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家楊杰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男孩剛上一年級時,媽媽就每天盯著他寫作業。
男孩覺得煩躁,做作業時,總是東摸摸西搞搞,媽媽不催他就不動。
時間久了,他就直接無視媽媽的催促,跑到一邊玩自己的,本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的作業,他總是一拖再拖。
最后結果就是,母子倆為作業斗爭一晚上,孩子就是只字未寫。
尹建莉老師說:“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強迫他。”
孩子學習不自律,往往是父母陪伴的過程,用言語催促、監督批評,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
這也是為什么 “被逼著、催著學的孩子,會越來越不愛學習”。
煙臺市高考狀元傅子聰在采訪中就透露,自己的父母從小學開始就不陪他寫作業。
而是給他一個寬松的環境,給他自主的權利,讓他自己規劃學習。
遇到難題,父母也不會幫忙解答,而是讓他自己查找資料,這讓他漸漸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因為在學習上有足夠的自主權,傅子聰一直保持著一種熱情,自律性十足。
當一個孩子有掌控感,他們才有自發的動力去學習,去探索生命的方向。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在學習上有足夠的自主權,這樣他們才會自覺自愿地投入學習中去,對待學習有持續的熱情和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