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高估了技術帶來的短期改變,卻低估了技術對于現實的長期影響。
前兩天看見一個討論全球化很有意思的觀點,是什么促進了這些年的全球化敘事,是政治因素,比如冷戰結束紅利,還是經濟因素,抑或制度?
最后結論是——集裝箱模式。
這個結論屬于乍一聽特別離奇,但仔細挖掘確實極具說服力的。
在集裝箱發明之前,不論是陸運還是海運的運輸成本都非常高,因為裝卸成本高。
比如郵寄一個桔子,聽起來很簡單對吧?
但在集裝箱技術出現之前,這可就有講究了。
首先,桔子是軟性的,不能被壓,所以桔子得放上面,但桔子又屬于生鮮,不能風吹雨淋,所以又不能放最上面。同理,有的產品能被壓但怕水,比如米糧,有的產品不怕水但怕被壓,有的產品像玻璃,既不怕風吹雨打也不怕被壓,但裝卸的時候必須輕拿輕放。
各種產品八仙過海的特性,決定了物流裝卸不僅僅是一件體力活,還需要很多精細化區分,直接導致了裝卸成本的極具上升。之前有數據顯示,過去物流行業,80%的成本,就是在裝卸這一個環節。
但這還沒完,這些不同產品散貨運輸,不僅拉高了裝卸成本,也意味著裝卸時間被大大增加了。碼頭工人需要根據散貨差異來搬運,甚至裝卸時還要考慮產品位置,哪個產品放底層艙,哪個產品放上面。這意味著,裝卸時間會非常長。
這又連帶引發了什么問題呢?
水果是有生鮮周期的,一個水果的保質期在10天,那就意味著他只可能被賣到10天以內能運到的地方。
假設裝卸需要三天,那么簡單計算一下就能發現,去程裝卸三天,到了目的地卸貨三天,加起來一共有六天是在裝卸,你的行程只能控制在四天。
直白一點,荔枝保質期十天,來回裝卸時間六天,那就意味著你不可能將嶺南的荔枝賣到長安,因為四天時間不夠你走完行程,除非你說我不裝卸了,專門拍人送來,一騎紅塵妃子笑。
所以一騎紅塵妃子笑這個典故,其實側面反應了唐代的物流特點。
把嶺南的荔枝弄到長安是可能的,但商業角度,商品運輸有裝卸流程,把這個時間算上,可能就無法實現了。
所以幾千年前的商品輻射范圍很小,很多商品只能在原產地周圍買到。超出這個距離,物流運不過來。
這個情況下,當然不可能實現全球化貿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都好奇,為什么古代絲綢之路賣的是絲綢香料呢?
絲綢香料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輕,方便運輸,且基本沒有保質期概念,風干的香料運個一年半載沒有問題,絲綢更直接,給你運十年都不過期。在那個車馬都慢的年代,絲綢香料等產品恰好符合長距離運輸貿易要求。
但集裝箱模式改變了這一切,過去雖然也有商人用箱子運輸貨物,但沒有進化到集裝箱統一運輸的模式,直到現代隨著技術發展,集裝箱模式終于出現。
集裝箱模式看起來有不少缺陷,比如要使用集裝箱運輸,對貨物數量有一定門檻,你賣十斤八斤蘋果,肯定就用不了集裝箱,或者必須找商貿公司拼箱,其次是體量,裝卸集裝箱的要么是火車,要么就必須是大船,你不可能開一條小輪船去裝集裝箱。
而大船,意味著極深的吃水線要求,這意味著普通的小河碼頭無法停靠,甚至水文條件一般的內陸河流都達不到要求,對于普通商戶來說,原本零零散散的貨物自己就能通過小碼頭小貨車運輸,現在卻必須將貨物湊齊集裝箱或者拼箱才能發貨,并且還要運到指定物流點,這毫無疑問是麻煩不少的。
但有一個因素讓所有缺點都被遮蓋了,它便宜。
美國當年的數據是,散貨模式下,轉運站分揀散成本是每噸85美分。
而如果把去一個地方的貨都放在一個集裝箱里,那么每噸的分揀成本就下降到了0.8美分。
這是天與地的差距。
同樣的差距還體現在裝卸效率上,集裝箱模式下,工人們可以利用吊車非常快的裝卸貨物,不用考慮貨物分配,也不用考慮哪個貨物放上面哪個放下面,這又大大提升了效率。裝卸時間從三天縮短到一天,意味著原本輻射范圍只在本省的產品,可以橫跨多省販賣。一些保質期稍長的產品,甚至可以全球運輸。
物流成本的降低,運輸效率的提升,這才最終有了全球化貿易的基礎。
是的,全球化貿易不是喊出來的,不是呼吁出來的,而是算盤上精打細算出來的,商業市場發現,物流成本降低了,運輸效率提高了,那么我可以將嶺南的荔枝賣到長安,甚至賣到燕京去。自然就會有無數商人們趨之若鶩。
我今天為什么要說這個呢?因為同樣的情況,現在又一次上演了。
2024年11月17日,國家郵政局通告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大關。
而這個數據增量的一個重點,就來自西部,甚至這具有歷史意義的第1500億單快遞,就來自拼多多平臺,是從甘肅天水到重慶的花牛蘋果。
這個背后,水面下的變化,其實就在于物流模式升級。拼多多在 2022 年首創了西部中轉集運的包郵模式,并在 2023 年率先于新疆推行免費包郵進村服務。
中轉集運,某種意義上你就可以理解為,集裝箱模式,將發往中西部的貨物集中起來運輸,這直接解決了過去許多商家頭疼的中西部物流成本高問題。
對于西部用戶來說,這個效果立竿見影,比如三方物流公司伊犁快遞點的負責人王振就留意到,2024年雙十一相比去年同期,站點的包裹數量增長了大約兩倍,增量主要就來自拼多多。
這些訂單中,大件商品如家電等占到了24%左右。“過去的包裹以服飾、日用品、玩具為主,近幾個月,時令果蔬、智能家電明顯多了起來。”
新疆郵政管理局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9月,新疆快遞業務量完成3.12億件,同比增長37.57%,已超去年全年業務量。其中,9月快遞業務量完成4470.61萬件,同比增長37.42%。
過去提到西部大開發,加強中西部電商和消費時,大家往往會從商品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許多人認為,西部有不少特產,如新疆的西瓜,西藏林芝的牦牛肉,青海的紅枸杞,甘肅的軟兒梨,這些特產能靠著出眾的口感拉動消費,拉動大眾購買。
這其實是有點理想化的,因為商業市場,第一因素永遠是利潤,新疆的西瓜哈密瓜再好吃,如果價格昂貴,市場大眾未必就會買單。買單的少,意味著商家無法走量,意味著單件的利潤要求又會高起來,平攤的物流成本也會更昂貴,一環套一環下,惡性循環,很多土特產可能就會賣出旅游景區價格。而過去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了,哪怕特產再好,溢價高一些,大眾也還是不會買單。
最終的解決辦法,一定是從產品,從市場本身出發,把價格打下來,大眾才可能買單。
所以最終就是你們看到的,伴隨著國家基建發展,拼多多今年9月又推出了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減免政策,進一步把中西部電商貨品的物流價格打了下來。價格一下來,或者說只要包郵服務一普及,用戶消費馬上就起來了。
我認為這對于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不論是西部大開發,還是未來以西部為支點向中亞繼續絲綢之路,打通中亞市場,都可以由此借鑒。
西部大開發一定不是靠口號呼吁出來的,一定是靠著基建發展,技術進步,商業模式變遷,從而在商業市場上站得住,精打細算創新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