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智慧里,人與自然界的聯系被看作是生命健康的關鍵一環。正如古人所言,“天人合一”,我們的身體機能與四季變換息息相關,就連我們的胃腸也懂得“四季養生”。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廣州科大中醫醫院余梅香教授的腳步,一起探索中醫視角下,消化與季節之間的神秘聯系。
春季:疏肝健脾,喚醒胃腸活力
春天,萬物復蘇,肝氣生發。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然而,春季若肝氣疏泄太過,則可能克傷脾土,導致反酸、胃灼熱、胃脹等不適癥狀。因此,春季調養脾胃,首要任務是舒暢肝氣、調暢情志。余梅香教授建議,春季飲食宜“多甘少酸”,即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藥、紅棗、大米等,少吃酸性食物如番茄、梅子、醋等,以養肝健脾,促進消化。
夏季:健脾祛濕,守護胃腸清爽
夏天,氣候炎熱,外界濕氣重,人體陽氣外散,內臟相對虛弱。中醫認為,濕邪易困脾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問題。因此,夏季養生應重視健脾祛濕。余梅香教授提醒,夏季應少食生冷、肥膩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適當食用西瓜、綠豆湯等清熱解暑的食物,同時適量吃苦味食物如苦瓜,有助于清熱去濕,保護胃腸健康。
秋季:潤肺養胃,平衡胃腸功能
秋天,天干氣燥,是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燥易導致大腸津液不足,影響胃腸通暢。余梅香教授指出,秋季調養胃腸,應重視潤肺養胃。飲食上,應多吃清潤、易消化的果蔬食物,如百合、葡萄、梨、蜂蜜等,以養陰生津,防止秋燥傷肺,進而影響胃腸健康。
冬季:溫食防寒,守護胃腸溫暖
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體溫。中醫認為,冬季調養胃腸,應重視溫食防寒。余梅香教授建議,冬季飲食應適當增加肉類攝入,以抵御寒邪,但應避免食用過于燥熱的食物,如火鍋、燒烤等,以免損傷胃絡,導致潰瘍、出血等問題。同時,可以適量食用紅棗、桂圓、羊肉等暖胃食物,以溫陽散寒,保護胃腸健康。
綜上所述,胃腸的健康與四季變換息息相關。通過順應季節的變化,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預防疾病的發生,還能為身體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余梅香教授強調,中醫養生強調內外兼修,通過調節作息、飲食、運動等多方面的細節,逐步實現身體的健康平衡。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關注胃腸的健康,讓生命之樹常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