一派更是不斷上奏彈劾年羹堯,這無疑加劇了雍正帝的焦慮。
再加上孫嘉誠被殺事件,更是把這種矛盾推向了高潮。
可以說,年羹堯就像是一位手握重籌的賭徒,在雍正王朝的賭桌上,擁有著絕對的“先手贏”的優勢。
而西北戰事,本就是一場豪賭,但這場賭局的籌碼,不僅僅是年羹堯的個人命運,更是整個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
年羹堯
事實上,年羹堯的選擇有很多,每一種都足以改變歷史的走向,他可以繼續拖延戰事,加劇朝廷的財政危機,迫使雍正皇帝下臺。
同樣他也可以聯合那些對皇位虎視眈眈的王爺們,發動叛亂,自己取而代之。
他甚至能自己稱王,在西北地界創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王國。
這些選擇,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可真不是天方夜譚,因為西北邊遠離京城挺遠的,所以朝廷在那邊的管束不是很強。
而年羹堯手握重兵,糧草充足,只要他振臂一呼,必然應者云集。
可即便雍正皇帝能夠調集軍隊鎮壓,但長途跋涉,糧草運輸困難,勝負也未可知。
年羹堯
實際上,朝廷里頭也并不全是團結一致的,八爺黨等反對勢力依然存在,他們對雍正的統治心懷不滿,隨時可能成為年羹堯的盟友。
所以一旦年羹堯與這些勢力聯手,里應外合,雍正的皇位將岌岌可危。
如果年羹堯跟雍正皇帝硬碰硬,他贏的可能性很大,畢竟年羹堯的軍隊,是當時大清最精銳的部隊之一,久經沙場,戰斗力強悍。
而雍正皇帝的軍隊,則分散在各地,戰斗力參差不齊。
更重要的是,年羹堯控制著西北的糧草命脈,一旦他切斷糧草供應,雍正的軍隊將不戰自潰。
所以,在西北打仗那會兒,年羹堯的確有機會一舉獲勝,那是能改變雍正朝局的大好時機。
然而,雍正也并不是毫無準備的。
雍正
雍正的應對
雍正對年羹堯的潛在威脅心知肚明,所以也想了不少辦法來對他進行制衡。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派遣九皇子允禟前往前線。
而雍正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把允禟作為人質,以此來牽制八爺黨,防止他們和年羹堯勾結。
然而這一步棋卻成為了雍正的戰略失誤,允禟的到來,反而給了年羹堯更大的操作空間。
那么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利用允禟的身份,和八爺黨進行談判,達成某種協議。
同事他可以把允禟扣押,以此作為要挾雍正的籌碼。
允禟
但事實上,雍正對年羹堯的感情,總是有些糾結,他挺佩服年羹堯的打仗本事,靠他來鎮壓西北那邊的叛亂。
還有就是,他又對年羹堯的功高震主心存忌憚,所以時刻都在提防著他。
而這種矛盾的心理,就使得雍正對年羹堯的控制,始終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羹堯最終選擇了放棄這個機會,這其中固然有雍正帝的恩威并施,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許在于年羹堯對雍正帝的復雜情感。
雍正帝賜給他的那串手串,象征著君臣之間的特殊情誼,也代表著年羹堯對雍正帝的忠誠。
雍正賜年羹堯手串
他曾多次表示,愿意做雍正帝的“護法金剛”,為他掃除一切障礙。
但在西北戰場上,年羹堯收服大內侍衛、處置貪官污吏等行為,雖然看似專橫跋扈,但實際上是為了維護雍正帝的統治,確保西北戰事的順利進行。
他提前向各省討要下個月的糧草,除了有借機斂財的嫌疑外,也可能是為了未雨綢繆,保證軍隊的后勤供應。
不過年羹堯在西北的所作所為,固然有其囂張跋扈的一面,但也體現了他對雍正帝的某種“忠誠”。
他火燒江夏鎮,獨吞百萬兩白銀,卻在雍正帝面前以“護法金剛”自居,這既是一種表忠心,也是一種試探。
年羹堯
可雍正帝默許了年羹堯的舉動,并在回信中鼓勵他“放手去做”,這無疑助長了年羹堯的野心。
然而,年羹堯并沒有選擇在西北擁兵自重,而是最終平定了叛亂,凱旋而歸,這說明,他并不是完全沒有底線的,他對雍正帝仍然抱有某種期待,希望能夠得到應有的賞賜和認可。
可他犯下的錯實在是太多了,最終還是以92項大罪被雍正派去看守了城門。
而年羹堯并不認為自己有錯,為了挽回和雍正曾經的情誼,他甚至穿上了當初御賜的黃馬褂在城門口出現。
這一舉動更是惹得雍正生氣了。
這種種的因素疊加在一起,雍正還是賜了年羹堯一條白綾,讓他自盡了。
但在李衛前去送旨之前,年羹堯還和放牛娃下了一局棋。
這局棋可謂是藏著滿滿的深意。
年羹堯留下的“棋局”
年羹堯臨死前與小牧童下的那盤棋,正是他人生悲劇的縮影。
他明明有機會贏,卻故意輸掉,這也說明了,他曾經有機會改寫自己的命運,卻最終選擇了放棄。
年羹堯下棋
這盤棋,也暗示了年羹堯的性格缺陷,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他不懂得收斂鋒芒,不懂得審時度勢,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
他自認為是雍正帝的“恩人”,卻忘記了君臣有別,忘記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而他在西北的飛揚跋扈,在朝堂上的目中無人,都為他日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所以雍正帝對年羹堯的猜忌,就加速了年羹堯的隕落,從孫嘉誠被殺事件開始,雍正帝對年羹堯的信任逐漸瓦解。
包括清流一派的彈劾,八爺黨的煽風點火,都加劇了雍正帝對年羹堯的不安。
雍正
這期間,他一步步削減年羹堯的權力,最終把他賜死,這既是權力斗爭的殘酷性,也是君臣之間信任崩塌的必然結果。
事實上,在權力游戲中,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每個人就像是棋盤上的棋子,命運隨便怎么擺弄。
而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可以隨意處置任何臣子,即使是對他忠心耿耿的臣子。
所以說,當初年羹堯凱旋回京后,雖然表面上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
那么年羹堯后來的處境,也已經成了必然結果,他的死,也是他命運的必然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