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白鶴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旗艦物種。它每年往返于北極圈的苔原和長江中游的鄱陽湖濕地,單向旅程約四五千公里。在它繁殖地與越冬地中間的松嫩平原上,星羅棋布的淺水沼澤地,如莫莫格、圖牧吉、扎龍等濕地,是它們長途跋涉后休養生息的棲所。在它們恢復體力、積蓄能量的時候,需大量攝入各種水生植物的塊莖。我下面講的故事就發生于莫莫格和圖牧吉濕地(攝影:潘晟煜)
人和人之間,有時離得很遠,有時又靠得很近。我和高瑞睿認識的時間很長了,但相處的日子寥寥無幾。當時,她在東北林業大學(東林)讀碩士,是綠色龍江(黑龍江大學生環保志愿者聯盟)的活躍人物,一陣子組織各高校環保社團的志愿者們沿松花江做“樂水行”,一陣子又協調志愿者們繪制“松花江的綠地圖”,總之忙得很。不過,我們很久不見,遇到一處仍可以暢懷。我們直接接觸最長時間是2012年秋季在圖牧吉和莫莫格濕地的國際自然課堂(自然課堂)。
圖2.在沒有四壁的自然課堂,瑞睿把孩子們的目光引向一棵棵普通的野草(攝影:)
那一次差點成為我的“滑鐵盧”,幸虧有高瑞睿等一伙特別熱心自然保護的年輕人來馳援。
那年,自然課堂經一春一夏的精心準備,將于10月初在東亞候鳥遷飛區上重要的鶴類和水鳥停息地——圖牧吉和莫莫格濕地邊開課。兩個濕地邊的學校都為那幾天校內的課程做了調整;兩個保護區(內蒙古圖牧吉和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為我們的后勤做了安排;王西敏,中國自然教育的專家,從西雙版納趕來志愿服務,機票已訂;日本鶴類專家(來自Red-crowned Crane Conservation Japan)的行程已經安排、飛機票也已訂好;邸志鷹、康耘和施艷秋等幾位老師也都整裝待發;我們特邀的名譽校長,王岐山教授的夫人,楊兆芬教授也安排好了行程。
可就在我們出發前十天,東林愛鳥(東北林業大學愛鳥協會)的志愿者們收到一條信息“不能去”。幾個月的努力,幾個月的期盼,就被這幾個字輕輕地帶走了。
能來的大學生志愿者只有東林的、呼倫貝爾學院的梁鴻梅和哈爾濱技術學院的。
怎么辦?我是一個不那么輕易轉彎的人,更不能讓那些生活在濕地邊的孩子們失望。
于超(黑龍江省自然博物館)、吳星兵和吳慶明(東林),都參與了前期的準備和培訓等活動,本來想讓位給更年輕的志愿者們。在這突變的情況下都挺身而出,對我說:“沒事,老師,我們能去。”
可是自然課堂不是在教室里講課,是帶孩子們到濕地邊通過實地觀察和體驗來學習,若指導老師不足是達不到預期的體驗效果。急迫之下,我向之前合作過的年輕人發出求援。于是,
從南京趕來;
從北京趕來;
高瑞睿從做畢業課題的興安嶺的森林中趕來。
這下我們的團隊足夠強大了,三個生物類教學組成員有:濕地組,劉濤和于超;鳥組由于單筒和雙筒望遠鏡數量的限制分為二組,王西敏帶領程雅暢和吳星兵一組,吳慶明、璐璐和我為另一組;植物組,由高瑞睿帶上原本就在植物組的魏孝榮。寫作、藝術組的老師們有邸志鷹、施艷秋、康耘、梁鴻梅和楊兆芬老師,除了作為寫作、藝術指導老師外,她們在野外上課時還在各組間作為臨時增援。來自日本丹頂鶴保護組織的Kuni和Yasu,國際鶴類基金會的Jim和Steve作為攝影記錄員、觀察員和助手。還有后來趕來的綠色龍江的志愿者劉偉石老師做植物組的后盾。
由于這一突變,我們幾乎沒有備課的時間,濕地和鳥類組問題不大,最難的是植物組。面對松嫩平原濕地中幾百種茅草、蒿草、莎草等草本植物,要我看他們的任務真好似老虎吃天。具有林學專業背景的瑞睿臨危受命接任植物組組長。她懷著一半擔心,一半勇敢的心情,接過一摞原來植物組成員準備的資料,說:“好吧,我試試看”。
圖3.我們一到濕地邊,瑞睿和笑容(魏孝榮)立刻揪住一叢叢不同的植物,纏住楊兆芬教授尋找“標準答案”。好像他們將面對的那群生活在濕地邊的孩子們都是嚴格的植物分類課考官(攝影:)
其實,瑞睿在植物學方面的知識儲備足以應對,但如何將這一束枯葉、一棵草、一片草地和濕地、一群鳥與孩子們的生活聯系起來,如何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的好奇,卻非得動一番心思不可。對做自然課堂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能否把我們自己對自然的好奇,對鳥類、植物和濕地的愛傳遞給生活在濕地邊的孩子們。
圖4. “同學們,看這些種子。”瑞睿招呼大家觀察這野草的種子。它們很小很多,不細看,是不會被我們注意到的。正是因為這些種子很小,輕輕的一陣風就會將它們吹散,也正因為它們數量很多,它們會飄散在草原上延綿不絕。孩子們的注意力先是集中在種子上,又隨瑞睿的話語擴散到草甸濕地(攝影:)
圖5. 圖牧吉的孩子們站在瞭望塔上,眺望著遼闊濕地中一片反射碧藍天空的水,一簇簇點綴在水草之間的蒲草團,一團團揮舞著白色花序的蘆葦和延綿到它們腳下的淡黃色的草地。她們沉浸于濕地美景之中(攝影:)
離開圖牧吉之前,我們去了學校,老師和孩子們分享了他們參加國際自然課堂的筆記和感受。很多很多對家鄉的贊美和對自然課堂留戀的話語,可惜這里不能一一分享。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女孩讀了她的感受:
“我的家鄉圖牧吉,
每天我都從這里走過,
但我從來沒有仔細觀察過它。
非常感謝自然課堂的老師們
讓我了解了我的家鄉,
讓我看到了它的美麗!”
站在他們簡陋的教室里,聽到這些發自孩子們的肺腑之言,眼淚幾乎要溢出我的眼眶。
在這二天的時間,瑞睿和我們這群志愿者們讓這些離繁華城市很遠,離鶴和濕地很近的孩子們加深了對自己家鄉的認識,進而熱愛這片土地。鶴類和水鳥的命運交給他們,我們可以放下一些擔心。
當我們結束了在圖牧吉和莫莫格濕地的自然課堂,我站在大客車上,看著一張張掛著成功后滿足的笑臉。回想孩子們驚奇的眼神,(當地的)老師們從開始羞澀地旁觀到在游戲中奔跑呼喚她落入險境的學生,老鷹們(西敏和邸老師扮演)對小鳥(學生們的角色)們的威脅,瑞睿她們揮動著點石成金的手指,讓孩子們發現更多家鄉的美麗,自然中的奧秘。
我對大家說:“我們是Dream Team(夢之隊,我是化石級NBA粉絲)!”
圖6. 夢之隊合影,我們來自四面八方,都懷有保護自然,保護鶴類和它們棲息地的夢想,現在用行動把這夢想傳遞到生活在濕地邊的孩子們的心中。
前排 (蹲)左至右:施艷秋,吳星兵,于超, , ,梁鴻梅,Kuni Momose,蘇立英
后排左至右:尚麗元(莫莫格保護區),楊兆芬,劉偉石,,高瑞睿,Donna(康菲石油),邸志鷹,康耘,,吳慶明,Yasu。這里還缺了王西敏和叢璐璐,他們先離開,Steve在車上沒有下來(攝影:馬文超)
時隔多年, 2019年秋我和瑞睿又見面了,自然問起了她的工作。她領導著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和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做的主要是“讓大馬哈魚回家”的事。凡桃俗李之中自有諸多艱難而不鮮,瑞睿仍一如既往,哈哈一笑不必談那些煩人之事,大馬哈魚的事業中還有很多值得講述的。
圖7. 現在,為尋找和保護洄游的大馬哈魚的棲息地,為放流更多的魚苗歸江河大海,為更多的人參與自然保護,瑞睿仍沒有停下疾行的腳步。這里是她奔走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密江鄉下洼子村,她們的項目地之一,大馬哈魚放流站。
青年時期,人都激情飽滿,是探索、追求、勇往直前的時期。經歷過社會的鞭撻,生活的沉淀之后,仍然走在踐行理想路上的人,就不能僅僅用幸運和激情來解釋了。在高瑞睿身上我看到的不光是勇敢,還有堅強和篤定。
鳥兒相望于天空,魚兒相望于江湖,我們這些行希望之事的人相望于保護自然理想。
附錄:
2012年10月8日,在圖牧吉國際自然課堂活動第一天的晚飯時斯蒂文寫下的這首詩。
Wings of Thought
Coming to Tumuji in October,
Grasses brown, sky blue,
Water here the color of heaven,
Cranes rise from the marshes,
all white
except their voices,
silver and ice from Siberia,
and black-tipped wings
to carry them
a thousand miles farther.
I follow,
my heart as strong as any boy
wings of thought as sure
as muscle and bone.
October 8, 2012, Tumuji
思想的翅膀
斯締文.哈里斯 作,之櫻 譯
又是圖木吉的秋天,
草蒼黃,天湛藍,
天光水影如夢變幻。
葦叢閃動鶴影,
通身雪白,
黑色的翅尖。
如冰河開裂,
銀號悠揚,
鶴唳秋原。
我的內心如筋骨,
強壯如所有孩男。
乘長風,追隨著那
來自西伯利亞的鳥兒,
千萬里,思想的翅膀
翱翔于云天。
編輯:劉濤 朱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