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重點城市的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陸續發布。
整體上看,目前已經公布的近20座城市的最新總規,變化并不大。
但有些城市的變化,還是比較突出。
蘭州,就是其中之一。
這或從側面證明了,這座“一線”省會的發展,的確是有點“難”。
蘭州,到底怎么了?最新的定位,又意味著什么?
01
最新批復的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關于蘭州的城市性質為:
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城市功能為:
西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上一輪的總規中,關于蘭州的城市性質為:
甘肅省省會,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城市功能為:
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西部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區的科學發展示范區,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名城,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設施完善、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城市。
對比之下,即便拋開具體表述,也能明顯感受到蘭州的城市性質、功能較之前都有所“壓縮”。
從積極的角度看,蘭州依然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這個定位可不低,在西部地區,是與成都平級的。在直轄市重慶之外,大概率處于西部地區省會城市中最高的行列。
還可以對比的是,同為黃河流域主要城市,濟南的城市性質之一,為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蘭州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至少不比濟南的這一定位低。
另外,之前的西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升級到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但是,在其他方面,蘭州的地位有一定“削弱”。
如最明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沒有了。
“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西部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名城”,這些城市性質,也不見了。
當然,在批復中,還有這樣的表述——強化向西開放戰略通道地位,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但總體上,城市的性質、功能,都沒有上一輪批復中那么多元和豐富。
眾所周知,一座城市的功能、性質越豐富,也就意味著它所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在這個意義上,蘭州在最新一輪規劃中,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降格”。
02
該怎樣看待這種微妙變化?
如果聯系過去十來年蘭州的發展情況看,它很難說讓人意外。
和同為西北主要城市的西安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差異。
論經濟總量,2014年,蘭州GDP為1913.5億元,西安為5474.77億元,蘭州為西安的35%。
到了2023年,蘭州GDP為3487.3億元,西安為12010.76億元,蘭州僅為西安的29%。
論人口,在“六普”到“七普”間的十年里,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448萬,年平均增長率為4.34%。
同期,蘭州只增加了74萬人,年平均增長率僅有1.89%。
從省內看,蘭州作為甘肅GDP第一城、人口第一城的地位都還很穩固。
但是,在甘肅明確提出打造“強省會”的背景下,蘭州的首位度卻出現了不升反降的尷尬,從2018年的33%,一路降至2023年的29.39%,在西北五省會(首府)中僅高于烏魯木齊。
就GDP增速看,蘭州也未能真正顯示出作為省會城市的領頭羊作用——GDP增速已連續3年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2021年,甘肅GDP增速為6.9%,蘭州為6.1%,全國為8.4%。
2022年,甘肅GDP同比增長4.4%,蘭州僅有0.8%,全國為3.0%。
2023年,甘肅GDP同比增長6.4%,蘭州只有4.4%,不僅大幅跑輸全省大盤,比全國平均增速也低了0.8個百分點。
今年前三季度,甘肅GDP增速為6.0%,增速居全國第二,但蘭州到目前卻只公布了一季度的GDP數據,增速為4.1%,同期甘肅為5.9%。
要知道,在2023年,甘肅明確提出,“里里外外要力挺蘭州”。但到目前為止,蘭州可能依然未能從前幾年的低谷中完全走出來。
在這種基本面之下,蘭州之前作為“西部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的功能被拿掉,反倒是顯得更為實事求是了。
03
和很多內陸城市相比,曾經的蘭州有過非常亮眼的高光時刻。這也是看待蘭州如今的變化,最讓人感慨的地方。
在計劃時代,蘭州曾在產業內遷大潮下,一躍成為國內發展最快的城市,甚至一度被稱為“蘭州現象”。在交通、高校、人口等多方面,都可謂創造了奇跡。
但到今天,作為老工業基地的蘭州的“失落”,也恰恰就在于產業的“老化”和人口的凝聚力不足。
今年1-4月,蘭州全市33個行業大類中,15個行業增加值呈現增長態勢,增長面超四成,也即近六成為負增長。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蘭州的二產占比僅有32.1%。
很多人可能會把省會城市二產占比較低,視為是產業升級的必然。
但要知道,蘭州的GDP總量,到2023年都尚不到3500億,且作為常住人口不足500萬的西北內陸省會城市,蘭州本身的三產也無明顯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二產占比低,實際就是制造業的“空心化”。
近年來,蘭州明確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構建“6+X”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7+N”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構想。
其中,“6+X”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數據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新型建材等。
但客觀說,到目前為止,蘭州主導產業的辨識度和影響力,整體還是不足。
僅從西北地區來看,一方面,蘭州缺乏如榆林等“家里有礦”的城市那樣的資源稟賦,另一方面,也沒有西安那樣在產業升級上的綜合優勢。
并且,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大的產業風口上,蘭州都幾乎完全錯過。這也是目前產業整體實力不足的一個根本性原因。
當然,不可否認,囿于方方面面的現實情況,對于蘭州的產業發育要求,不可能對像一些東部城市,或者是西部一些龍頭城市那么高。
但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得靠產業,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大做強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依然是蘭州必須要攻克的難題。
這次批復中專門提到,要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協調產業布局、綜合交通、設施配置和土地使用,優先保障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以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空間需求,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土地政策保障。
這或意味著蘭州的產業升級,將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牢牢抓住這個機遇,蘭州才可能真正打一場“翻身仗”。
04
人口,或者說人才問題,也是蘭州面臨的一個重要痛楚。
“常住人口400多萬人的蘭州,坐擁以中國科學院‘一院三所’為代表的1200多家科研院所、以蘭州大學為代表的28所高等院校”——這本身是令不少城市傾羨的高端發展要素。
但是,這種寶貴資源優勢的另一面,則是沒法真正凝聚“人氣”。
這其中,蘭州大學的人才流失,幾乎成了蘭州乃至整個甘肅,一個繞不開的“梗”。
關于蘭州大學的人才流失率,一度有個說法是——“蘭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辦一所蘭大”。
盡管國家層面近年來也一再發文強調,“東部地區高校不得從中西部、東北地區引進人才”,但蘭州整體的人才吸引力依然不容樂觀。
今年初,有蘭州市政協委員就提出了吸引高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的建議。
其中給出了一組數據:
2022年,蘭州應屆生居留率僅為45.9%,而北上廣深高達74.4%。以蘭州大學為例,本地留存率僅為34.7%,畢業生第一去向為廣東,占9.69%;第二去向為陜西,占6.88%。
或許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壓力,蘭州在今年高調出臺了“大學生留蘭倍增計劃”,聚焦“3年吸引留住20萬大學生”的目標任務,全面升級就業、住房、社保、公積金、創業貸款等方面對大學生的支持政策。
如就在最近,蘭州發出了首張大學生留蘭倍增計劃房票。
來源:城市進化論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新來蘭州全職工作或自主創業的全日制博士生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全日制碩士生,在蘭購買首套住房的,分別可給予一次性30萬元、10萬元房票補貼。
就力度看,即便和東部一些城市相比起來,也是不低的。這足見蘭州引才、留人的緊迫性和誠意。
但最終效果怎樣,仍待觀察。畢竟,引才、留人,和產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唯有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優化雙向發力、同頻共振,方能效果最大化。
關于最新批復對城市性質和功能的微妙調整,蘭州倒也不必氣餒,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種鞭策和警醒:
放下包袱,在務實看待自身發展狀況的基礎上,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