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鋪黃金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全行業都在用蜜雪冰城的方式賣黃金的時候,它是用奢侈品的方式賣黃金。
朋友們,究竟是什么品牌,讓上海的貴婦們早上七八點就等在門口,只為了9點半開門后,沖進店里搶到第一波中秋促銷的金飾。
又讓北京SKP店慶,排隊的人流繞了一圈又一圈,香奈兒和愛馬仕在這樣的聲勢面前都相形見絀。
它還坐擁一批死忠粉,曾經熱衷梵克雅寶和卡地亞的貴婦們,如今紛紛移情別戀,把首飾盒的份額交給了新的C位。
這個品牌,就是老鋪黃金。
在今年黃金品牌普遍因為原材料漲價,陷入倒閉潮的寒冬下,這個品牌卻賣爆了,年內兩輪漲價,也阻擋不了各處門店的搶購和缺貨。
今年上半年,老鋪黃金營收同比增長1.5倍到35.2億元,凈利潤為5.88億元,同比增幅接近200%。
在頂級奢侈品扎堆的北京SKP商場,老鋪黃金開了兩家門店,去年總收入是3.36億,月坪效44.06萬,大概是整個商場平均水平的25倍。
同樣是賣黃金,憑啥就老鋪這么秀?
這期內容,我想拿老鋪黃金做個由頭,聊聊消費黃金這個神奇的行業。
當然,還是要事先聲明一下,本內容不構成任何消費與投資建議。
01用蜜雪冰城的方式賣黃金
黃金,是財富的象征,是貴金屬中的貴金屬。
和白銀或者其他貴金屬相比,黃金的接受度,流通能力和價值,毫無疑問是獨一檔的。
既然如此,那么作為消費品的金飾或者金器,自然也應該是奢侈品咯?
很遺憾,并不是,甚至賣黃金可以說是一門從牙縫里面摳利潤的薄利生意。
我們拿白銀做個對比。
在我們的語言習慣里,通常喜歡把「金銀」兩個字合起來說,將其統稱為貴金屬。歷史上,白銀也曾經作為重要的流通貨幣存在。
因此在很多人下意識的判斷里,白銀應該是僅次于黃金的高價值金屬。
但事實上,現在金銀價格比大概是大幾十比一,也就是一克黃金抵得上幾十克白銀,早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原料了。
因此,對銀首飾來說,就存在一個巨大的認知紅利空間,體現在行業層面,就是銀首飾的毛利遠高于黃金首飾。
黃金首飾這個品類,最大的特點就是低毛利。
就目前上市的珠寶公司而言,黃金業務的占比越大,通常毛利就越低。像周生生,毛利率不到30%,周大福也差不多,毛利率大概在20%左右。老鳳祥就很慘了,毛利甚至到不了10%。
這個毛利率,你隨便找幾個行業,看看利潤,差不多都能吊打。
比如價格屠夫蜜雪冰城,毛利率一般也在30%以上。
比如做大牌平替起家的美妝品牌完美日記,毛利率能高達70%。
當然,我這種跨服拉踩式對比,大家看看就好。就是希望大家能理解,賣黃金看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上真的沒幾個點的利潤。
這又是為什么呢?
很簡單,黃金的價值鏈條是原材料主導的,而且原材料價格極其透明。
如果你去金店買首飾,大概率能在店里找到一個展示當日金價的牌子,你買的時候,往往也會把金價納入考量。加價多了,消費者一對比,發現不劃算,肯定就不買了。
當然,現在很多黃金品牌也開始嘗試用一口價賣首飾,但你擋不住消費者腦子里就有這么個思想鋼印,哪怕一口價,也一定要考慮單克價格。
所以,消費黃金雖然看上去高大上,實際上做的也是論斤賣貨的生意,利潤也就上不去。
銀飾就不一樣了。
你可以想想,你在各種地方買到的銀飾,大部分都是一口價,很少是按照克來賣的。而且銀本身相對便宜,消費者沒那么在乎你用了多少銀子,造型好看最重要。
這種賣法,商家才有利潤空間。
許多以水晶或銀飾為主打材質的品牌,產品毛利基本都能達到70%-80%。 再往下像是價格在幾十元區間里的小飾品。 大量采用銅、不銹鋼、玻璃這種原材料,毛利往往能達到90%。
所以說,整個首飾行業,非保值類產品的毛利率往往都要高于保值類產品。
行業邏輯就是原材料越差,毛利越高。
回到消費黃金,行業里就有這么個說法,叫做「貴而不奢」。
雖然現在金價七八百塊錢一克,已經突破天際了,你要打條項鏈,打個手鐲,三五克總是要的,那單價就幾千了,絕對不是什么便宜東西。
但人家金店賣給你,也就是金價加個手工費,五千塊的金項鏈賺你500塊的手工費。對比一下Tiffany一個純銀別針賣你2000塊,愛馬仕一塊絲巾賣你7000塊,是有點不夠看了。
啥叫奢侈品?價格高不叫奢侈品,有溢價才叫奢侈品,價格不合理才叫奢侈品。
消費黃金貴而不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因為毛利太低了,黃金企業不得不引入加盟商。
加盟模式有兩個好處,一是能借助加盟商的資本,快速拓展渠道來搶占市場份額,只要規模夠大,毛利低一點就低一點咯。就像蜜雪冰城,4塊錢的檸檬水是便宜,但是擋不住人家三萬多家門店一起開動啊。
另一個好處就是,經銷商本身就是品牌的搖錢樹。品牌可以向經銷商收取開店所需的加盟費用,可以要求加盟商買斷黃金來避免庫存,甚至可以允許加盟商從公司以外的地方自行采購黃金首飾來賣,只要交一筆品牌使用費,就能掛上大品牌的標簽。
所以,大部分黃金品牌的模式就是開幾家直營的樣板店,就可以招幾千個加盟商了,黃金也不需要自己出,外部采購貼標就行,甚至設計研發都可以省下來。為數不多要認真做的,就是找大牌代言人做廣告,畢竟明星越大牌,加盟商越樂意出錢。
靠著加盟商的輸血,傳統黃金品牌們硬是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但是這么一來,黃金生意就離「奢侈」更遠了。
畢竟那些所謂的奢侈品,哪個不是直營為主?哪個不是供應鏈到銷售一把抓?哪個不是店員培訓武裝到牙齒,哪個不是限制銷售規模搞饑餓營銷?
總之,用蜜雪冰城的方式賣黃金,和奢侈品八竿子打不著。
02黃金刺客
回到老鋪黃金,它的打法很簡單,就是反向抄襲中國黃金和老鳳祥這些傳統品牌。
它有三個特點。
一個是貴。
現在很多品牌足金飾品,每克價格大概在800元左右,但老鋪黃金的產品售價都是一口價,不和原料重量掛鉤。
有人算過,老鋪的平均克價高達1000元以上,如果是某些特殊工藝的金制品,價格還能更離譜,每克貴出四五百的首飾比比皆是,而且一年固定兩次漲價。
這個溢價,值得一個「黃金刺客」的稱號了。
另一個是精。
老鋪只開了35家門店,只覆蓋15座中國最核心的大城市,而且只進SKP、萬象城、北京王府中環、杭州大廈、澳門威尼斯人這類高端的購物中心。這和很多專注發展加盟的黃金品牌也不一樣。
第三個特點,就是它很注重「賣工藝」。
前面我們也說了,大部分品牌的思路,還是論稱賣金銀,所以可以走貼標狂魔路線。反正你買的是金子,只要克數對了,別的設計啊,工藝啊,過得去就行了。
但老鋪不一樣,它很重視工藝,號稱專注「古法黃金」。
所謂的古法黃金,指的是一系列傳統金飾加工技術的總稱,包括鏤空、花絲、鑲嵌及燒藍等等。利用這些工藝,老鋪黃金能夠提供更加精致,花紋更繁復,設計更有特點的產品。
根據老鋪黃金官方介紹,它們的制金技藝源自北京工美花絲廠制金老匠師,由原清宮廷造辦處金匠一脈傳承而來。
關于古法金是不是真的應該值這么多錢,咱們后面再討論。
光是這一套下來,路子就完全不一樣了,不說奢侈吧,至少有那么點高端化的意思在里面了。
而且你看它又是工藝又是傳承,聽這個腔調,感覺老鋪黃金這后面多少也得跟個什么「大清國榮譽出品」、「老佛爺特供品牌」之類的名頭,歷史沒個百來年,少說也得有個七八十年。
但事實上,這個品牌誕生于2016年,妥妥的新消費品牌。
眾所周知,這波新消費浪潮,起來的都是一批營銷型選手,包裝是過度的,門店是精裝修的,品牌故事是精心策劃的,情緒價值是拉滿的。
老鋪黃金也不例外,它主打一個書香門第的感覺,裝修風格采用中式書房設計加大量的黑色元素,黃金標志性的金色,更多用燈光呈現,而不是和其他品牌一樣直接用金色的門頭大字,盡量避免給人暴發戶的印象。
更厲害的是,它直接偷師了奢侈品的做法,在門店里設置VIP貴賓室。
經常買愛馬仕的同學肯定知道,如果你長期在一家門店消費,和店員也混熟了。某一天,店員就會偷偷把你拉進一個小黑屋,告訴你,你一直想要的某款包包到貨了,并且拿出來給你看。
而這些包包,是不會賣給外面那些路人顧客的。
小黑屋的重要性在于,它用一個私密的消費空間,給到消費者等級感和尊貴感。
老鋪黃金就很會抓重點,在門店也設置了類似的小黑屋,也就是茶室。消費者買個十幾萬元的產品,才有機會被邀請進這個小黑屋。
在這里,陳列了大量外面消費者買不到的黃金藝術品,比如純金打造的毛筆,價值12萬元的香囊,35萬元的黃金首飾盒,68萬元的越王寶劍。
當然,這些藝術品有多貴重,有多華麗,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給顧客一種感受:
「你和外面那些顧客從此不一樣了」。
買奢侈品的人買個什么?不就是買個鄙視鏈上的位置,買個高人一等的感覺嘛。
不得不說,老鋪黃金很清楚有錢人的生意怎么做。
為什么不用加盟?因為店開太多了,稀缺感就沒了。
為什么主打古法金?因為貴婦們不缺金首飾,缺的是拿出來和別人不一樣的金首飾。
為什么定價這么貴?為什么要用一口價,因為按斤賣那就不是奢侈品了,貴不是奢侈品的缺點,那是奢侈品的賣點。只要消費者還買得起,價格越貴,品牌信仰越堅定。
總之,老鋪黃金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全行業都在用蜜雪冰城的方式賣黃金的時候,它是用奢侈品的方式賣黃金。它對標的,不是老鳳祥,不是周生生,而是寶格麗和梵克雅寶。
結果就是,老鋪黃金的毛利率能夠穩定在40%以上,遠高于老鳳祥的10%,也比周大福周生生高出不少,妥妥的奢侈品。
03投資與消費的十字路口
既然聊到奢侈品了,我們就多說幾句。
今年無疑是一輪奢侈品寒冬。當中產開始理性,富人開始低調,在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全球各大奢侈品集團紛紛陷入危機。
以今年第三季度為例,
開云集團業績暴跌30%,
菲拉格慕集團營收降低20%,
LVMH收入跌幅16%,
就連奢侈品里價值最堅挺,總能跑贏大盤的愛馬仕,第三季度在亞太地區也只有可憐的1%的增長。
這里固然有日本匯率過于可觀,虹吸了大量消費力的原因 (各大奢侈品集團財報里,日本市場往往是獨立的,不計入亞太區) ,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和中國市場銷售低迷有關。
按理來說,奢侈品行業下行,黃金零售業今年整體表現也不好,老鋪今年的表現應該非常拉胯才對。
但事實卻是,老鋪黃金今年增長勢頭非常好,今年上半年,它的營收同比增長1.5倍,凈利潤同比翻了3倍。
這里的原因其實很有趣。
雖然業績都在下滑,但奢侈品和黃金零售的原因是不同的。
奢侈品生意不好做,是因為消費者理性了,品牌價值縮水了。
黃金生意不好做,是因為金價漲了,大家買不起了,屬于是加價。
而老鋪黃金的位置就很妙,它既是奢侈品,又是黃金。
別的奢侈品,品牌價值都在縮水,但老鋪的品牌價值有黃金在支撐,穩得一批。
別的金飾價格隨著金價上漲一路走高,但老鋪不受影響,它本來就貴,買的人也根本不考慮投資,金價漲了,它性價比反而高了。
兩個完全相悖的商業邏輯,在老鋪黃金身上實現了完美對沖。
而老鋪的商業邏輯,其實也是黃金整個品類的商業邏輯。
如果說,老鋪站在了奢侈品和黃金的十字路口,那么黃金這個行業,又何嘗不是一個站在十字路口的行業。
聊到買黃金,我們常說,投資和消費要分開,為了保值和資產配置,就去買金條買紙黃金買ETF,買金飾就是純純的消費行為,買個開心就好。
但在現實中,任何一個消費者都不可能把投資和消費分得這么明白。
甚至可以說,黃金之所以能成為消費品,就是因為它具備投資價值,能精準傳達「貴」這個信號。
如果沒有這一點,市面上比它好看,比它便宜,比它更適合打造飾品的材料還少嗎?如果沒有價值,我們真的會覺得金光閃閃的黃金是美麗的嗎?
不見得吧。
說到底,投資和奢侈品消費,某種程度上是類似的,都是我們花錢為某種意識形態,某種社會共識買單。
投資,買的是某種資產會保值升值的共識。
奢侈品,買的是某種商品能體現階層地位的共識,而階層地位,本身就和財富、資產相掛鉤,一體兩面,互為表里。
像愛馬仕、香奈兒這類頂級奢侈品,經常被形容為「理財產品」、「能保值」,也是一樣的邏輯。
生而為人,尋找價值,尋找意義就是我們的本能。
從貝殼到鹿皮,從紙幣到加密貨幣,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為萬事萬物賦予意義,賦予價值的歷史。而黃金,只是其中歷史最悠久,目前最恒定,共識最強的事物。
終極的價值尺度,永遠是社會的共識,永遠是市場的敘事。
我們唯一能相信的,恐怕只有一句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