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學后,你會怎么給他生活費呢?一個月給一次?還是一個學期給一次?又或者你會和下面這位媽媽一樣,一天給一次?
一位大學生在網(wǎng)上吐槽自己收生活費的方式與眾不同,別的同學,生活費都是一個月給一次,而自己卻是打卡式,一天給一次,一次50元。
女生“稱贊”這種方式既保證了自己不亂花錢,也保證了不被餓死;既能每天一睜眼領紅包,也能被媽媽完美掌控自己的作息時間。
用這種打卡領生活費的家長可不止一位呢!
一位太原男孩也曬出過自己的打卡明細: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每月1號領900元。然后,每天去圖書館學習+早中晚視頻打卡3次發(fā)10元,加起來一共是300元。另外加全勤獎300元,如果開始談戀愛則每個月獎勵500元。
結(jié)果開學第一天,發(fā)給媽媽的圖書館打卡視頻就被指出3個問題,直接被扣5元。
這種打卡領生活費看似對孩子有一定的幫助。
畢竟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就開始躺平擺爛,熬夜晚起,逃課玩游戲,極其不自律,而這種打卡可以逼迫孩子恢復自律的生活,良好的作息,保持積極努力的學習狀態(tài)。
再有就是亂花錢的問題,太多大學生都過著“月初富豪,月末乞丐”的生活了。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經(jīng)常有同學月初就花光了生活費,后半個月就靠著省吃儉用,蹭飯借錢生活。如果是每天領錢,確實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然而,這個看起來很靠譜的方式,真的靠譜嗎?
18歲的大學生,已經(jīng)正式進入成年人的行列。大學,是他們開始作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存在,去學習,去生活的開始。可是,他們竟然還要靠著和父母打卡的方式,才能擁有自律和努力。
擔心孩子不自律,難道不應該在上大學在之前就培養(yǎng)好孩子自律,上進的品質(zhì)嗎?
擔心孩子亂花錢,難道不應該盡早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教會孩子財務管理,懂得支配嗎?
為什么這些本應該在大學之前就擁有的品質(zhì)和能力,到了大學后還需要父母監(jiān)督?
再退一步講,孩子每天只有50元,萬一遇到緊急情況繼續(xù)用錢呢?萬一臨時有安排需要和同學出去聚餐?兜里只有一天的生活費,尷不尷尬?
好,我們說孩子可以馬上和你聯(lián)系,申請費用,可是一定免不了你的一番盤問,這個時候你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他別扭不別扭?同學會如何看待你的行為和他的處境?孩子未來的社交還能正常開展嗎?
再說了,大學你管住了,那工作之后呢?還要把工資上交給父母,然后領生活費嗎?那結(jié)婚之后呢?
如果你現(xiàn)在不放心,你將來也不會放心,這樣的打卡只會日復一日地循環(huán)下去,永無止境。
所以,所謂的打卡領生活費,說白了,其實還是父母的控制欲在作祟,是父母根本不敢放手,就是想把孩子緊緊栓在腰間。
你敢想嗎?現(xiàn)在的大學生竟然還有家長群,作用和中小學一樣,老師會發(fā)通知,發(fā)成績到群里,匪夷所思!
10年前,20年前的大學生可以完全自我管理,如今社會進步了,孩子卻退步了!
作家尹建莉曾說:“母親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度必須是遞減的。泛濫的母愛和泛濫的洪水一樣,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壞力和災難了。”
1、孩子無法社會化
“全職兒女”、“蹲族”、“爛尾娃”、“985廢物”......越來越多這樣的標簽被掛在大學生的身上。他們進入社會后,行為舉止低齡化,言語幼稚,行為依賴性強,說一步做一步,沒有自己的主張和思想,心理彈性差、抗挫能力差、獨立能力差、情緒不穩(wěn)定、情商低交際能力差、價值感低……
為什么我們耗盡心力,卻培養(yǎng)出一個無法適應社會的孩子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父母的過度參與!
電視劇《消失的孩子》,袁午雖然身為學霸,但是性格膽小懦弱,不善交際,不會處理工作關系。媽媽去世后,他用賭博逃避現(xiàn)實,父親去世后,他將父親的尸體藏了起來,冒領父親的退休金生活。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從小對他的大包大攬。
父母認為成績第一位,其他都不重要,對他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對其他的能力視而不見,結(jié)果養(yǎng)成了一個“生活的弱智”。
生命是自己,沒有人能幫忙,父母再愛孩子也只能陪他走一程。如果我們看不到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而一味地幫他做,最終只能害了孩子。
孩子缺少社會化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情商,性格,能力上都會出現(xiàn)大漏洞。
2、花太多的精力內(nèi)耗
每天需要和父母打卡;每天要算計生活費怎么用;如沒有打卡或打卡不好,還需要和父母解釋;急需用錢的時候還需要和父母溝通......
作為大學生,他本該自由從容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規(guī)劃生活費的使用。結(jié)果日復一日的打卡、溝通,孩子將時間都浪費在了家庭內(nèi)耗中。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這樣不斷在小事上內(nèi)耗孩子。心理學家就指出:阻礙孩子成長的,不是貧窮,也不是忙碌,而是家庭中的內(nèi)耗。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長大后,我沒有發(fā)育不良,但小時候我挑食,媽媽把碗摔到地上的歇斯底里,依舊讓我感到恐懼”
“在家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就會被大聲責罵,導致現(xiàn)在我碰到什么東西,都會下意識害怕”
“高中不小心掉了身份證,一想到要父母請假幫我補辦,我焦慮地在宿舍廁所哭了好久……”
那些本該忽略的過失,本該放手的成長,都被父母緊緊盯著,揪著不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哪怕遇見一點點小事,都會很容易出現(xiàn)過激的反應。
孩子本該是向外發(fā)展,去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去拓展自己的成長,結(jié)果被父母拽住。而那些將孩子捆綁的家庭都是在拖孩子的后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的愛,不是緊緊盯著,不肯撒手。而是將成長還給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去成功,去失敗,去經(jīng)歷。這樣長大的孩子,精神更自由,身體更健康,能力更優(yōu)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