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長征結束后,毛澤東在陜北保安會見了紅二、四方面軍的一些領導同志。在談話中,他對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方面軍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他們“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
毛澤東之所以這么說,原因就在于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與敵人斗智斗勇,傷亡很小,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
紅二方面軍由紅二、六軍團組成,他們的長征出發地是湖南桑植劉家坪,當時共有17000余人。
此后他們轉戰湖南、貴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陜西八省。到了1936年10月22日與紅一方面軍在將臺堡會師時,紅二方面軍仍有11000多人。
而與相比,紅一方面軍長征開始時有86000余人,長征結束后到達陜北時只剩8000多人,損失了90%;紅四方面軍長征前后則由80000余人減至40000人,也是損失過半。只有紅二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傷亡消耗的人員最少,無怪乎毛澤東表揚他們“沒有吃虧,沒有蝕本”。
紅一方面軍在長征中傷亡最慘重的一仗,無疑是湘江戰役;而紅四方面軍的最大失利則是百丈關之戰。除此之外,還有幾次戰役戰斗都對這兩支紅軍主力部隊造成了很大的消耗。
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因素,指揮層面的戰略錯誤是導致紅一、四方面軍幾次重大失利的根本原因。
比如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執行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路線,造成紅一方面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而紅四方面軍在百丈關戰役中的失利,同是張國燾南下錯誤方針的嚴重碰壁。
而紅二方面軍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從領導班子這個構成上看,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等指揮員始終保持著很強的凝聚力,在長征的行動決策上也始終保持很高的一致性,基本沒在戰略上犯什么錯誤,這使得全軍在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時有很強的執行力和戰斗力,從而沖破了重重難關。
賀龍無疑是紅二方面軍的首席指揮員和靈魂人物,他擁有高超的組織動員能力、非凡的人格魅力,在長征轉戰中也善于指揮全軍運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與敵人周旋,可以說是能征善戰,進退有度。
而任弼時、蕭克、王震等將領,都緊密團結在賀龍周圍,而且能夠在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得整個紅二方面軍基本上沒有出現內耗。
因此,在長征期間的軍事行動上,紅二方面軍的領導班子體現出高度的凝聚力和一致性,指揮員總能抓住敵人圍追堵截的漏洞,制定針對性的行軍作戰計劃。而全軍指揮員上下一心,一次又一次避實擊虛,確保了整個紅二方面軍更沒有因此造成湘江戰役、百丈關戰役那樣的重大失利。
尤為值提一提的是,紅二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始終堅決擁護黨中央、毛主席的正確決策,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作斗爭,為促進黨和紅軍的團結一致,為開創西北的新局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紅二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并不是沒有損失,他們在時間長達一年多、行程涉及八個省的轉戰途中,前前后后也有將近10000人的人員損失,但他們一路行軍戰斗,一路補充力量,體現出很強的“補血”能力,從而在完成長征壯舉之后仍能保持上萬人的規模。因此,毛澤東稱贊紅二方面軍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一點也不過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