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在新時期軍隊及國防發展的軍事變革進程里,大力擢升具備能力、富有學識且趨于年輕化的杰出解放軍高級將領,使之進入大軍區級以上的指揮崗位,為部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其中,有的將軍是在反擊作戰時,憑借著過人的軍事謀略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有的將軍則是在新時期國防軍隊治軍、建軍、帶兵方面的優秀年輕將領。
以下這8位將軍,是在反擊自衛戰之后,得以越級提拔的,按時間為序:
一、徐惠滋
晉升時間:1985年3月
原任職務:沈陽軍區陸軍第三十九軍軍長
晉升職務: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徐惠滋將軍
徐惠滋,1932年12月9日出生于山東省蓬萊縣。1948年10月30日,在遼沈戰役解放沈陽的戰斗中,被我軍解放(在國民黨軍當兵,被俘),并參加了人民解放軍。
之后,一直在第39軍任職。從連部文書,一步一個腳印,晉升到師長。
1981年2月,任39軍117師師長。1983年5月,僅擔任師長才兩年的徐惠滋,被越級擢升為第39軍軍長。
在擔任軍長一職后,他在第 39 軍范圍內掀起了新時期軍事改革訓練的澎湃浪潮,在軍隊合成作戰與合成編組方面投入了諸多心力,開展了現地反空降演習、現地反合圍演習等重大軍事課題的實兵演練。
徐惠滋任軍長時與戰士
他歸納提煉出了集團軍開展戰役機動以及運動進攻戰役時在組織指揮、合成保障、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
他組織編寫的《關于反合圍運動戰》教材,被沈陽軍區制定為全軍區訓練教材。
他于部隊訓練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贏得了上級的極力贊許。有9項被總部肯定,有28項被沈陽軍區肯定,總參召開現場會在全軍推廣的的有6項。
1984年,徐惠滋在全軍率先實施合成集團軍整編試點工作,為1985年我軍陸軍部隊集團化合成整編,提供了寶貴經驗。
擔任總參謀長后,到基層視察工作
由于徐惠滋在部隊軍事改革訓練方面的卓著表現,獲得了軍委領導的肯定。
1985年3月,徐惠滋由第39軍軍長之職,徑直晉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常務副總參謀長以及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
1995年7月,調任軍事科學院院長。2003年7月離休。2005年1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4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二、何其宗
晉升時間:1985年3月
原任職務:昆明軍區陸軍第十四軍軍長
晉升職務: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何其宗將軍
何其宗,新中國成立后入伍的新一代軍人的杰出代表。一入伍就參加了1962年邊境反擊作戰,后隨部隊長年駐守在祖國的西南邊陲,在叢林中摸爬滾打、英勇作戰,與叢林結下不解之緣。
他的人生輝煌也來自叢林——1979年作為團級指揮員的他參加了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84年作為戰役級指揮員的他參與了中越邊境的”兩山”作戰”即老山、者陰山拔點作戰。
剛入伍時的何其宗
他馳騁于叢林之中,淬煉于戰火之爐,最終成就了我們新中國自己的"叢林之虎"。
1984年2月,時任陸軍第11軍副軍長的何其宗參加了第一輪的兩山輪戰。
他指揮了騎線拔點作戰,也就是通常講的老山、者陰山防御作戰。他帶領軍作戰組,指揮31師進行了近4個月的防御作戰。參加這次者陰山拔點作戰的是11軍31師92團(內欠2營),師炮兵團(欠3營2連4營3連一個排),總兵力有4473人,這次31師打得很好(師長廖錫龍)。
在部隊訓練中
者陰山這里山高林密,地形復雜,敵軍與我對峙的距離往往有幾千米遠,在這種情況下,被戰士們稱之為“長胳膊的”炮兵就成為主要作戰力量,何其宗指揮炮兵狠狠的打擊了敵人。
由于何其宗的優秀表現,1984年9月,出任陸軍第14軍軍長,當時只有41歲,全軍最年輕的軍長。
時任領導人前來云南前線視察工作,還特地為兩山輪戰作戰部隊欣然題筆:國威軍威看西南。據稱,在這七個大字的下面,還有幾行小字:西南看11軍、看14軍;11軍看廖錫龍、14軍看何其宗。
這個傳聞應該只是戲言,但年僅40出頭的何其宗、廖錫龍確實是當時昆明軍區,乃至全軍最為耀眼的兩顆“新星”。
1985年3月,擔任軍長職務還不到7個月,就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在總參,他是最年輕的一位,其他副總長都是革命年代過來的將領,他比總參謀長楊得志要小32歲。
擔任14軍軍長時的何其宗
何其宗由一名平民子弟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副總參謀長。他的人生故事幾多艱辛,幾多磨礪,幾多挫折,幾多奮起。令人感慨,更令人感悟。
何其宗,1943年8月出生,四川營山人。1961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團長、師長、軍長、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三、周文元
晉升時間:1985年3月
原任職務:沈陽軍區大連陸軍學校政治部主任
晉升職務: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周文元
周文元,生于1940年7月,天津武清人士。1960年其踏入河北政治師范學院,開啟求知之旅。1961年7月投身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1963年4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伍之后,始終在沈陽軍區陸軍第23軍履職,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師組織科科長、團政委以及師政治部主任之職。
1982年,歷任陸軍第23軍69師副政委、政委。1983年,任陸軍第23軍政治部主任。1984年,任沈陽軍區大連陸軍學校政治部主任。
1982年,歷任陸軍第23軍69師副政委、政委之職。1983 年,出任陸軍第23軍政治部主任。
1984年,擔任沈陽軍區大連陸軍學校政治部主任。
1985年3月,從沈陽軍區大連陸軍學校政治部主任(副軍級),直接晉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正大軍區級)。
如此這般大跨度提拔的情形,自建國以來幾乎是寥若晨星。
1992年11月,調任沈陽軍區副政委。1999年4月,離職休養。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四、宗順留
晉升時間:1985年3月
原任職務:北京軍區陸軍第三十八軍參謀長
晉升職務: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
宗順留
1941年3月,宗順留出生于宜興徐舍鎮獎墅村一戶尋常農民之宅,往昔此地素有“宜興大西北”之稱,地處僻遠,鄉野窮困。然而,這般艱苦的生活環境,卻孕育出了眾多俊彥之才。
1961年8月,宗順留投身軍旅,于沈陽軍區陸軍第38軍炮兵團成為一名上等兵。彼時,軍銜制施行,新入伍的戰士為列兵,而他竟擢升了這小小的一級。
他善于思考,且具備堅實的基礎,“嶄露頭角”極為迅速。兩次參與軍里的炮兵計算競賽,皆拔得頭籌。
歷經十數載的磨礪,他逐步成長為炮戰領域的卓越能手,且漸次登上炮兵團主官之位。
1979 年,投身于軍事學院所舉辦的首期為期兩年的完成班進行學習。此班的學員乃是由總部直接派人于全軍范圍內揀選而出,對于軍政素質的要求甚為嚴苛,存有三條“硬性標準”:具備高中及以上學歷、處于正團級及以上級別、年齡在 40 周歲以下。
宗順留被選中了,成為90名學員中的一個。“完成班”在軍中被稱為“虎班”。兩年的高強度學習,“煉獄”般的錘打。完成班20多門課程,既學習理論,也研究戰例,還有有圖上作業、沙盤推演、野外演練。
宗順留
1982年8月畢業之際,于“完成班”為期兩年的所有考試里,成績皆為優秀的學員僅有七名,而宗順留便是其中之一。
1983年4月,宗順留出任陸軍第38軍113師師長。1984年1月,他又被提升為第38軍參謀長。
1985年3月,由第38軍參謀長(副軍級),直接提拔為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副大軍區級)。
1990年4月任沈陽軍區副參謀長,1993年2月任沈陽軍區后勤部部長,1995年7月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1999年4月離職休養,2024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五、傅全有
晉升時間:1985年6月
原任職務:南京軍區陸軍第一軍軍長
晉升職務:成都軍區司令員
傅全有將軍
傅全有,1930年11月出生,山西崞縣(今原平縣)人。1946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先后任班長、排長。1948年任第一野戰軍第7師21團副連長。
傅全有將軍的軍事生涯起始于 1946 年,彼時他投身解放軍,勤勉好學并砥礪自身的軍事技藝。在一場戰斗中,他睿智地運用炸藥包搗毀了敵人的地堡,引領戰友順遂俘獲了敵軍。此等壯舉令他廣受贊譽,開啟了其璀璨的軍事征程。
隨后,一直在第一軍履職。
1981年2月任陸軍第一軍參謀長,1983年5月任陸軍第一軍軍長。
1984年12月至1985年5月,由他率領陸軍第一軍等部隊組成的南京軍區部隊,參加兩山輪戰。
此次參加輪戰的南京軍區部隊計有:陸軍第一軍軍部和軍直分隊,第1師、第12軍36師、南京軍區炮兵第9師,共26624人、各型車輛2231臺、火炮700門、步兵武器19194支(挺、具)、電臺1539部。
傅全有在兩山輪戰前線
上述所有部隊,由他統一指揮。第一軍的防御正面寬約23公里,縱深長約35公里,總面積約800平方公里,共防守大小120多個陣地、600余個哨位。
在老山輪戰中展現了卓越的指揮能力,他那雷霆萬鈞之態使敵人膽戰心驚。他巧妙地利用坑道和地道,包圍了敵人的坑道,并善用火炮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減少了我軍的損失。
先后殲敵5000余人,擊毀敵大量技術兵器和陣地工事,粉碎了敵“塹壕延伸式”戰術,穩定并改善了陣地防御態勢,為后面的部隊進行輪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于傅全有在兩山輪戰中的優秀表現,1985年6月,由第一軍軍長,直接提拔為成都軍區司令員。
1990年5月任蘭州軍區司令員。1992年10月,任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后勤部部長。
1995年9月,任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長。2003年3月離休。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六、李九龍
晉升時間:1985年6月
原任職務:武漢軍區陸軍第五十四軍軍長
晉升職務:濟南軍區司令員
李九龍將軍
李九龍,1929年3月出生,河北豐潤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副師長。
1970年2月,任陸軍第五十四軍第162師師長。1978年3月至12月,在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
1979年2月,率部參加自衛還擊戰。
在自衛還擊戰中,李九龍帶領162師由廣西水口出境參戰。歷時26天,轉戰400余公里,戰斗縱深80公里,以五戰五捷的戰績凱旋回國。全師榮立三等功,為猛虎師榮譽史冊續寫了新的勝利篇章。
由于在還擊戰中取得了優秀的戰績,1980年1月晉升為第五十四軍副軍長。僅僅過了4個多月,又被晉升為第五十四軍軍長,這種晉升職務的速度實乃罕見之至。
1985年6月,由第五十四軍軍長,直接越級提拔為濟南軍區司令員。1990年4月任總后勤部副部長。1991年11月替代張太恒任成都軍區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4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1994年12月離職休養,2003年11月19日去世。
七、劉精松
晉升時間:1985年6月
原任職務:沈陽軍區陸軍第六十四軍軍長
晉升職務:沈陽軍區司令員
劉精松,1933年出生,湖北石首人。1951年7月參軍,為第7步兵學校學員,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歷任陸軍教導營迫擊炮連排長、坦克團高炮連連長、團副參謀長、參謀長、團副團長、陸軍軍教導隊隊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
劉精松一貫以“團結、勤奮、正派、從容”的精神自勉,經過軍校培訓和在實踐中的勤奮努力,他熟悉步兵、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等兵種的技術知識,會開炮,能駕駛坦克、裝甲車、汽車和摩托車,具備指揮陸、海、空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能力。
20世紀60年代中期,劉精松率部參加援(越)抗(美)戰爭,擊落擊傷美軍飛機12架。在作戰和工作中,他5次立功,17次受到各級獎勵和嘉獎。
1983年5月,任沈陽軍區陸軍第六十四軍軍長。1985年6月,由第六十四軍軍長,直接越級提拔為沈陽軍區司令員。
自1985年以來,劉精松組織指揮2萬人以上的諸軍(兵)種參加的聯合軍事演習10余次,為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現代化戰爭,探索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如饑似渴的研讀國際政治、軍事、經濟、歷史、地理、哲學等方面的著作,修完函授大學課程,編撰了大量的軍事專著和論文。
1987年5月,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發生特大森林火災,在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危害之際,劉精松親率沈陽軍區某部指戰員,堅決執行中央軍委的指示,奔赴災區指揮滅火戰斗。
1992年11月,任蘭州軍區司令員。1997年11月,任軍事科學院院長。1998年12月,離職休養。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4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八、張仲先
晉升時間:1985年6月
原任職務: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晉升職務:廣州軍區政治委員
張仲先,1926年1月出生,山東臨城(今微山)人。1940年參加八路軍,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0年3月5日19時30分,第40軍118師352團1營799人,乘坐14艘船,在118師參謀長茍在松、352團團長羅繼福、1營營長陳永康、教導員張仲先率領下,在瓊崖縱隊司令部偵察科長郭壯強協助下,從徐聞縣燈樓角起航,開始偷渡海南島。
在瓊崖縱隊的接引下,3月6日中午最終從儋縣以西白馬井西南登島,成為了登上海南島的四野第一支部隊。
第40軍118師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張仲先,先后進入解放軍政治學院完成系和軍政大學政治系學習,掌握了先進的軍隊政治管理工作知識,后曾任吉林省軍區副政委。
1981年6月,任沈陽軍區炮兵政治委員。1983年5月,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85年6月,由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正軍級),直接跨級升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2年10月離職休養。2022年3月5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6歲。
結束語:
總之,這7位將軍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還是在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中,都以其出色的表現和卓越的才能,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