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種水稻13年,種出7個“浙江省農業之最”。其中,有4個是今年獲得的。這個種稻能手就是江山市峰田家庭農場負責人陳彥福。今年7月,陳彥福種植的早稻在“百畝方”和“攻關田”畝產分別達到749.83公斤和754.36公斤,雙雙打破8年前創下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11月,他種植的連作晚稻“攻關田”和“百畝方”迎來測產,加上早稻畝產,雙季稻“攻關田”和“百畝方”的最高畝產分別為1585.54公斤和1577.09公斤,再破“浙江農業之最”紀錄,并在省內首次實現水稻兩季總產“噸半糧”的目標。
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彥福正是我市推進糧油作物單產提升行動落地見效的一個典型代表。市農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在大面積提高單產上,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的共同要求。我市作為傳統的糧油大市,2023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35.22萬畝,總產量達到56.6萬噸,畝產達到418.58公斤,較上年實現了“三增”。
然而,要實現持續增長,難度越來越大。今年,我市將提升糧油作物單產水平作為穩定糧食生產的關鍵,通過持續的政策支持、良種良技的推廣以及硬件設施的提升等措施,不斷挖掘潛能,夯實糧油單產提升的“后勁”,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政策激勵穩生產
“我幾乎每年都會參加市級的水稻高產示范競賽,今年成績不錯,早稻畝產拿了一等獎,晚稻拿了二等獎,總共獲得10多萬元的獎金。”12月2日,常山縣健彬家庭農場負責人張春良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道。
張春良種有400多畝水田,對他而言,最樂意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研究如何更高效地種植水稻。他表示,政府搭臺,拿出真金白銀獎勵,為像他這樣愛鉆研的糧農提供了展示和競爭的平臺,比學趕超的氛圍愈發濃厚。“近年來,隨著大家種植水稻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產量也相應增加,選手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就在兩三年前,我獲得第一名時,比第二名多出50多公斤,而現在,差距已經縮小到只有幾公斤了。”
推廣高產、優質、抗病水稻品種。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從市農技推廣中心了解到,近年來,我市通過積極爭取財政資金、科學統籌配套資金,形成疊加合力,激勵調動和提升糧農生產積極性。
種糧補貼標準不斷提高。據介紹,去年開始,我市水稻(早稻、單季稻、連作晚稻)規模種植補貼標準由之前的80元/畝統一提高到150元/畝,加上省財政120元/畝規模種糧直接補貼,每畝水稻規模種植補貼達到270元,顯著提升了水稻種植收益。除規模種糧補貼之外,種糧農戶還可以享受到水稻訂單獎勵、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性水稻完全成本保險、糧食生產貸款貼息等各類惠農政策,政策的紅利激發了廣大種糧主體的積極性,規模種植主體數量穩步增長、規模流轉面積持續增加。2020年至2023年,我市糧食規模種植面積從47.5萬畝上升到67.4萬畝,地方財政補貼資金由3144萬元增加到10566萬元。
與此同時,我市連續12年出臺水稻高產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并安排水稻高產競賽專項獎勵資金,推動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像今年,根據政策,對早稻、單季晚稻、雙季稻高產示范“百畝方”畝產前五名給予1萬元至5萬元獎勵,高產“攻關田”畝產前三名的生產主體給予5000元至1萬元獎勵。在政策激勵下,增產潛力被進一步挖掘,更多單產水平高、示范帶動作用強的水稻示范基地被建立起來,促進我市水稻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據介紹,我市今年共建成省級糧油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63個,相較于其他片區,這些區塊的水稻產量畝均要高出5%至10%左右,為糧食高產提供了示范引領作用。
此外,我市積極爭取項目支持,促進糧油單產整縣制提升。2024年,全市有4個縣(市、區)入選全國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縣,共獲得中央資金1126萬元,爭取到省級糧油綠色高產創建資金465.8萬元,為糧油高產創建和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資金支持和要素保障。
良種良技推廣挖潛能
對于柯城區坦上家庭農場負責人鄭華麗來說,2024年是格外令人鼓舞的一年:他種糧10多年,技術漸入佳境,今年的5000余畝水稻田顯著增產,其中早稻畝均產量比去年增長逾10%,收入也相應地大幅增加。
鄭華麗坦言,自己能夠實現大面積水稻均衡增產,背后離不開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在良種良技推廣方面的大力支持。
良種是高產的基礎。過去10多年,我市引進和試驗水稻新品種,并舉辦稻類新品種觀摩會,為糧農選種提供參考。經過一年又一年的持續努力,多個高產、優質、抗病的水稻品種,如中組53、中組100、甬優7860、甬優1540、春優167、華浙優261等主導品種在我市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截至目前,我市良種覆蓋率超98%,確保了水稻增產和品質提升。
在糧油高產技術集成方面,我市組建栽培、植保、土肥、農機等專業團隊,加強水稻高產技術的集成攻關,先后制定出臺《衢州市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技術規程》《早稻-鮮食秋大豆水旱輪作模式生產技術規程》《再生稻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全面提升全市糧油標準化生產水平。
工廠化育秧。 記者 江峰 攝
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業技術指導的成效,我市還構建起“市縣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干、片有科技示范戶”的三級科技服務體系。通過實施180名農技干部與1060個規模糧油主體“雙聯雙掛”行動,確保在關鍵農時和糧油作物生長重點環節,技術干部能分批次下沉到各示范點現場,就良種良技推廣、工廠化育秧、單產提升等方面進行指導,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此外,我市還建立了農業氣象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糧食生產氣象災害的早預警和預防。定期與氣象部門、各縣(市、區)植保機構及專家會商,分析糧油病蟲害情況,制定防控方案,發布預測預警信息,指導避災和科學抗災。
鄭華麗正是這一整套體系的受益者之一。在選種環節,他通過參加我市持續舉辦的水稻新品種觀摩會,熟悉了各個品種的表現,根據自家田地的條件和農時需求,合理搭配種子。今年,他選用了10多個早稻品種,為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播種環節,在農技推廣部門工廠化育秧和機插技術的指導下,他解決了早稻育秧過程中的爛苗和低溫凍害問題,提高了秧苗質量,工廠化育秧面積從去年的200畝增長至今年的2000畝,為高產埋下了伏筆。同時,機插技術的運用也為搶農時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了產量的提升。在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方面,鄭華麗通過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大戶交流和專家指導,實現了從粗放型種植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單產的提升也隨之順理成章。
硬件提升添動力
糧食單產的提升,不僅得益于良制、良種、良法的保障,同樣也依賴于良田、良機等硬件支持。
近年來,我市以提高糧食產能為目標,高質高效推進高標準農田、綠色農田項目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數字農田新基建、綠色生產技術集成應用和田園生態美化等,從根本上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和宜機化水平。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158.9萬畝、綠色農田1.53萬畝;今年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2.4萬畝,畝均投入資金3500元以上。
高標準農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2月2日,記者在常山縣金川街道四都畈田塊見到,機耕路縱橫、路面平坦,新種油菜生機勃勃。“得益于綠色農田建設,我家500畝水田升級后增產增效明顯。”常山縣竹園里家庭農場負責人鄭敏表示,過去,老舊灌溉渠道漏水且不暢,導致效率低下,曾在水稻需水高峰期給自己帶來巨大損失。改造后,渠道暢通,增設多個閘門,提高了灌溉效率。同時,周邊建立了多個抽水泵站,確保用水穩定,產量提升有了保障。此外,改造前部分田間道路未硬化,狹窄且不平,機械難以作業,只能人工作業。現在道路暢通,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農機方面,今年,我市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為抓手,引導農業機械以舊換新,促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實現生產效率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6%,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9%。今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在社會化服務主體提檔升級助增效方面,今年,我市投入16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推動農事中心建設,在原有提供耕種收農機作業的基礎上,拓展了工廠化育秧、烘干加工、農機維修等服務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廣大主體在糧油生產中的各種需求,努力降低種糧成本。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市農事服務中心25家,專業農事服務站108個。得益于農事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新增了時產水稻秧苗1000盤以上的全自動工廠化育秧流水線19條,每條生產線平均節省人工60%以上。今年僅早稻機插面積增加了3.4萬畝,機插比例提升10.7%,早稻單產平均增加了50公斤左右,主體種植效益畝均增加160元。
來源:衢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