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軍部隊中,傅作義的第35軍是比較有名的,屬于雜牌軍中比較能打的部隊。不過這個軍在很長時間內,其實所轄的兵力并不多,我們這篇文章就講講該軍成軍時到全面抗戰爆發初期的情況。
第35軍是納入國軍序列的正規番號,在此之前晉綏軍雖然掛著國軍第3集團軍的名頭,但其內部編制和番號都是自成一系的。
只不過中原大戰晉綏軍慘敗后,不得不接受南京方面的縮軍整編,自此晉綏軍的番號才并入到了國軍統一序列中。
當時晉綏軍的縮編整理由張學良負責具體事務,但縮軍規模和大體方向還要由老蔣批準。
一開始,老蔣只同意給晉綏軍4個軍8個師的番號,這在晉綏軍中引起了強烈反彈。由于張學良也不想過分削弱晉綏軍,故而后來又給晉綏軍爭取了1個護路軍和幾個獨立旅的番號,另外在炮兵方面則保持了10個團的力量。
這4個正規軍的番號就是第32軍、第33軍、第34軍和第35軍,其中第35軍長便是傅作義。
按照每軍2師4旅8團的編制,第35軍名義上下轄有第72師的4個團和第73師的4個團,但是這兩個師中只有第73師是傅作義的基本部隊,而第72師則是李生達的基本部隊,所以傅作義其實是指揮不到李生達的。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各路軍隊中是廣泛存在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軍長還兼任某師師長的情況,其實這意思就是這個軍之下只有某師才是軍長的基干部隊,可以靈活指揮,至于其他的部隊,買不買賬那就不好說了。
晉綏軍的縮編本來就是根據其現存實力數為基礎進行重編的,所以名義上的4個軍8個師,實際上要劃分出多個系統的部隊。即便某某為某個軍的軍長,也不能確實掌握該軍的全部部隊。
比如說晉綏軍第32軍的軍長商震,其在改編不久后率部“出走”了,但是他只能帶走67師下面的部隊,66師楊效歐部就拉不走。
而對晉綏軍第35軍軍長傅作義來說,自己兼任師長的第73師那是跟著到綏遠的基本部隊,至于李生達第72師,實際就是獨立于35軍之外的,軍令無法暢行。
由于當時張學良整編晉綏軍時,并沒有過分削弱其軍力,故而最初縮編的晉綏軍步兵團都是參照東北軍編成的大團,一個師就有萬把人(4個團)。
閻錫山重回晉綏軍后,又將團的編制給換成晉綏軍的“小團”了,同時在每個師的編制下又增編了一個旅(2個團),這樣的話晉綏軍的一個師則轄3個步兵旅,6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的兵力數為1500人左右,加上師旅直屬隊,整個師的兵力還是10000來人。
部隊編制的增加自然有進一步擴充實力數的考慮,同時由于旅、團編制多了,也給之前編余的軍官找到了去處,說到底還是為了維持晉綏軍的整體力量。
以傅作義的第35軍來說,該軍實際掌握的只有第73師,該師在經過這一輪調整后,即由原來的2旅4團擴編為3旅6團。
即第210旅所轄的2個團,第211旅所轄的2個團,第218旅所轄的2個團。
1933年長城抗戰的時候,傅作義率第35軍掛著“59軍”的番號參戰時,所率的主要就是本部的這點兵力。
當然了,閻錫山為了讓傅部看起來更像樣點,也劃撥了第68師和一個炮兵團歸傅作義指揮,只不過這些部隊都是臨時配屬,并不隸屬于第35軍的編制。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聊聊閻錫山這個人了。
閻錫山是近代中國有名的軍閥之一,其早在辛亥革命之后就掌控了山西的大權,因此一直有“山西土皇帝”的稱號。
閻錫山在搞經營和軍隊方面其實是有一套的,不然也不會是“不倒翁”一般的存在。但是閻錫山對有能力的部下向來猜忌心比較重,因此晉綏系有能力的將領要么是被排擠出走,要么是被暗殺棄用,所留下來的反倒是些“絕對忠誠”,但“酒囊飯袋”一般的存在了。
以傅作義來說,屬于是比較能打的將領,在軍閥混戰時期守天鎮、涿州等戰的知名度很高,傅作義也由此迅速成為晉綏軍的高級將領。
閻錫山雖然有識人之才,但隨著傅作義位置越來越高,其猜忌心也越來越重。中原大戰時,傅作義在津浦路的慘敗,即有閻錫山突然安排張蔭梧前來,致使晉軍內部紛爭不斷導致失敗的因素存在。
到后來傅作義坐鎮綏遠,其勢力愈加龐大,閻老西的戒備之心自然便只能是更重,而不是更輕了。
所以,閻錫山給傅作義的第35軍所留下的就只有73師一個師,就是有限制傅部發展力量的考慮。同時閻錫山對于傅作義這樣的能戰之才,又抱有“疑人可用”的心態,在有需要時還是要用,所以也會撥給部隊歸傅作義指揮,但只是臨時配屬之用。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傅作義當時的地位不低,在有作戰需要時乍一看統轄的部隊也不少,但實際上其嫡系力量只有第35軍,而第35軍又只有有限的一點部隊。
到1936年綏遠抗戰時,也是這種情況,部隊給不給指揮?也給,但是傅作義自己的35軍還是得不到擴編。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閻老西還將第73師的番號也給要走了,到山西后再以新旅編成新的73師,而給傅作義留下的只有原來73師下屬的部隊。
前面我們講過,第73師原下轄有210旅、211旅和218旅,后來連210旅的番號也沒了。該旅所轄的2個團,分別撥給211旅和218旅,使得后面這兩個旅成為三團制步兵旅。
乍一看,第35軍所轄的步兵團還是6個,但其實則少了1個師和1個旅的番號,相應的直屬隊自然也就沒了。而且2個師旅級番號的消失,也卡住了傅作義部軍官的上升通道。
原先在6個團以上是3個旅、1個師的層級,那么現在就只有2個旅級了,這些團長們的上升空間直接就被壓縮了一半。
所以難怪傅作義心里面對閻錫山不滿意呢,這事兒要是擱誰頭上,其實仔細想想都會不滿意的。后來傅作義率部脫離閻錫山,其實這顆種子也早就種下了。
因此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傅作義的第35軍建制下還是只有6個正規番號的步兵團,即419團、420團、421團、422團、435團、436團。
有資料稱傅作義第35軍還有2個炮兵團,這兩個團的番號是炮21團和炮29團。
其實晉綏軍的炮兵團都是獨立炮兵團,它是配屬給各軍的,各軍也是只有臨時指揮權,但沒有隸屬權。另外還有的資料稱,傅作義的35軍還有補充團和交通團各一個。
很明顯,閻老西對傅作義勢力的發展是很有戒心的,但我們要知道能在當時那個年代對傅作義這種人而言,坐以待斃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傅作義在綏遠其實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
正規番號不是被受限制嘛,那就深挖潛在的兵力。
在當時綏遠的軍政是聽命于傅作義的,綏遠雖地瘠民貧但至少也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傅作義在綏遠搞出了6個“國民兵團”,到全面抗戰爆發時,國民兵的兵力數也在10000人以上。
同時在綏遠還有憲兵和警察部隊,其實也是按照正規軍的標準去建設的。
最后,傅作義可以指揮或施加一定影響的還有在綏遠抗戰中收編的偽軍部隊。這些收編偽軍的番號不少,有新編第2師、新編騎兵第2旅、新編步兵第5旅、新編步兵第6旅等,不過據了解的人說道,這些收編偽軍番號多,但實力數不大,當時只有5000余人。
全面抗戰爆發后,傅作義為第7集團軍總司令,所指揮的部隊自然不止自己的第35軍,但能確實聽命于他的也的確只有自己的第35軍。
第35軍在平綏線作戰后,又轉戰山西參加忻口戰役和太原保衛戰,損失慘重。之后傅作義脫離閻錫山回到綏遠,將原來的國民兵和收編偽軍整合了起來,這才有了后來的綏軍系統。不過由于歷史關系,其部隊中仍以第35軍為最強,該軍即為傅作義的底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