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眾多華人男女選擇在美國“混居”而不愿回國,其根本原因主要歸結為兩點。
一是,那些在美國生活得風生水起的人不愿意回來;二是,那些處境不佳的人則不甘心回來。
自從中國敞開國門面向世界之后,國外的月亮更圓的說法就甚囂塵上。
無數的大V公知鋪天蓋地地宣傳美國多么多么發達,對外政策有多好等等言論,至此“美國夢”進入大眾視野。
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黑白的男男女女為了“美國夢”什么辦法都想了個遍,無論是滯留還是成家,可以說他們將美國當成了自己的淘金地。
就像當初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于東方大國的描述一般,遍地黃金。而這群懷抱著“美國夢”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新的一群淘金者,且是沒有帶著屠刀的綿羊。
01 一個華人的美國夢
早些年互聯網上出現過一個口出狂言的學生。憑借一人之力,帶出了“潤人”一詞。這就是楊舒平。
憑借自己的才華,楊舒平成功赴美留學,并順利地進入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在2017年馬里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作為留學生代表發言時,她提到自己的家鄉昆明空氣質量不佳,而美國的空氣則“清新香甜”。
這段發言通過網絡傳播到國內,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昆明官方公布空氣質量數據反駁其言論,她雖辯稱只是分享留學體驗,但無法平息公眾怒火。
此后,她在就業市場因言論聲名狼籍而遭遇滑鐵盧,愛情也因前途渺茫等原因受挫,男友離開。
之后她前往韓國也因之前言論受抵制,找不到工作,生活艱難。
走投無路之下向家人求助,家人幫她改名換姓回國,但她仍因之前言論成為 “網絡污點”,國內公司對她避而遠之,只能隱姓埋名生活,曾經的夢想破滅。
02 美國夢
美國夢最初源于北美殖民地時期,強調個人權利、平等、自由和民主。
而早期的中國移民,尤其是福建移民,通過偷渡等方式前往美國,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收入。
他們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債務,但仍然堅持這一夢想,希望通過在美國發跡來改變自己及其家人的社會地位。
這種早期的“美國夢”主要表現為發財致富,與當時國內主流價值觀一致。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通過多種合法途徑移民美國,主要包括技術移民、家庭關系移民和難民或庇護移民。
其中,技術移民是中國人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主要途徑之一,尤其是留學生畢業后留在美國工作并最終獲得綠卡的情況較為普遍。
此外,家庭關系移民也是重要的途徑,包括直系親屬移民和非直系親屬移民。
根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的數據,2003年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大陸移民為40,568人,而到2012年這一數字增加到81,784人。
這表明技術移民和家庭關系移民的成功率較高,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功移民的人數在逐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合法途徑外,還有一部分中國人通過非正規途徑前往美國并取得了綠卡。
然而,這些途徑并不被官方認可,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03 美國夢的破碎
隨著美國的政治極化、社會矛盾、通貨膨脹、階層固化等問題加劇,“美國夢”對內已淪為以中產階級式的個人發展愿景為主,對外則成為美國輸出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工具。
1、壓迫
種族和階級分離對美國夢的破壞尤為嚴重。
美國社會對中國移民存在明顯的種族歧視和法律排斥,許多學者將早期中國移民視為外國人,并貼上“黃色危險品”的標簽,認為他們的涌入會迅速增加人口,最終黃種人將成為絕對多數。
歷史上,美國曾通過《排華法案》等法律對中國移民進行嚴格限制。
在19世紀末,隨著大量華人移居美國,特別是在加州淘金熱期間,白人勞工對華人勞工產生了強烈的種族主義情緒。
加州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法規來限制華人就業和權利,如《外國礦工執照稅法》和《禁止中國人或其他蒙古人種進一步移民加州法》。
1875年,國會通過了佩奇法,禁止中國、日本和其他“蒙古人種”的合同勞工入境。
1882年,美國總統亞瑟簽署了《排華法令》,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對華人實行移民限制的法律,禁止華人勞工入境、入籍,并限制其短期停留。
此后,國會不斷延長該法令的有效期,并頒布多項法律進一步限制華人。
中國勞工因其被視為“自由”勞動力而比非洲勞工更容易被剝削,集體成為無產階級,并被種族排斥為“苦力”,一個無法超越其工資勞動地位成為經濟獨立生產者的低等勞動力階級。
為了生存,許多中國移民聚集在所謂的“華人社區”中,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人街,遠離了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法律、經濟、社會和政治。
這種隔離現象不僅是系統性種族主義和法律障礙的結果,也是先驅移民文化框架的產物。
許多中國移民在達到一定職位后,難以進一步晉升到高層管理崗位。
例如,在硅谷工作的華人提到過,盡管他的一個華裔同事業績顯著提升,但仍然未能獲得升遷機會。
中國人在競爭高層管理和行政位置時常常遭遇到“玻璃天花板”的障礙。
美國雅虎公司的數據顯示,盡管亞裔員工占39%,但在管理層中僅占17%,其中華人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2、反抗
不過這些隨著國力的日漸強大,且近年來,華人參政意識顯著提高,通過示威游行、捐款助選等方式,推動華人利益成為美國整體利益的一部分。
例如,2016年全美多個城市華人同時發起示威游行,呼吁公正審判華裔警官梁彼得案件。
華人還聯合起來支持相關亞裔議員,呼吁國會通過新冠仇恨犯罪法案,通過立法手段維護亞裔的正當權益。
均使得留在美國混居的中國人能夠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不過,盡管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已成為過去,但學校和社區中的種族分離仍然存在,這種分離不僅在經濟上造成短期和長期成本,而且在房地產市場中表現為過高的或難以企及的白人居住區。
結論
美國政府通過向世界輸出經濟、政治和軍事帝國主義,以及強大的商業品牌與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力。
其中,“美國夢”是美國向世界輸出的最重要的意識形態概念。
然而,隨著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多地從援助與奉獻淪為資源掠奪,給美國人民和全球帶來了不安和危機。
美國夢的光環逐漸褪色,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質疑這一概念的現實意義。對于許多華人而言,他們在美國的生活并非總是如夢想般美好。
盡管美國提供了機會和自由,但種族歧視、社會不公和經濟壓力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挑戰促使華人更加團結,尋求通過集體行動來改善自身處境。
華人通過教育、商業和政治參與,努力打破障礙,爭取平等和公正。
他們意識到,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持續地參與,才能真正實現美國夢,并確保其對所有人都是可及的。
參考文獻
[1]楚樹龍,李揚。美國的民族/種族政策及其啟示[J].現代國際關系,2012,(06):37-43.
[2]張曉濤.美國對華移民政策的演變及其影響[J].世界民族,2007,(05):48-56.
[3]龐衛東.美國華人移民的多元化趨勢及其影響[J].八桂僑刊,2010,(04):1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