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攻錦之戰為全局的重中之重;東北野戰軍集中主力部隊進攻錦州,而國民黨軍除嚴令范漢杰據守錦州外,還調集了兩大野戰兵團增援。
其中從沈陽開出的為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該部幾乎是東北國民黨軍的全部機動精銳部隊;而集結在錦西、葫蘆島的為東進兵團,由侯鏡如指揮,該部的兵力構成就比較龐雜了。
首先,組成東進兵團的第一部分為錦、葫地區的原守軍,其中除了第54軍外,還有原來防守塔山的暫編第62師主力。
當時的第54軍轄有第8師、暫編第57師、第198師;而暫編第62師原屬新6軍,是法庫之戰幾乎全師覆滅后,被調往錦州地區整補的;不過該師的第3團還在廖耀湘兵團這邊,所以在當地的為該師之主力。
在錦州被圍后,僅靠第54軍以及暫編第62師這些力量顯然不夠,因此老蔣的希望是從華北傅作義方面調兵。
不過傅作義此時并不愿意積極向東北方面調集援軍,在老蔣的再三嚴令下,也就放出去了5個師。
其中以整軍建制開進的為第62軍,這是一支粵系部隊,下轄有粵軍系統的第151師和第157師,此外還有中央軍系統的第67師。
其余的兩個師,一個是比較著名的獨立第95師;另外一個是第92軍所屬的第21師。
第92軍是侯鏡如的基本部隊,第21師更是侯鏡如的嫡系,不過這個師在不到一年前就遭到過殲滅性打擊,所以其戰斗力并不太強;而侯鏡如也沒有帶第92軍的更多部隊過來。
從華北的傅作義這邊要過來5個師,似乎也并不大夠;因此老蔣又調山東的第39軍過來,這個軍當時有第103師和第147師兩個師,這樣再加上傅作義那邊的部隊,援軍總計就是7個師。
這7個師的援軍再加上錦、葫地區原有的4個師,總計就是11個師,即東進兵團的全部陣容。
而當時東北野戰軍為阻擊東進兵團,總計安排了兩個野戰縱隊(各轄3個步兵師),外加2個獨立師以及1個炮兵旅;此外在高橋地區擔任總預備隊的第1縱隊主力,也以1個師準備應對塔山方向。
所以就總的兵力對比來說,其實雙方并沒有相差多少。
不過因為各種因素的存在,在塔山作戰的主要時間段內(10月10日至10月15日),雙方并沒有把所有兵力投入進來。
其中國民黨軍投入進攻的主要是第54軍第8師;暫編第62師、第62軍第151師和第157師;獨立第95師;而東北野戰軍主要參戰的是第4縱隊所屬的第10師、第12師。
所以在塔山作戰的高峰時期,主要是國民黨軍的5個師在輪番進攻東北野戰軍的2個師。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有很多。
首先,塔山正面其實并不寬,無法展開太多部隊;同理,防守的第4縱隊也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擺上去,那樣也沒有必要。
在最開始戰斗的兩天,因為侯鏡如還沒有到位,現場擔任指揮的是第54軍軍長闕漢騫。
該軍當時所轄的暫編第57師已經損傷嚴重,第198師則是闕漢騫的嫡系,當時給了后方守備的任務,真正拿出來使用的是胡宗南系統的第8師。
而原本據守塔山的是暫編第62師,因為該師把陣地給丟了,所以拉上它再讀進攻也很合理。
到了10月12日第三天,因為華北的援軍開到,一方面要休整下,另一方面也要看看地形,所以這一天基本沒怎么打。
10月13日時,以獨立第95師為首,帶著第62軍的兩個粵系師,還有先前的第8師、暫編第62師展開進攻。
因為第21師也好、第67師也罷,都是曾經遭受過重大打擊的部隊,所以沒有讓這兩個師先上陣,而是充當了預備隊的角色。
至于山東方面開來的那兩個師,因為海運還沒有抵達,所以并沒有趕上當時的進攻作戰。
到10月15日時,東北野戰軍已經解放了錦州,塔山方向便沒有再進攻的必要了。
所以在10月10日到15日的進攻周期內,基本上東進兵團所使用的就是上述的5個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