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圖瓦共和國簡稱“圖瓦”,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管轄,亦屬于東西伯利亞經濟區。位于中西伯利亞南部,薩彥嶺以南,唐努烏拉山以北。小葉尼塞河和大葉尼塞河在此交匯,合稱葉尼塞河。
歷史上屬于唐努烏梁海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面積170427平方公里。西部是阿爾泰共和國,西北部是哈卡斯共和國,北部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東北部是和伊爾庫茨克州和布里亞特共和國。南部和東部與蒙古國接壤。俄語、圖瓦語同為官方語言,首府為克孜勒。
歷史背景
早期歷史
唐朝以前,唐努烏梁海地區先后為匈奴、突厥等中亞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區域。
公元647-648年,都播等部先后遣使請求唐朝在其地設置“唐官”,唐朝置堅昆都督府,隸屬于安北都護府管轄。
公元745年,回紇在唐朝的支持下建立回紇汗國,唐努烏梁海地區歸回紇汗國管轄,一度在該地建立過行宮。
9世紀中期,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邊疆民族黠戛斯稱雄漠北,唐努烏梁海地區成為黠戛斯屬地。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次年即遣其長子術赤領兵征服了唐努烏梁海地區,在該地設置了4個千戶,而禿巴斯人則歸成吉思汗直接管轄,后成為元朝嶺北行省的組成部分。出于蒙古內部權力之爭的需要,忽必烈對唐努烏梁海地區進行了苦心經營:派遣得力親信出任在該地區設置的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烏斯、昂可剌等“五部斷事官”,派遣軍隊駐守屯田,征收賦稅等,該地區成為禿巴斯族、蒙古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明代,唐努烏梁海地區歸瓦剌汗國控制,明朝中期,蒙古達延汗擊敗瓦剌汗國,將唐努烏梁海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下。
明末清初,唐努烏梁海地區屬于喀爾喀蒙古扎薩克圖汗部和托輝特首領管轄,并是其常駐之地。
1655年,清朝冊封喀爾喀蒙古扎薩克圖汗部和托輝特首領俄木布額爾德尼為扎薩克,唐努烏梁海地區由此正式納入到了清朝的版圖之中,清朝也由此開始了對該地區實施有效統治。
清朝地圖中唐努烏梁海的地理位置,屬于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
1727年,清朝和沙皇俄國簽訂了《布連斯奇界約》,劃定了唐努烏梁海地區北部沙賓達巴哈以東的中俄邊界,使沙俄向克穆齊克河流域及其以東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公開擴張得到了遏制。
近代歷史
1864年,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唐努烏梁海地區西部的阿穆哈河地區。
1860年至1911年,沙俄以“探險”和“采礦”為名,繼續對唐努烏梁海地區進行殖民和經濟侵略。
1911-1912年間,受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中國北疆出現了外蒙古獨立的危機,其影響也波及到唐努烏梁海地區。
在圖瓦境內存在著三派主張:一部分人主張唐努烏梁海獨立,一部分人主張并入外蒙古,而另一部分人主張并入俄羅斯帝國。
同年初,在沙俄商人的唆使下,唐努烏梁海地區發生了搶掠內地商號的事件,內地商人紛紛逃離該地。2月,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唐努旗副都統貢布多爾濟宣布屬下的三旗“獨立”,并請求沙俄出兵協助占領唐努烏梁海地區各要地。宣稱圖瓦是俄羅斯帝國的“保護國”
1914年6月,伊爾庫茨克總督府宣布俄國對唐努烏梁海地區“實施保護”,隨即向各旗總管宣布了這一決定。俄國的政策是使外蒙古脫離中國,同時使唐努烏梁海地區脫離外蒙古,將其變為 “薩彥嶺以南俄羅斯”。在俄國占領期間,禁止蒙古人和華人進入唐努烏梁海地區。
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紅軍一度進入唐努烏梁海地區,控制當地俄僑村莊,并對烏梁海人表示寬大,與各旗訂立“條約”,允許當時在法理上尚屬中國領土的唐努烏梁海“自立”。至于那些“條約”,雖然聲稱放棄帝俄時代的侵略政策,但對于俄國人已經在唐努烏梁海奪得的各項利益,例如墾殖、漁獵、伐木等等則一項也沒有放棄,而且將“永遠保持”。因此在事實上,蘇維埃政權完全繼承了沙俄時期在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既得利益。
1918年6月18日,在圖瓦境內的烏梁海地區召開由蘇俄操縱的與圖瓦聯席會議,在會上通過了所謂“《關于蘇俄與圖瓦的互助條約》”,而此時烏梁海的大部地區仍然被高爾察克的白俄軍隊盤踞。同年,北洋政府徐世昌派嚴式超等率兵驅逐了盤踞在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沙俄殘匪余部,收復了唐努等四旗,在當年7月收復唐努烏梁海全境。嚴式超正式出任駐唐努烏梁海佐理專員,重新將唐努烏梁海納入中國版圖。
然而好景不長。1921年3月,恩琴率領的白俄軍隊在攻占庫倫(現烏蘭巴托)后向西攻入唐努烏梁海地區,中國駐軍和官員大部分遇害。同年夏,蘇俄紅軍以“支援東方被壓迫人民解放斗爭”的名義進入唐努烏梁海地區,消滅了盤踞在該地區的白俄勢力后卻留下來不走,并在其境內發動“人民革命”,驅逐了中國及外蒙官員。同年8月14日,在蘇俄的策動下,唐努烏梁海宣布“獨立”,成立“唐努圖瓦共和國”,以俄國殖民點別洛沙爾斯克為首都,改名為“克孜勒”(紅城)。同時在蘇俄的扶植下組建“圖瓦人民革命黨”作為“執政黨”,由喇嘛丹都克出任“總理”。但中華民國政府不予承認。同年9月,蘇俄宣布不把“唐努圖瓦”視為自己的領土。
1924年,蘇聯承認“唐努圖瓦共和國”。并在次年7月與“唐努圖瓦共和國”簽訂“友好條約”,建立“外交關系”,但實際上完全控制著“人民政權”的運作。
圖瓦人民共和國
1924年,圖瓦境內發生政變,喇嘛丹都克出任“國家元首”。親蘇的圖瓦人民革命黨員被驅逐出政府,轉而與蒙古國的上層喇嘛建立了密切的往來。并且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互相承認彼此的獨立。
1926年11月,圖瓦人民革命黨宣布把“國名”改為“圖瓦人民共和國”,并頒布了“憲法”。而中國主張其是領土一部分,不承認其獨立地位。
1928年,圖瓦小呼拉爾宣布以黃教為“國教”,并遙尊遠在拉薩的十三世達賴喇嘛為宗教領袖。此時“圖瓦人民共和國”的一系列親蒙政策已經引起蘇聯方面的警覺,蘇聯不得不向圖瓦增派占領軍和政治官員,以鎮壓其境內的親蒙派政治勢力。
1929年,由莫斯科東方大學培訓畢業的五名烏梁海人以“調查經濟情況”為由返回圖瓦。他們一回到圖瓦便隨即發動政變,推翻境內的親蒙政權。成立“最高人民委員會”,成為境內最高權力機構。在此后的三年內,照搬蘇聯模式在全國建立基層組織,并在蘇聯指示下開展“反封建革命”。在圖瓦全境開展大規模的政治清洗運動。
在政治上,清洗維護傳統的右翼領導人,確立共產黨政權的絕對領導地位,對反對共產黨政權的事件進行武力鎮壓。
并于1932年逮捕并處決了丹都克喇嘛。同時,對圖瓦人民革命黨展開大清洗,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黨員被逮捕處決。在文化上,打壓喇嘛教、薩滿教等宗教勢力,圖瓦境內的喇嘛寺院也從1929年的25座減少到1932年的1座,當地最大的查丹寺被燒得僅剩一層一米厚的灰燼。
僧人數量由1929年的4000人減少至1932年的15人,薩滿巫師則一名不剩。同時為了控制其文化,在1943年,圖瓦語改用在西里爾字母的基礎上的新文字書寫,停止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字(即老蒙文)。農業上,強制推行農牧業集體化,圖瓦境內超過90%的牲畜被充公。
圖瓦人民共和國國旗(1926年-1930年)
在此次清洗之后,“最高人民委員會”的五名成員之一的薩爾查克·卡巴霍列科維奇·托卡成為了“圖瓦人民共和國”實質上的最高領導者。蘇聯吞并圖瓦后,他一直擔任“圖瓦人民革命黨”(圖瓦并入蘇聯后改為圖瓦共產黨)的第一書記直至1973年去世,統治這塊土地長達44年之久。
“圖瓦人民共和國”名義上是一個“獨立國家”,雖然有自己的“國家象征”,但實際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蘇聯的附庸國,直到1944年被蘇聯吞并。
戰爭時期
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圖瓦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大呼拉爾當天即向克里姆林宮發去電報,表示“圖瓦人民將挺身參加蘇聯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者的斗爭,并要為此竭盡一切力量和手段,直到取得最后勝利”。三天后“圖瓦人民共和國“對德宣戰,蘇聯政府在未通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情況下,指示“圖瓦人民共和國”參加蘇聯衛國戰爭。1942年,蘇聯政府允許在“圖瓦人民共和國”進行征兵。
第一批新兵在1943年5月入伍,加入蘇軍第25獨立坦克團(1944年2月起成為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第52軍的一部分)參加了在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境內的戰役。 之后隨軍相繼解放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地。而第二批新兵加入了蘇軍第8騎兵師,參加了在烏克蘭西部地區對德軍后方的反擊。
在衛國戰爭的四年內,一共有8000多名圖瓦人參加蘇聯紅軍開赴衛國戰爭戰場,其中有不少人在戰斗中的英勇表現獲得了蘇聯和“圖瓦人民共和國”的各類嘉獎和獎章。
在衛國戰爭的四年內,“圖瓦人民共和國”為蘇聯幾乎無償的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牲畜、數以萬計的各類食品與物資。此外在戰爭結束時還捐贈了3萬多頭奶牛,以幫助烏克蘭戰后農牧業重建。同時,蘇聯也從中對“圖瓦人民共和國”進行經濟掠奪,據不完全統計,一共有折合3500萬盧布的黃金儲備在戰爭四年里被陸續轉移至蘇聯境內。
并入蘇聯
1944年8月17日,在薩爾查克·托卡的主持下,“圖瓦人民共和國”小呼拉爾大會通過一項宣言,宣言中稱:“由于對偉大的社會主義蘇聯的無比崇高的熱愛,請求蘇聯接納‘圖瓦人民共和國’”。同年10月1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其“請求”,并于同日頒布了《關于接納圖瓦人民共和國進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決定》,圖瓦人民共和國”改名為“圖瓦自治州”,隸屬于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至此,圖瓦正式成為蘇聯領土。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和蘇聯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該條約對于外蒙古的地位做了明確的規定——即中國承認外蒙古為獨立國家,但并未提及唐努烏梁海的歸屬。
10月1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將唐努烏梁海列為第299號選區,通過中華民國駐前蘇聯大使傅秉常的調查,國民政府知道此事但未表態。
1948年5月,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傅秉常照會蘇聯外交部,聲明“唐努烏梁海是永遠屬于中國的神圣的領土”。但蘇聯政府置若罔聞。自此之后,中國在事實上完全喪失了對圖瓦的領土主權。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國旗(1978年-1992年)
1961年10月11日,圖瓦自治州升格為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直至蘇聯解體。在被蘇聯統治的半個世紀里,圖瓦一直對世界的其余部分緊閉大門,外國記者、旅行家和外交官很難獲得前往圖瓦地區的許可。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神秘之地。
近代時期
1994年俄羅斯發行的紀念圖瓦并入俄羅斯50周年的郵票
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著戈爾巴喬夫改革,民族意識覺醒。圖瓦境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逐漸表露。要求提高本民族地位的呼聲日益增強,甚至還引發了一波反俄潮。
1990年2月,圖瓦師范學院(現俄羅斯圖瓦國立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卡迪爾-奧爾(音譯,后擔任圖瓦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在克孜勒創立“圖瓦民主運動”,主張改善圖瓦長期以來就業、住房奇缺等民生問題,同時主張復興圖瓦語、提高圖瓦文化的地位。
然而不久后,圖瓦境內便爆發了民族主義騷亂,造成數十人死亡。當時一些激進的圖瓦人更是宣稱“俄羅斯人,留下來給我們當奴隸!”、“給你們一周期限(搬走),否則消滅你們!”導致大量俄羅斯人回遷,許多外地人沖進城市搶占住宅,社會持續動蕩。圖瓦共和國仍然是俄羅斯境內治安最為混亂的地區之一。
1990年12月12日,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主權宣言。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更名為“圖瓦共和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獨立,但圖瓦仍留在俄聯邦內。并在1992年3月31日簽署了俄羅斯聯邦條約,正式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
1993年10月22日,圖瓦共和國頒布新憲法。成立由32人組成的最高呼拉爾和大呼拉爾(地方議會),負責外交政策和憲制事務。共和國領導人稱“圖瓦共和國總統”。
2001年5月6日,經全民公投后通過的圖瓦共和國現行憲法。現行憲法中沒有提及圖瓦的主權,以及俄語和圖瓦語的地位。同時廢除了“圖瓦共和國總統辦公室”,“共和國總統”改稱為“共和國主席”,由俄羅斯總統任命。根據200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的總統令,圖瓦共和國由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管轄。
當地時間2024年9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抵達圖瓦共和國首府克孜勒,這是普京10年來首次訪問該地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