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兩地之間名字的異同,《大運河時空》最近曾創(chuàng)作過一篇名為《河北深州市、深澤縣,相距40公里,名字都有“深”字,來歷一樣嗎》文章,是說河北省石家莊市深澤縣和衡水市深州市名字中“深”字的來歷。無獨有偶,在深澤和深州附近,還存在著名字中有同樣字的地方,就是石家莊市晉州市與邢臺市寧晉縣,兩地不僅相鄰,城區(qū)相距也僅45公里,名字中都有一個“晉”字,那么它們的來歷是一樣的嗎?
相鄰的晉州市和寧晉縣
《康熙內(nèi)府分省分府圖》中的晉州與寧晉縣
先來看看石家莊市晉州市
晉州之名得來并不算早,據(jù)清咸豐《晉州志·沿革》記載,在今天晉州城址上于隋開皇中置昔陽縣,不久即改為鼓城縣,到了元朝“初改為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tǒng)辛酉改置晉州,始此,轄鼓城等四縣”,明初晉州附郭縣省入州,僅存晉州。
1884年《畿輔通志》所附的晉州圖.
至于為何元朝改“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為晉州,這個“晉”字從何而來呢?
同樣是在清咸豐《晉州志》的《事紀志》中有記載:“舊志云,至元初改為州,乃以王公某為晉陽軍節(jié)度使,后分屬王府作為軍民萬戶所管轄鼓城等四縣官差軍民萬戶,至元、中統(tǒng)經(jīng)奏準依舊改作晉州,轄鼓城等四縣。”
大意就是元初有某個王公貴族任“晉陽軍節(jié)度使”,他被賜封的領地是在鼓城等四縣,于是就在這四縣設置“鼓城等縣軍民萬戶府”來管理封地上的各項事務。
“軍民萬戶府”是元初在王公貴族封地上所采取的集統(tǒng)軍、弭盜、撫民、勸農(nóng)、理財諸權于一身地區(qū)性軍事管制機構。由于這些“盡專兵民之權”的軍民萬戶府權力過大,特別是金末降蒙的漢族地主武裝頭目這些貴族,不滿元朝對他們的封地按原金朝的州縣劃定界線進行“畫境之制”,逐步縮減面積的舉措,導致部分軍閥作亂。因此,從至元初年開始將軍民萬戶府向地方管民官轉(zhuǎn)變,實施了“罷諸侯世守,立遷轉(zhuǎn)法”和兵民分治的政策。讓這些有封地的王公貴族只掌民事財政,不過問軍事,變?yōu)榈湫偷牡胤焦苊窆倩蚰撩窆佟?/p>
民國二十年《河北省分縣圖》中的晉縣圖
設在今天晉州的“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可以既管軍事,又管民政的“軍民萬戶府”,在實施兵民分治之后,改成“州”一級的行政區(qū)域,因它原是有著“晉陽軍節(jié)度使”頭銜王公的封地,所改“州”之名就為“晉”,是謂“晉州”。
再來看邢臺市寧晉縣
今天的寧晉縣城在西漢是楊氏縣的治所,晉朝楊氏縣省入癭陶縣,隋朝癭陶縣治徙至原楊氏縣治,唐天寶元年(742年)癭陶縣改名為寧晉縣。
1884年《畿輔通志》中所附的寧晉縣圖
至于為啥唐天寶元年突然改名,在各種志書、典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原因眾說紛紜。其主流觀點是認為“癭陶”讀音是諧音“應逃”,有不祥之意,并且這里距唐宗室的祖陵不遠,需要換個名字,也就有了“以此為古晉地并取安寧之義”、取“安寧晉福”之意等等說法。
這些說法乍一聽起來像是那回事。不過如果說“以此為古晉地”的話,人家山西那邊是啥想法?要知道晉國的傳統(tǒng)基本盤是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一帶,而今天的寧晉一帶在春秋時被晉國稱為“東陽之地”,開始是歸白狄、赤狄等諸狄所有。公元前594年,晉滅赤狄后,才納入晉國管轄范圍,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古晉地”,因此以“晉國”之“晉”而得名,這種說法并不靠譜。
晉國與“東陽之地”的位置關系
那么“安寧晉福”呢?“安寧”一詞好理解,但“晉福”一詞,讓人看上去有點“生拉硬拽”,強行讓“晉”字靠上“福”字之感。在大家的傳統(tǒng)語言習慣中常說有福、納福、增福、添福等等,很少有人說“晉福”,就算在搜索引擎查找,也沒幾個結果,因此這種說法也算不上準確。
“寧晉”一名有很大可能是和浙江“寧波”一個意思,有河海安寧之意。
寧波之名是明初為了避國號諱,取“海定則波寧”,將原明州府改稱寧波府。寧波有海,取這個名理所應當,那么寧晉有很大片的水面嗎?
在獲得“寧晉”名字的唐朝,寧晉附近不但有滹沱、漳河、滏陽河、洨河等諸多河流,更有稱得上我國北方最大的湖泊“大陸澤”。
清康熙《寧晉縣志·重修寧晉縣志序》中就提到:“大陸漫衍,緬神禹之跡”“有薄落大陸之遺跡”。民國《寧晉縣志·三修寧晉志書序》也提到“其川澤則大陸滹沱有滄海又田之變”。
康熙《寧晉縣志》中的寧晉縣輿圖
而在這些縣志的“山川”中所說的廣阿澤、寧晉泊、葫蘆河也都與大陸澤有關系:
大陸澤,在縣東南,即禹貢大陸澤之地……大陸澤受水之處在任縣、巨鹿、隆平、寧晉一帶,每發(fā)時浩淼無際。
廣阿澤,亦曰大陸澤,接趙州、隆平縣界,潴而復流,即寧晉之葫蘆河也。
寧晉泊,古原與任縣南泊相連為一,通謂之大陸澤,即滹沱、漳、滏、胥于是聚,后世淤墊日高,遂判為南北二泊,南泊即任縣、巨鹿、隆平,北泊即寧晉城東南一帶,其中僅一北澧相通,形肖葫蘆,故俗謂為葫蘆河,今則漳徙而南,滹沱亦徙而北,大陸、寧晉之間只有滏、澧合流矣,水道變遷,迥非昔比。
葫蘆河,原在大陸澤中,非謂葫蘆,即大陸也,蓋大陸原為禹導河所經(jīng)之跡,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已非禹故道,特澤地洿下,為近邑諸河之水所匯,又有葫蘆河之名。
在縣志的“古跡”中還有“大陸城”的記載:“大陸城,或謂在魚臺村,本漢廣阿縣,隋改大陸。”
古代《禹貢所載隨山浚川之圖》中的大陸澤
那么,說了這么多“大陸澤”在《寧晉縣志》存在的痕跡,它與寧晉中的“晉”字有關系嗎?
還真的有關系!儒家經(jīng)典、有著辭書之祖稱謂的《爾雅》解釋了先秦古籍中的許多古詞古義,成為古代儒生們讀經(jīng)、通經(jīng)的重要工具書,學習《爾雅》可以“博物不惑”,增長各種見識。在《爾雅》中有《十藪》篇,說的是各國的大湖:
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qū)、齊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鄭有圃田、周有焦護。
晉有大陸!在高度重視儒學作用的唐朝,重新給癭陶縣命名時,可能就從儒家經(jīng)典《爾雅》的這個記載中得到靈感,以“晉”字來代替“大陸澤”,為了祈求大陸澤及周邊諸河不泛濫,給人們帶來安寧,就取名為“寧晉”。
當然,這也僅僅是一家之言的猜測,如果有更準確的答案,請在文章底部留言。
分析來看,雖然晉州和寧晉兩地中的“晉”字來源并不相同,但其根本上也都是得自于晉國之“晉”,在這一點上來源,又稱得上是相同的。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本文所用的今、古地圖均來自于網(wǎng)店“歷史看得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