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1日,一件重磅新聞轟動了整個新能源圈子--瑞典的Northvolt公司(翻譯過來就是“北伏”),正式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北伏從事的是電池生產,公司總部在瑞典,不是普通的電池公司,而是歐洲電池行業“全村的希望”,在它的身上,歐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光是各種融資就提供了超過140億美元,說是血本不為過。
它的破產,意味著全村的希望,破滅了。歐洲在電池行業的追趕步伐,將面臨重重困難。
(圖源:新浪)
毫無疑問,北伏公司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兩位創始人彼得·卡爾森和保羅·切瑞蒂,履歷都很漂亮,各種大廠工作經驗,尤其是彼得,曾是特斯拉的全球供應鏈副總裁,負責電池部門的,保羅則是他在特斯拉的同事。
2016年,在意識到電池行業的巨大潛力后,兩人合伙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創立了北伏公司,由于履歷出眾,被投資者們廣泛看好,于是很快拿到了大眾集團和高盛的第一輪融資--1200萬歐元,接著又拿到了西門子的1000萬歐融資。
2019年,獲得1000萬歐元融資,來自大眾集團和歐洲投資銀行;
這些錢都是小打小鬧,對于電池行業來說,區區幾千萬歐元無疑是杯水車薪,但進入2020年后,北伏的融資額度有了爆炸性增長,先是在1月獲得了6億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是高盛、大眾和百利·吉福德(英國老牌投資基金)。
7月,更是獲得了16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歐洲投資銀行、北歐投資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安大略省投資管理公司、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丹麥最大的養老基金ATP、瑞典國有養老基金AP等等。
投資方的陣容,是要多豪華有多豪華,并且,寶馬雖然沒有參與融資,但宣布給予其20億歐元的訂單。又一年后的2021年,北伏再次獲得瑞典第一養老基金和大眾集團領投的28億美元融資,并獲得大眾集團14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
絕對沒看錯,140億美元。
2022年,北伏再次融資10億美元,到了2024年1月,又融資了50億美元。此外還有其他各種融資,合計超過140億美元,而且融資不是畫餅,是真的到賬了。在訂單方面,北伏的手持訂單規模更是超過500億美元。
歷史上,歐洲從來沒有一家公司,得到過這么多的資源。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所以11月21日北伏申請破產的消息傳出,圈子震動。為啥砸了那么多資源,兩位創始人本身也是專業的,不是PPT騙子,北伏還是扶不起來呢?
首先,就是成本高昂。
我們知道,歐洲是缺乏電池產業鏈的,北伏也不例外,很多環節得外包給中國,連工人都要外包。但這樣一來,成本就非常高,最典型的就是溝通。
中國人普遍不懂英語,北伏的人員普遍不懂中文,雙方遇到什么問題只能靠翻譯,或者用翻譯工具,溝通時間長、成本高,而且常常出現理解偏差。
稍有偏差,進度就得暫時,導致走走停停,麻煩得很。
本來吧,如果北伏能夠虛心一點,擺正心態,信任諸多中國的合作方的話,那么進度也未必慢,畢竟中國人干活,是靠譜的,偏偏他們不信任呀。
你做的流程、工藝,他們不推翻一下心里就不舒服,總覺得你的流程是不對的,得按他們的來,問題是,你壓根什么都不懂,電池怎么生產也不知道,按你的來不是瞎折騰?瞎折騰越多,北伏的管理人員心里越舒坦,代價就是進度緩慢。
而每一分每一秒,銀子都在流失。
其次,是作死。作為初創公司,最應該考慮的是生存下來,活不下去,一切就是假的。但北伏的兩位創始人,可能是白左思維入腦太深,似乎并不考慮這些。
以工廠地址為例,電池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工廠選址盡量要放在人口多的地方,這是常態。而北伏的創始人卻不這么認為,他們把工廠放在了北部的西博滕省的一個沿海小鎮上,就是下圖中箭頭所指。
理由是,這里有風能和水能,能源綠色環保。問題是,你在一個小鎮上設立電池工廠,能招到工人嗎?當然是招不到幾個的,畢竟本地都沒幾個人,全搜刮來也不夠,何況也不可能呀,從外地招?不好意思,小鎮的經濟不發達,人家看都不看。
而且,那個小鎮地處北極圈,常年冷的厲害,就算薪資待遇可以,很多人也覺得還是算了。
結果就是,招不到人,更令人無語的是,卡爾斯和保羅兩位創始人,堅持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綠色能源,也就是風能水能,傳統能源,那是能不用就不用。
眾所周知,風能水能是不穩定的,價格也比傳統能源高,于是進一步推高了成本,進度也不短延后。最后導致了一個現實:北伏獲得的訂單非常多,但就是生產不出多少電池。大眾和寶馬等合作方等了半天,都等麻了,也看不到幾塊電池。
當然,說北伏完全沒生產出電池,也不對。只是產量實在太低,不到1吉瓦時,只有原計劃的0.5%,大約只能滿足2萬輛車,而且價格高得出奇。
電池行業是需要規模效應的,你這么點產量,試問怎么競爭?從大眾寶馬等車企的角度,你就這點產量,能裝幾臺車?我原先給你巨額訂單,是看在你起碼能批量生產的份上。
然而搞了半天,你的產能只能滿足兩萬臺車,還是多個客戶瓜分,相當于一個客戶一年只有幾千臺車的產能分配,作為車企,不可能為了這點電池產量而專門生產一款汽車。
左等右等之下,到了2024年,寶馬實在是沒有耐心了,在6月宣布取消20億歐元訂單,看到寶馬行動,大眾也跟了上去,140億美元的巨額訂單被砍了個七七八八。
客戶接連砍單,令北伏公司的現金流雪上加霜,被迫“降本增效”,開啟裁員計劃,產能進一步滑坡,客戶訂單更少,接著是11月21日,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到今天,北伏公司盡管還沒完全破產,但也沒啥區別了。
(創始人兼CEO彼得·卡爾森)
北伏的破產,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意識形態創業,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創業,是沒有出路的。兩位創始人當初的動機,就是看好綠色經濟,而不是電池的真正應用。
于是在創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騷操作,比如前面說的,一定要在生產時用綠色能源,成本高也不管,因為他們的整個理念就不是基于市場化的,而是試圖收取“綠色稅”。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個正常的產品,能賣出去一定是因為某種優勢,比如物美價廉,比如有檔次,比如質量好,或者單純的便宜。電池想賣出去,也要遵循這個原則。中國的一眾電池公司,就是這樣運作的。
而北伏的想法是,我的電池很環保,基于這個理由去賣貨,問題是如果只有環保,沒有別的優勢,還貴得要死,你讓汽車企業哪來的心思采購你?
這時候,兩位創始人的思維,不是降低成本,取得優勢,而是不斷地試圖證明自己的電池真的非常環保,用清潔能源生產電池,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你們采購北伏的電池,有利于保護地球。
問題是,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還愿意談談保護地球,給點錢安慰一下環保勢力,現在大家都吃不飽,尤其是德國車企,這兩年利潤下跌非常嚴重,哪里來的心情,繼續為了環保而采購你的電池。
除非你的電池真的有優勢,否則免談。
于是,北伏就走不下去了,它的破產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試圖利用環保來割韭菜,是行不通的(是不是很像歐盟那副嘴臉?)。任哪怕是新能源企業,也必須踏踏實實,取得競爭優勢。一切的歪心思,最終都會化為泡影。
當然,對歐盟來說,北伏的破產帶來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歐洲的電池行業怎么辦?砸了那么多資源去培育北伏,有沒有資源培育第二個,實在是難說。
即使有,也未必愿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