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談及孝內容很多,有些直指人心,有些曲高和寡,有的不合時宜,當然也有的隨時可為。
直指人心的,比如孔子說“色難”,意思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恭敬的臉色,很難。幾乎多數人都做不到,包括我。古時候好一點,父母權威高,孩子也多;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子女獨立性強,做到這一點的少了。
曲高和寡的,比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文言文中,“三”有時候確指3次,有時指多次。父親定的規矩,三年甚至多年不能改,這……難度挺大。
當然,也有解釋認為,這個“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是指在“三年之喪”中遵循守喪之禮。
不合時宜的,比如“三年之喪”,父母去世,守喪三年。在古代,官員有“丁憂”之假,就是指這個。孔子的學生宰我就質疑時間太長,和孔子辯論過——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宰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孔子重視禮樂,就用禮樂來攻擊“三年之喪”——守喪期間,君子不能行禮做樂,三年之后,不就手生了嗎?這讓孔子很難回答,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問他:這么做,你心安嗎?
宰我沒辦法了,自己給老師下套,老師也給自己下套——
如果回答“不安”,說明自己問的問題不對;如果回答“安”,說明自己不是孝子。這師徒倆,都不是省油的燈?。?/p>
好勝心最終戰勝了自尊心,宰我寧可傷自尊地說“心安”(間接承認自己不孝),也不服輸。老師干瞪眼沒辦法,只好說:你心安!你心安就去做吧!反正孝順的好人是不會這么做的!
等宰我出去,老師余怒未消,又罵了他一通。
雖然“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孝順父母是應該的,但三年正直壯年、干事業的時期,損失的確太大。后來大概官方也覺得時間長,變成了25個月,頭兩年要很正式地守喪,第三年守一個月,從形式上夠三年就可以了。
隨時可為的,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不是說父母在就不能出遠門,關鍵在“有方”。
方,就是方位——告訴父母你在哪里。所謂牽掛,最可怕的是不確定性,不知道孩子在哪里、怎么樣,告知自己的方位,父母心里就踏實些。
此外,還有今天要說的這句,也是隨時可為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strong>(《論語·里仁》)
含義不復雜:父母的年齡,子女一定要記得。一是因為他們高壽而欣喜,一是因為他們壽高而恐懼。
不多說了,一針見血。這一條,也是“孝順國標”中最容易做到的了。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