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深陷戰爭的烏克蘭境內遭到俄羅斯導彈猛烈襲擊,有傳聞稱,俄羅斯此次襲擊使用了洲際彈道導彈,如傳聞屬實,這將是人類戰爭史上迄今首次使用這種通常用于攜帶核彈頭實施戰略核攻擊的武器,也將是二戰結束后人類離核大戰最近的一步。
烏克蘭境內炸聲隆有人稱是洲際彈
俄羅斯此次導彈襲擊發生在11月21日,其中至少一枚導彈命中了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彼德羅夫斯克。“第聶伯羅”在蘇聯時期是導彈制造中心,如今則是烏克蘭戰后新興的軍工生產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烏克蘭方面幾乎立即高調宣稱,此番襲擊使用的武器是至少一枚洲際彈道導彈。
首先,基輔發行的烏克蘭主流大報《烏克蘭真理報》援引“匿名權威消息人士”話稱,這枚導彈系2012年首次成功試射的RS-26“卡鉗”(Rubezh)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長12米,重36噸,可攜帶800公斤核彈頭或常規彈頭。一些國際傳媒則援引“烏克蘭官方權威人士”話稱,“有95%把握這是一枚洲際彈道導彈”。
烏克蘭空軍宣稱,當天俄羅斯除發射RS-26外,還發射了一枚射程較短的“匕首”(Kinzhal)高超音速導彈,7枚空射Kh-101巡航導彈,并稱其中6枚巡航導彈被擊落。烏克蘭空軍認為,此次襲擊意在破壞“第聶伯羅”的軍工企業和關鍵基礎設施,導彈系從700多公里外的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地區發射。烏克蘭空軍沒有具體說明這枚導彈配備何種彈頭或屬于何種類型。沒有跡象表明這枚導彈攜帶核武器,但稍后挪威奧斯陸大學導彈技術及核戰略研究專家霍夫曼(Fabian Hoffmann)認為,該導彈“攜帶了MIRV(多彈頭分導式再入飛行器)有效載荷”。
烏克蘭方面所釋放的“被洲際彈道導彈襲擊”最權威信號來自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當天稍晚他通過視頻稱,“今天俄羅斯發射了一枚新型導彈,其所有特性——速度、高度——都屬于洲際彈道導彈。目前,專家正在進行調查”,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蒂克希(Heorhy Tikhy)隨即發表聲明,呼吁國際社會對“俄羅斯使用新型武器”迅速作出反應。
烏克蘭空軍沒有透露洲際彈道導彈的目標或是否造成任何損失,但受襲地區行政長官萊薩克(Serhiy Lysak)表示,導彈襲擊損壞了一家工業企業,并在“第聶伯羅”引發了火災。導致15人受傷,其中兩人傷勢較重。
俄羅斯含糊到否認美國也在對口型
在被烏方指控“使用洲際彈道導彈”后最初,俄官方采取了含糊其辭、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態度,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被問及此事時稱“請聯系俄羅斯軍方發表評論”,而俄羅斯軍方同樣含糊其辭。
但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隨即出人意料地向全國發表講話,將射向“第聶伯羅”的俄羅斯導彈稱作“中程導彈”。普京在講話中將此舉定義為“對此前西方允許烏克蘭使用美英導彈襲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回應”。
普京稱此次“在實戰條件下,對俄羅斯最新的中程導彈系統之一進行了測試,并取得了成功”,他宣稱使用的是“新研發的‘奧列什尼克’導彈(Oreshnik)”,并宣稱該導彈“能以10馬赫即每秒2.5-3公里速度攻擊目標,目前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攔截”、“西方對此將束手無策”,警告“西方的導彈不會影響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效果。
普京指責美國“破壞全球安全體系”,并再次警告西方不要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稱“俄羅斯認為,對于那些使用武器襲擊俄羅斯設施的國家,俄羅斯有權對其軍事設施使用武器”。
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官員最初同樣對導彈定性含糊其辭,也同樣很快將之定性為“中程導彈”(BBC形容“美國官員一整天都在喋喋不休強調‘那不是洲際彈道導彈’”。
最初,北約、美國歐洲司令部凳均表示“一無所知”、“請聯系五角大樓評論”
美國廣播公司(ABC)援引兩名匿名美國官員話稱“這不是洲際彈道導彈,而是中程彈道導彈,簡稱IRBM”,但他們同時承認“從網絡流傳的視頻看,導彈可能攜帶了MIRV多彈頭戰斗部”。
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路透社同樣援引匿名美國官員話稱,襲擊使用的是“試驗性中程彈道導彈”。
所謂“奧列什尼克”導彈即俄方對RS-26導彈的稱謂,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稱,根據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核武器削減條約,RS-26最大射程逾8000公里,被歸類為洲際彈道導彈,但當其使用搭載配重人為降低射程至5,500公里以下時,可視為中程彈道導彈(非正式數據稱最小射程可縮短為2000公里)。
很顯然,如果襲擊使用的真是RS-26,烏克蘭方面和美國/俄羅斯方面的口徑其實都可以說是正確的,只不過前者強調了其“可以實現的功能”,而后者強調了其“此次凸顯的功能”。
不過這種說法也遭到一些專家質疑。有專家指出,發射地距彈著地僅700多公里,RS-26是俄方宣稱射速高達10倍馬赫即每秒2.5-3公里的高超音速導彈,但實際上該導彈當地時間凌晨5點左右發射,飛行了約兩個小時才命中目標——照俄方此前宣稱的戰斗速度本應飛行5分20秒就夠了。
不同態度背后是算計無論屬性危機在加深
許多分析家指出,烏克蘭方面一口咬定是“洲際彈道導彈”,意在渲染俄羅斯“擴大戰爭的現實動作”和烏克蘭所面臨的危機正在加深和擴大。自去年以來西方對烏軍援如杯水車薪,且對敏感武器使用一度施加了一些限制,加上曾多次批評拜登(Joe Biden)對烏大舉軍援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即將重返白宮,這些都令烏克蘭方面感到有必要將“俄羅斯武力威脅”渲染得更嚴重一些,將其擴大戰爭乃至發動世人普遍擔心的核大戰意圖凸顯得更明白一些,以免再次面臨軍火外援“斷頓”的窘境。
而俄羅斯和西方始而若有若無、繼而側重強調其“中程、常規”屬性,同樣是出于各自戰略利益的考量:俄一心希望戰爭在有利于俄方的條件下早日結束,俄可在宣稱“勝利”的前提下早日擺脫國際孤立,因此樂于利用“擦邊球”威懾對手、西方和國際社會。但于此同時俄方也意識到國際社會反對核大戰的共同意愿,意識到在核大戰威脅方面“多邁出一步就多一分危險”,因此在打出“擦邊球”后迅速踩了“剎車”;同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既想抓住俄羅斯“不惜升級核威懾”大做文章,希望借此進一步惡化俄的國際形象,又不愿過早、過高“定性”,從而不得不被動滿足烏克蘭越撐越大的軍援和軍事干預胃口,讓自己在這場被拖入的消耗戰中越陷越深。
許多國際戰略研究機構和專家,如聯合國裁軍研究所(U.N. Institute for Disarmament Research)的巴克利特斯基(Andrey Baklitskiy)和德國核安全專家庫恩(Ulrich Kuehn)等均認為,倘若此次襲擊真被定性為“洲際彈道導彈攻擊”,其性質將是“史無前例的,因為這將是洲際彈道導彈首次用于實戰”(當然,這些專家同時相信“考慮到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精度、成本,用于襲擊不到1000公里外戰術目標似乎不太合理”)。
一些軍事專家表示,如果得到證實,此次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可能被視為莫斯科對基輔本周使用西方武器襲擊俄羅斯采取的威懾行動,此前對此類襲擊的限制已被取消。
但問題可能并不會因俄美兩個當事核大國均回避將此次導彈定性為“洲際戰略導彈”而變得相對不那么嚴重和危險。正如聯合國發言人杜加里克(Stéphane Dujarric)所指出的,這事“又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態發展,因為所有一切都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正如他所言,隨著美國大選的塵埃落定,一些可能導致烏克蘭局勢進一步惡化的動向變得日益明顯和頻繁:本周稍早,美國拜登政府加大向烏克蘭移交積欠軍援的速度和力度,并松口解除了對美國武器在烏克蘭用于攻擊俄羅斯本土目標的限制,隨即在19、20兩天,烏克蘭先后使用美制遠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導彈和英制“風暴陰影”(Storm Shadows)導彈攻擊了俄羅斯境內目標——這也正是普京公開講話中所提到的俄發動導彈攻擊理由。而俄方則在19日宣稱擊落5枚Atacms導彈后僅幾小時,便宣布普京簽署命令更新該國核政策,警告“任何由核國家支持的對俄羅斯的攻擊都可能成為核報復的理由”,此舉降低了俄羅斯使用核武器進行回應的門檻。
上述行為的每一步,都讓人類社會和當今世界距離核大戰和“核冬天”又接近了一步,而另一些看似“非核”的舉措也在無形中為“核大戰危險”添柴添火:就在本周,美國悄然宣布放寬了對地雷用于烏克蘭的限制,并在20日開始向烏克蘭提供被國際條約禁止的人員殺傷性地雷,而美駐烏克蘭使館20日則宣布因獲悉“潛在重大空襲”(potential significant air attack)迫在眉睫而在“洲際彈道導彈”來襲前夕關閉,這些似乎在表明,某些國家對在本土以外日益升級的核大戰危險,正表現出一種“他人痛癢關我甚事”的態度。
杜加里克將這種危險的趨勢稱作“令人憂慮”是有道理的:無論此次使用的導彈是否會被定性為洲際彈道導彈,危機的加深無疑令我們又進一步接近了核大戰的“紅線”:正如一些核問題專家所指出的,不論早已過時的“蛙-7”、“誠實約翰”,還是最新的Kh-26、”民兵III”(Minuteman III),只要使用者認為有必要,都是“可核可常”的“擦邊球武器”,如今再增添一個“可中程可洲際”的“擦邊球”,將令“擦槍走火”把全球拖入“核冬天”的危險系數大幅提升。
如今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全世界一切熱愛和平的國家、組織和人民身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