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000字,預計閱讀需要6分鐘
全國有3.4萬座佛教寺廟,絕大多數寺廟為了方便信眾上香、佛事活動和僧友游訪,都會配備對外留宿的客房。在過去,這些客房主要面向僧友、信徒。如今,隨著年輕群體中流行的“寺廟游”,住在寺廟成為一種特色住宿體驗。于是,一些寺廟漸漸有了“住宿經濟”。
以佛教名山峨眉山為例,全山約有26座寺廟,除了位于金頂的寺廟,其他寺廟均可入住,明碼標價,價格從20元至980元不等,包含通鋪床位、多人標間、雙人間、單人標間等不同類型,大部分房型有獨立衛浴、冷暖空調、熱水、一次性洗漱用品,并供應素齋,基本和酒店無異。一些寺廟的床位數量多達300多個,相當于一座小型酒店。
普濟禪寺
另一佛教勝地普陀山,有32座寺廟,較大的寺廟都有對外住宿,如著名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等,價格較為普惠,僅需100-200元就可入住單雙標間,價格甚至低于外面一些精品酒店和民宿。
在入住程序上,寺廟也需要登記身份證信息。和酒店不同的是,寺廟住宿沒有酒店經營資質,不對外攬客,不能打廣告,不能上架在線旅游平臺等銷售渠道,客人需要和寺廟取得聯系或到寺廟后進行預約。
網友上傳的普濟禪寺住宿
由于寺廟住宿獨具文化氛圍,且多選址在環境清幽、景色秀麗之所,體驗感和酒店相比別具一格。例如,住在峨眉山萬年寺、普陀山普濟寺等顯然比住在景區外的民宿、酒店,景色更好,體驗更獨特。在小紅書、抖音上,越來越多的博主向粉絲“安利”寺廟住宿,使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到這一“住宿產品”。一些旅游公司,也打包推出X天X晚禪修旅游產品,包含寺廟住宿、禪修課程,以及禪茶、音療等特色體驗。在攜程平臺上搜索“禪修”,有6000+個結果,其中不少包含寺院住宿。
寺廟能否搞住宿經濟?
從法規上來說,寺廟能不能開展住宿經營?其實,這是個很復雜的話題。
在中國古代,寺廟歷來是重要的留宿場所,古代雖然有驛站、客棧、酒樓等,但整體上數量少、價格貴,只集中在通商大都、交通要道,非達官貴人不能享用。普通人出行往往是投宿、借宿等方式,寺廟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本身具有一定公眾屬性,有留宿客房,因此是投宿、借宿的最佳場所。普通人在寺廟住大通鋪,達官顯貴則有專門的單間或禪院,例如宋代著名詩人蘇軾被貶到黃州,最初就住在定慧院禪寺,他的名篇《記承天寺夜游》中被貶的張懷民住在承天寺。可以說,在古代,寺廟實際上融合了酒店的功能,只是借宿寺廟沒有明碼標價,一般是“隨喜”,愛給多少給多少,這錢并不算住宿費,而是進香禮佛,以香客的身份留宿過夜。
這一傳統,在今天的寺廟中也有所體現。像峨眉山、普陀山許多寺廟的通鋪,只收20元一晚,完全是為了方便進香的信眾。其他非旅游勝地的寺廟,住宿大多沒有明碼標價,同樣是“隨喜”。
入住禪寺的作息表和管理制度
此處稍微岔開幾句,澄清一些人對寺廟的誤會。許多景區包含寺廟,甚至以寺廟為引流核心,但在經營上、在管理上、在物權上,景區和寺廟是涇渭分明的,景區歸景區公司、景區管委會管理,寺廟歸僧人、佛教協會、民族和宗教事務局等管理。大多數情況下,景區的收入不分給景區內的寺廟,寺廟的僧人也無權干涉外面的景區,外面賣佛珠、佛主題文創、香花貢品等的商販,更是和寺廟沒有一點關系。
所以,一些自媒體抨擊佛教太商業化,是把旅游景區和寺廟混為一談。實際上,商業化的是旅游景區,寺廟本身的收入,基本全靠信徒捐贈和佛事活動。于是才有了,游客明明已經給景區交了幾百元的門票和交通費,進景區內的寺廟依然要買6元的“香花券”。那寺廟就不能不收這6元嗎?很難。在普陀山,寺廟這么大的客流量,秩序維護、清潔衛生、防火防災、設施保養等都需要額外的成本,都需要雇人,自己的僧人也要發“單資”(類似工資的津貼),政府不給錢,景區也不給錢,只能靠寺廟自籌。
回到正題,從法規上講寺廟沒有酒店經營資質,從宗教事務條例上講寺廟是非盈利機構,即使搞經營,也是以“自養”為目的,盈利不能用于個人私分,只能用于宗教事務和公益事業。所以嚴格上講,寺廟不得經營酒店。只是在實踐層面上,香客留宿和游客住宿難以區分,只要寺廟不是大張旗鼓的搞“酒店式經營”,都屬于傳統上的香客留宿。
市場對寺廟住宿體驗的需求很旺,使一些聰明人盯上了這塊兒蛋糕,成為寺廟住宿的下線,提供預訂并進行主題包裝,于是現在市場上有了越來越多的禪修主題產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寺廟住宿。
全國有3.4萬座寺廟,即使只有50%搞住宿經濟,也是一個龐大的住宿產品供給方,勢必分流走相當一部分的酒店客群。相比正式酒店,寺廟有環境清幽、文化氛圍濃郁,由于寺廟是非盈利機構,沒有房租、納稅成本,住宿費很低廉,比酒店更有性價比。
不過,由于寺廟住宿的動機是方便信眾和僧友,相應的服務水平沒有酒店住宿完善,設施較為簡陋、老舊,且管理嚴格,對住客的言行和作息時間都有要求。一些寺廟的房型也是6人間、8人間、12人間、20人間,甚至32人間。簡言之,許多寺廟住宿就類似于學校、工廠宿舍。一些年輕游客體驗過后,在社交平臺上吐槽其設施陳舊、服務水平較差。
寺廟住宿應與時俱進
在傳統的香客留宿之外,今天的寺廟也有一些住宿創新。一個是把閑置的區域租出去,讓別人搞酒店。寺廟不能經營酒店,但可以出租房子,租給別人經營,別人去辦理正規的經營手續,即可合法經營酒店。例如,佛教勝地浙江天目山的禪源寺,占地四十余畝,房舍五百余間,拿出一部分租給別人開辦禪意酒店,既增加了寺廟收入,也滿足了游客對高品質寺廟住宿的向往。
另一個創新是寺廟的康養住宿。僧人是出家人,沒有社保、養老金,一般也沒有子女,為了解決老年僧人的養老問題,一些寺廟會出資修建頤養院,用于康養、療養。其中一些頤養院有多余的床位,也可以對外接待。頤養院往往緊鄰寺廟,環境清雅,同樣具有濃郁的文化氛圍,滿足游客對此類體驗的需求。
早年的北京龍泉寺
當然,也有一些寺廟在“住宿創新”上跑偏了。位于北京海淀區的龍泉寺,一度是互聯網上最火的寺廟,高學歷僧人云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科技進行寺院管理和文化傳播,吸引了眾多年輕的高學歷的信眾前往,修建的居士樓有700個床位,各種設施幾乎和酒店無異,還有圖書館、健身房等各類活動設施,搭配清幽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宗教文化,體驗堪比度假中心。但遺憾的是,這些新修的建筑,并沒有取得建設許可證,屬于違章建筑,于2018年被相關部門予以拆除。再加上當時的舉報信事件,北京龍泉寺自此陷入沉寂。
所以,缺乏足夠的建筑空間,也是寺廟搞“住宿經濟”的一個障礙。
事實上,在宗教界內部,對于是否應當大搞“住宿經濟”,也存在不同的認識。一些觀點認為這屬于經營活動,不符合寺廟非盈利機構的定位,不應提倡。一些部門認為,寺廟沒有酒店經營資質,公開搞住宿接待屬于違規行為。因此,當前的寺廟住宿仍然是半公開的活動,游客預訂的時候有諸多不便。也有一些觀點認為,寺廟住宿要秉持傳統上的普惠性,不宜提高價格,不宜高品質,不宜對標“酒店式”的設施和服務。
然而也應看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寺廟住宿的功能和定位也在發生變化,以年輕群體為代表的新一代社會主流人群,更多把寺廟住宿視為一種體驗宗教文化的方式,而不是一種方便的、普惠性留宿。在此背景下,寺廟是否應該回應年輕客群的熱情和向往,以寺廟住宿為契機傳播宗教知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啟發更多年輕人向善向美?是否應該提供公開的、可觸達的預訂渠道?是否應該適當提高價格,以提供更好的設施和服務?
寺廟住宿經濟,其實并不是宗教商業化的問題,而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如何順應時代進行創新的問題,是一種新的宗教文化的展現方式。后續寺廟住宿經濟將如何發展,有賴于各地寺廟和宗教管理部門的積極探索。
作者|王薪宇
編輯|于佳鈺
設計 | Joe
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