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下半年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后,各大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地同步進行內線,外線作戰,在這半年時間里,殲滅了大批國民黨軍,把戰火推進到國統區,甚至一度危險到了其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無奈老蔣只能抽調大別山部隊回防。粟裕緊抓戰機,在1948年六月至七月,同國軍展開豫東戰役。此戰以最小的傷亡,一舉殲敵九萬,徹底打亂了蔣介石在中原地區的部署,敵人圍剿大別山的行動也徹底失敗。國軍兵力驟降百萬人,且被我軍分割在徐州,沈陽等地,而一線作戰人員兵力嚴重不足,老蔣迫不得已集中力量固守東北,中原地區,至此國共形勢從根本上發生了轉變,我軍掌握了一定的戰場主動權。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決定在東北發起一場大規模戰斗,徹底搗毀敵軍最重要的后勤基地。
八月,黨中央正式下令林彪指揮四野戰軍秘密前往錦州,徹底鎖住東北前往華北的大門。不料一向殺伐果斷的林彪卻屢次抗命,一直推三阻四。針對我軍的部署,老蔣任命衛立煌擔任東北剿總司令部總指揮,集中力量率先對四野戰軍發動進攻。湊巧的是,共產黨這邊林彪遲遲不肯行動,反而帶兵包圍了長春,衛立煌也屢次抗命,不管老蔣怎樣催促,從頭到尾都躲在沈陽閉門不出。對于衛立煌老蔣卻無可奈何。衛立煌在國民黨的地位非常高,深得孫中山的重視,屬于元老級別的人物。其軍事才能相當優秀,這就是他不是蔣介石嫡系,卻能被重用的主要原因。他與毛主席,周總理的關系相當密切。解放戰爭時期,他與我黨是敵人,但解放戰爭后他卻成了新中國國防委員會的副主任。民間曾經流傳,衛立煌是地下黨,若不是他在遼沈戰役中放水,林彪不會這么輕松拿下五十多萬國軍。
以衛立煌的軍事才能,只要他想,絕對給四野造成極大的阻礙,到了那個時候,遼沈戰役的結局可就不一定了,這將會影響整個解放戰爭的進程。解放戰爭打響的第一年,老蔣集中近百萬的精銳力量在徐州,東北等地區成立了五大戰略集團,其中位于中原地區中心位置的徐州集團兵力最多,裝備最精良,其次就是東北集團。蔣介石的作戰方針,計劃讓衛立煌將五十萬大軍集中在錦州,一旦計劃順利實現,即便四野有近百萬的雄獅,也不一定能攻克錦州,這場戰役極有可能變成持久戰。結局可能就是兩敗俱傷。這樣的結果蔣介石能承擔的起,畢竟他們身后有美國支持,可這對于解放軍會是巨大的打擊,我軍將會再次回到解放初期的被動局面。
到那時我軍該如何翻盤呢?這個結果正是老蔣想要的,但卻并不是衛立煌心中所盼望的那個局面,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蔣介石承受得起,但衛立煌卻承受不起。他與林彪在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不管進行什么樣的戰斗,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傷亡,怎樣以小博大,而不會以壓上全部人的性命,只為取得局部的勝利。換句話來說他們極為愛惜部隊的戰力。倘若執行老蔣全力守衛錦州的計劃,那么四野的東北國軍就會在錦州形成對峙狀態,其實四野還算是安全的,錦州雖然距離華北傅作義集團很近,但他們不會輕易入關馳援。因為在華北有楊成武和楊得志兵團,即便他們無法對傅作義造成太大的傷害,但遲緩他們的行動也不是什么問題。等到了戰斗后期,東北國軍以巨大的傷亡沖出四野包圍后,他們還有三個撤退的方案,其一兵分陸路和海路以及航空,從錦州逃到平津地區。
在此之前黨中央肯定已經在外圍集結了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接下來國共會有一場惡戰。 此戰最終極有可能僵持。其二全軍通過軍艦,輪船從山東登陸,直接加入華東戰場。最后走水路進入杭州等地,隨后再沿著鐵路加入中原戰場。或者加固長江防線,給解放軍致命一擊。可衛立煌卻偏偏閉門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上任剿總司令之前,陳誠是總司令,原本老蔣計劃讓陳誠在中原痛擊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只是沒想到陳誠如此不堪大用,在中原三方五次被粟裕打得鼻青臉腫,當時政府內部有許多人已經開始對他有意見了。要不是老蔣坐鎮,陳誠早就被他們槍決了。適逢杜聿明在東北連戰連敗。
老蔣正愁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接替杜聿明,陳誠為了證明自己,主動請纓來到東北與林彪過招,想象很美好,然而現實卻狠狠打了陳誠一巴掌。半年時間,在他的指揮下,東北國軍一下子損失了二十萬兵力,其中大量鐵路,重鎮被解放軍攻克。此舉徹底引起了國民黨各級領導的怒火,他們直呼老蔣殺掉陳誠以平眾憤。陳誠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淚,成功說動宋美齡為陳誠說情。送走陳誠后,國民政府已無人有能力領導東北。無奈他只好請衛立煌出山,老蔣這一步走得確實不錯,衛立煌在軍中威望極高,且手下良將居多。他的到來確實穩住了東北混亂的局面。衛立煌十八歲就加入了國民革命軍,他自幼崇拜孫中山,因在討伐桂系戰役中,以最小的傷亡擊潰敵軍,被孫中山看重。
成為了孫中山的親信。他十分推崇孫中山提出聯共的思想。并為之做了許多的努力,他對蔣介石等人很是厭惡。多次拒絕老蔣的示好,至此兩人結下了深仇大恨。老蔣任人唯親,對于嫡系要多好有多好,而其他人在他眼中就是戰場上的炮灰。但有個特例,那就是衛立煌,蔣介石對他格外看重,況且就個人能力而言,衛立煌在軍中資歷最老,威望甚至一度超過了蔣介石。尤其是在抗日時期,當時衛立煌擔任第二戰區的副司令,在他的帶領下,多次重創日軍,讓頹敗的國軍重振旗鼓。當時八路軍也在第二戰區,雖然國共簽署了合作協議,但老蔣對八路軍仍然防備重重,故意克扣原本應該給八路軍的物資。國民黨軍自然知道這是什么意思,都不敢出手干涉。只有衛立煌主動站出來,他對待抗日隊伍從來都是一視同仁。
用自己的職權給八路軍運送了大批物資。其中有一回運輸的數量過大,軍中沒有將領敢帶頭運輸。衛立煌便親率警衛隊,親自將這批物資送到了港口。這才得以順利抵達延安。就這樣衛立煌便與毛主席,周總理等軍委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時間一長流言蜚語就穿了出來,老蔣擔心衛立煌加入共產黨。于是隨便找了個借口將他調往中原一戰區,這下更是給衛立煌與黨中央書信往來提供了便捷。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時,老蔣直接讓人囚禁了衛立煌。隨后不久中國需要組建遠征軍赴緬甸作戰,老蔣最初派遣的是羅卓英,沒想到卻輸得慘不忍睹,氣得英美駐華大使痛罵蔣介石,并要求他立即放出衛立煌。
老蔣只好唯命是從,經此一戰衛立煌名聲大噪,一向高傲的美軍軍官都尊敬地稱他為元帥,西方各個國家都非常敬重衛立煌。衛立煌滿不在乎,帶著家人出國玩了幾年,在此期間他與我黨再次取得聯系。直到陳誠兵敗東北,他再次回到戰場。雖然老蔣給了他總司令的職務,但東北很多大權還是被老蔣捏在手中。衛立煌也不廢話,直接喊來了美國駐華大使。老蔣只能妥協。戰役打響后,四野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攻克錦州外圍,面對解放軍猛烈的攻勢,東北國軍卻連連后退,長春曾澤生直接帶兵投降。從這個時候衛立煌就已經猜到了遼沈戰役的結局。不管蔣介石制定怎樣的戰略計劃,都會被四野打破。正因如此,衛立煌才堅守沈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