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對領導,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第三集,吳秀雅得知馬超搶功搖身一變組長,被失眠困擾的她,終于忍不住發飆了。馬超當然無恥,吳秀雅確實天真且懦弱,但這件事的根源是吳秀雅的直屬領導是胡經理。
胡經理,年過五十,已經進入退休倒計時。對她來說,干得好,沒有上升空間,不出錯,就是萬事大吉。
因此,保守主義就成為胡經理的最優解。當吳秀雅申請五萬元的調查經費后,胡經理只批三千。
胡經理的判斷是,公開招標就是策劃部和廣告部的王者之爭,內宣部就是走個形式。既然是走形式,那就沒必要花錢折騰。
胡經理知道吳秀雅性格溫順人能干,但沒想到,這事兒竟然被吳秀雅搞成了。
花小錢辦大事的吳秀雅,并不會因此得到胡經理的垂青。
因為胡經理是快要退休的人了,穩定大于一切。
我以前不明白,為何領導喜歡能力平庸但聽話的,而不喜歡能力強悍不聽話的。后來明白了,前者的管理成本低。
是的,領導的精力是稀缺品,管理成本太高,通常是不利于公司發展的。
企業做大做強后,聽話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企業和員工的雙向奔赴。按照劇情設定,眾和個大集團。
話說回來, 胡經理的年齡和身份注定她喜歡聽話不惹事的員工,這也是她長期不給吳秀雅升職的主要原因。
馬超搶功,吳秀雅當著同事的面據理力爭,這對胡經理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
看似最溫順聽話的吳秀雅,竟然是個刺頭!
于是,胡經理讓鄭昊以男友的身份給吳秀雅做思想工作。
鄭昊說了一大堆,意思很明確,犧牲吳秀雅,成全其他人。
然而,吳秀雅也不服氣,胡經理有機會給我澄清,但她沒有做。
鄭昊明白胡經理不公平,他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從董事長的角度繼續上價值。
鄭昊說這么多,都可以匯總為一句話,那就是官僚主義萬歲。
關于馬超搶功這件事兒,吳秀雅的態度是我一定要論個是非曲直。
而胡經理和鄭昊的態度是,我們身在職場,要以大局為重。
吳秀雅干得不開心,從來不是工作繁重,這就是年輕牛馬的優勢,年齡不到三十,精力充沛,相信天道酬勤,熬夜通宵依舊無怨無悔。
可是,跟著胡經理這種守成大于開拓的領導是沒前途的。
國人的職場經驗經常強調,跟對領導,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為什么要這樣?
社會學家翟學偉在《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中提到,中國人在角色互動中表現出典型的偏正結構。
在偏正結構中,上級(權威者)是“正位”,下級(非權威者)則是“偏位”。在職場中,這種偏正結構表現為上級的決策和判斷被認為是正確的,下級通常只能執行而不多加質疑。
人非圣賢,都會犯錯。偏正結構會出現四種情況,
第一種,正位正確,偏位正確,雙方皆大歡喜。
第二種,如果正位正確,偏位不正確,正位也能利用權威糾正錯誤。
第三種,如果正位錯誤,偏位錯誤,那么雙方依舊可以和平共處。
第四種,正位錯誤,偏位正確,這是最復雜也最讓中國打工人頭疼的一種,而吳秀雅和胡經理的狀態就屬于這一種。
我干活最多,我能力最強,然而,公司卻重用偷奸耍滑的馬超,直屬領導竟然勸我息事寧人。
吳秀雅是有討好型人格,但她不傻。
然而,她遇見了最大的阻力,胡經理拉出鄭昊當說客。
發現了沒?
公事私辦,這是胡經理促成的結果。
鄭昊當胡經理的說客時,一會兒叫胡經理,一會兒稱胡阿姨,稱呼反復橫跳。而吳秀雅一直說的是胡經理,從來不說胡阿姨。
鄭昊和吳秀雅的價值觀不同,鄭昊的性格偏傳統,他繼承了傳統中國情理社會那一套邏輯,看人情。
而吳秀雅討厭人情,因為人情是她在職場上打怪升級的阻礙。她明明可以靠能力吃飯,然而,因為鄭昊,鄭昊家和胡經理的私情,讓她變成了靠關系進公司的打工人,一個人情社會的既得利益者。
更諷刺的是,吳秀雅是人情的受害者。因此,人情在吳秀雅的職場經驗中 ,是個貶義詞。
吳秀雅在職場中受的委屈,其實是人情社會的必然。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在人情社會,重情不重理。
“情”字的內涵是義,是適宜,是和氣,而非利;而“理”字往往包含利益、是非、章程、真假和道理等。
鄭昊讓吳秀雅息事寧人,就強調了這是在給胡經理做人情,將來會有大回報。
即便在當下,做人情就會有大回報依舊是國人的集體潛意識。
未必如此。
因為人情是糊涂賬,它無法被量化——在傳統中國,算清賬反而是不通人情。
胡經理犧牲吳秀雅,堅持將錯就錯,她對吳秀雅沒有愧疚,反而會覺得吳秀雅在公司維權是不懂事。
這就是胡經理為何會讓受害者吳秀雅當眾道歉的根本原因。
我們都知道吳秀雅是對的,胡經理做錯了,那么胡經理將錯就錯的底氣在哪里?
簡單講,她的底氣來自她的地位。
在中國文化中,權威被視為天然正確,當代職場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上級的決定或行為,往往被視為不容質疑的正確,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決策本身是錯誤的。這個思維模式往往會導致職場中的“將錯就錯”現象。
《年會不能停》中,馬杰和皮特發現調令出現烏龍,依舊愿意將錯就錯,配合表演,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就是草臺班子的本能反應,即便他們發現自己是草包,但也努力不讓別人看出自己是草包。
《不討好的勇氣》里,胡經理愿意將錯就錯,繼續抬舉馬超,打壓吳秀雅,因為讓吳秀雅受委屈,她依舊會有吳秀雅當內宣部的社畜,如果給吳秀雅澄清真相 ,那么她的業務能力就會被董事長質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通常是胡經理的最優解。
中國當下在建設法治社會,但是,我們國人現在奉行的規則,依舊有很多人情社會的慣用邏輯,這就注定領導對員工的影響極大。我喜歡《不討好的勇氣》,就是因為它把當代職場那種人情社會的邏輯拍出來了。
刷劇時 我會想到公司年會,獲獎第一名的總是給領導唱贊歌的節目,大家的覺悟都很高嘛。
話說回來,對員工來說,最好的領導當然是總能給出正確判斷,領導吃上肉,員工也能喝上湯的那類人。
而胡經理是那種自己吃上肉,把吳秀雅的湯端給馬超。
這就很過分。
有趣的是,盡管我在這里辨是非講道理,在職場上遇見領導讓我背鍋,依舊沒有反抗的勇氣。比如有一年,我發完《無問西東》的稿子,題目竟然是《無問東西》。事后我被罰一千塊,我卻不敢說領導是那個錯誤的根源。
在權威面前,總容易下跪,多么可怕的反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