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在一個去年開業的商業項目內,聽到一旁行人的對話,字里行間像是出差特地前來觀摩的,不過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個人角度而言,覺得該項目其實挺好,尤其大多第一次到訪的客人多少會有點驚艷感,那為什么會得到如此輕描淡寫的評價呢?
首當其沖的原因,當然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加上各種形式的自媒體添加的濾鏡,確實會導致我們在實地前往各種項目前,抱有過高的預期。到達現場后的心理落差由此而來,“啊?就這?!”的感嘆也就不足為奇。
但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這最終取決于我們對于事物是否有與時俱進的認知能力。
這個與時俱進,一方面在于如何判斷“媒體的聲音”——從海量信息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部分,這是在自媒體占據主導的互聯網環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否則容易變得人云亦云。
我覺得可以理解的是,確實不少同行日理萬機,少有時間去各項目市調,看市場上各個維度商業項目的變化。反而各種社交場合、行業交流群,會成為獲取信息甚至形成定論的渠道。這時往往會發生有趣的悖論,即道理是對的,但可能未必是合適的;同時,若對業內趨勢是后知后覺才獲得的,那基本很難在自身項目上奏效。
比如用近年翻紅的二次元市場舉例,若項目的操盤人并不深入了解該領域,僅僅聽過行業交流亦或是自媒體的引導拍腦袋說“這個好,我們也要做”,那大概率做不好,因為缺乏時效性和專業度——一個錦囊等傳播開后,其大部分紅利基本已經被瓜分掉了,再加上如果你手上還沒有“說明書”,那大概率會成為投機者的“韭菜”。
我在《二次元方法論可以,但成功更容易眷顧有決心或有準備的項目》一文中關于對靜安大悅城的解讀是個正向的例證。
同時,對信息、資訊的判斷力,本質上依舊需要自身對行業認知的積累。我不是說現在從業者看得少,相反,當今社交媒體環境甚至足不出戶都能看世界,但攝入和輸出是一個過程和能力。
依舊拿二次元細分市場舉例,相信很多同行都領教過最為蓬勃的日本二次元環境,但并不代表能做出類似的作品,因為不論是內容還是消費群體,我們都還處于養成階段,知道高標準為何物,同時又能放眼實際、循序漸進地踐行,才是認知轉化的價值。
另一方面,是對標的物的認知態度。回到文頭,當時發出評述的幾位路人的步伐、神態,完全是走馬觀花,自然很難沉下心來從“平凡”中看出值得為己所用的價值點。
不是說此番行為有錯,但我認為這樣的水準不高,行業要發展進步的話,提升自身對“具有比較優勢的”事物的挖掘能力很重要,而無需帶有審視的心態去數落各種平淡,否則也只是浪費時間。????????比如你已經看到過100分的作品,但自己的作品是70分,那如何從多個80分的作品中挖掘出值得借鑒的部分,比只看一個100分的作品也許更有實操性。
出于工作原因,有時我必須去一些肯定做得不怎樣的商業項目市調,但即使如此,我也會積極去探索其中一些值得玩味、有趣的部分,比如有次看到某項目內,竟然有兩位老伯在公區下圍棋,你說這是一種荒誕的景象還是一種靈感來源呢?這就取決于用怎樣的心態去看待了,此前出圈的星巴克圍棋角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
而如果進一步細化到品牌招商、市場營銷、運營等層面,關于這個話題,我其實早在2021年《關于“場商”》一文中就有所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轉閱讀。???????????
有時候發現,我寫過的推文實在太多了,很多想表達的觀點都早已寫過,因此新觀點的觸發或老觀點的補充需要一些契機,它可能來自于一次不經意間聽到的對話,也就有了這篇隨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