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都說男人40一枝花嗎?為什么在男女對待不平衡的職場,男人過了35歲也會被企業、單位、公司嫌棄呢?
明明 35 歲以上的員工,更具穩定性,更有經驗,更能恰當地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心態成熟,承擔力強,但為何在公司招聘時,卻不受青睞呢?
公司在招聘時,將35歲以上的人,排除在外。一個原因是,部分公司過于追求創新和活力,認為年輕員工在思維上更加敏捷,能夠更快地適應新技術和新觀念。另一個是,一些公司可能受到成本因素的影響,擔心 35 歲以上的人,在薪資和福利待遇方面有較高的期望,從而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
這種短視的招聘傾向,忽視 35 歲以上員工的穩定性和豐富經驗,可能會導致公司在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方面付出更多的代價。
網友的不同認知
有人說,這是很正常的傳統思維,是站員工層面來說,大多數人認為,人到35歲,步入中年,各種壓力增大,應該是職場上最為穩定的那波人。此時的優勢,不僅經驗豐富,而且生活壓力大,為了降低風險,大多數人都不會隨意跳槽,對企業、公司來說,應該是最忠誠的下屬。
為什么卻成為被公司嫌棄的人呢?有人說,正是因為你有這樣的思維,持有這樣的立場,沒有冒險精神,不斷求穩,所以才不會被用人單位認同,才導致在招聘時不受歡迎,裁員時頂上的境地。
在職場這片大海中,年齡似乎成了一道隱形的門檻。35歲,被許多人視為職場的分水嶺,一邊是穩定的彼岸,一邊是未知的波濤。但有趣的是,盡管35歲以上的員工被認為更穩定,許多公司在招聘時卻對他們關上了大門。
年齡歧視:職場的隱形門檻
“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把它當成問題。”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在現實中,年齡卻成了許多人找工作時的絆腳石。35歲以上的打工人,往往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穩定的職業態度,但他們在求職市場上卻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李明,一個37歲的資深工程師,擁有15年的行業經驗。他技術過硬,工作穩定,是團隊中的中流砥柱。但當他因為公司重組而失業后,卻發現自己陷入了求職的困境。盡管他投遞了無數簡歷,但大多數公司在招聘要求中都明確寫著“35歲以下”。
金錢與轉折
面對這樣的現實,李明決定不再低頭求職,而是選擇自己創業。他拿出所有積蓄,開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起初,公司運營困難,資金緊張,李明不得不向父母求助,每月要1000元生活費來維持基本生活。這在外人看來可能是不可思議的,但李明知道,這只是暫時的。
意外的成功
就在李明幾乎要放棄的時候,他的公司接到了一個大單。這個項目不僅讓他的公司名聲大噪,還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業務。李明的公司從此走上了正軌,他不僅還清了父母的生活費,還成為了行業內的佼佼者。
35歲以上的,也有優勢
據《職場年齡歧視報告》顯示,35歲以上的員工在忠誠度、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方面往往優于年輕員工。他們更有可能長期留在公司,減少了招聘和培訓新員工的成本。然而,許多公司仍然傾向于招聘年輕人,這不僅是對人才的浪費,也是對公司發展的短視。
敲黑板
李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年齡不應該成為職場的障礙。35歲以上的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穩定的職業態度,他們的價值不應該被忽視。
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年齡是一個高明的騙子,它使我們在鏡子里看到的是一個智者,而在外面看到的是一個蠢貨。” 讓我們摒棄年齡歧視,給每一個打工人公平的機會。記住,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年齡,而在于能力和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