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志愿軍最初出戰的部隊是第13兵團所屬的4個軍,即第38軍、39軍、40軍、42軍,隨后又增調了第50軍和66軍參戰。到第二次戰役時,第9兵團所屬的3個軍,即第20軍、26軍、27軍也投入了作戰。
上述的9個軍便是1950年時,志愿軍在戰場上所投入的全部步兵軍了,其中第20軍、27軍、38軍、39軍、40軍都是我軍的老底子、老部隊,堪稱主力中的主力。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在志愿軍最初對美軍作戰時,都帶有之前打蔣軍王牌部隊的歷史經驗。其實這個并不難理解,因為沒跟美軍交手過,哪來的對美軍作戰經驗呢?所以我們當時只能是在打蔣軍美械軍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偵察已知的美軍特點,進行一定的戰術、戰法改進,來打美軍。
結果跟美軍交手后發現,美軍比原先蔣軍的美械軍難打得多,不光大建制的美軍單位難以殲滅,就是打美軍小建制的單位,我們付出的代價也要比之前高很多。
比如39軍在云山擊敗了美軍王牌騎1師,這一仗大家都知道。不過相較于國內戰爭的戰果,云山之戰的斃傷俘獲還是令我們感到不太適應的,116師師長汪洋便說道:
當時我們對這次戰役的重要意義是認識不足的,反而感到比解放戰爭的俘獲來,不那么痛快過癮。在這種情緒影響下,似乎覺得部隊打得不太好。
其實美軍當時的武器裝備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超過我們很多,其戰斗力遠非之前國內戰爭中的蔣軍美械軍可比,能打贏美軍其實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云山之戰的斃傷俘數雖然看起來不大,但其實解決了一個非常關鍵性的問題:即志愿軍以當前的武器裝備,到底能不能戰勝美軍的問題。
所以在彭總等高級指揮員看來,云山之勝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當時彭總就高興地說道:
39軍在云山打美軍騎兵第1師打得很好,起初我們還擔心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和美軍作戰,我們要吃虧。現在看來,這個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有近戰夜戰的法寶,沒有飛機,缺少坦克大炮一樣可以打仗,一樣可以打勝仗。
我們現在的人在知道歷史結果的基礎上去回看當年的戰爭,在先入為主的意識下,實際上總是會低估作戰的難度。
比如現在很多人在網上是可以看到當年的作戰總結的,因為我軍的戰后總結向來是對問題提得比較多,所以這些人就不解了:怎么能這樣打,為什么不那樣打,這個指揮不行,那個指揮也差巴拉巴拉。
我一直不喜歡用上帝視角去研究戰史,并瞎說一通,因為現在的你什么都能看到,當時的人不能啊!我們后人看問題要綜合起來去看,不能局限起來,看到些材料就說風涼話。
打個比方說,新興里的美軍陣地中有雙管40毫米自行高炮和四管12.7毫米自行高射機槍,我們之前就沒見過這玩意,怎么能知道其具體的打擊威力呢?
戰后的總結固然會說道,不應該縱深太長,遭到綿密火力的殺傷,這是我軍的戰斗總結,是為了能認清美軍特點,為了打好下一仗。可多年后,我們再去看這些材料,就不能說你看當時我軍自己都承認縱深長的不足了,去指責部隊為什么不提前做出改進。
因為在打之前,我們了解不到這些東西,甚至美軍的很多裝備我們連見都沒見過,多年后的我們再去看當年發生的戰斗,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客觀存在。
當時的志愿軍參戰部隊,見識過蔣軍的美械部隊,參戰前也知道美軍肯定比蔣軍難打,可問題是正牌美軍的綜合戰斗力超過蔣軍很多倍,這在沒有交手之前是很難真切體會到的。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美軍和蔣軍美械軍的一些不同,很多朋友對武器裝備的比較更感興趣,我們這里便以蔣軍美械軍與美軍步兵師的各級裝備來做一個簡單對比。僅僅是通過武器裝備的直觀對比,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志愿軍打美軍那么艱難了。
首先談談蔣軍的美械軍,蔣軍最早編成的美械軍是駐印軍的新1軍,后來分出了新6軍,這是純美械的部隊,也是自始至終美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后來在滇西的遠征軍也大量換裝美械,這是第二批美械部隊,不過其換裝美械的程度不高。
到滇緬路打通后,大批美械抵達國內,當時的國軍還制定了一個所謂的重裝軍編制表,其中各項編配的程度都很高。但是這個玩意根本沒有落實下去,只不過是國軍一向好高騖遠、脫離實際的表現罷了。
在1945年真正落實下去的美械軍編制是三十四年甲種軍,這個編制是參照了駐印軍基礎之后改進來的,比之前滇西的遠征軍編制要強很多,除了原先換裝的單位外,又列入了第18軍、第74軍等主力軍,最后一共是搞出了13個美械軍。
后來國軍調整編制,有的美械軍就改為整編師了,不過最后又改成了軍,基本就是同一級,我們這里就直接用美械軍的說法了。
在軍屬火力方面,美械軍的標配是12門制的美式105毫米榴彈炮,不過有的軍沒有配置榴彈炮營,而且有的軍數量也達不到12門。
當時蔣軍的美式105毫米炮大多是編制在獨立炮兵團中,當然了獨立炮兵團的各營也經常被拆開使用,比如在魯南覆滅的第1快速縱隊所裝備的美式105榴,其實就來自于獨立炮兵團。
在美械軍的師屬火力方面,標配是12門制的美式75毫米山炮營,這個相對來說大部分能夠配齊,比105榴的編裝情況要好點。
至于軍師屬的高炮和坦克力量,基本是空白。尤其大家要明白的是,在國軍的美械軍中其實是沒有坦克部隊的。
不過后來國軍編組快速縱隊,它是以一個步兵師/旅為基干,加強炮兵、裝甲、汽車、工兵部隊組成的,第5軍和第18軍都有下屬師/旅編為快速縱隊,而這個快速縱隊往往就由該軍來指揮,所以這些部隊也有坦克用。
快速縱隊內的坦克多為營連級,數量其實不多,有二三十輛就算不少了,型號有美式、有日式,都是輕型坦克,有的快速縱隊內還是以裝甲車充數。不過這些裝甲單位其實建制還是在人家自己那邊,只不過是捏合在了快速縱隊之內。
美軍這邊的步兵師中,師屬炮兵中口徑最大的是一個18門制的155毫米榴彈炮營,此外還有3個18門制的105毫米榴彈炮營,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總計裝備有72門。即便不考慮口徑差距,僅僅是這72門的數量就相當于國軍6個美械軍的標準軍屬炮兵裝備量了。
如果考慮口徑差距的話,美式155毫米榴彈炮國軍本身就沒有裝備多少,反過來說我軍也很少遭到此類火炮轟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師團建制的部隊就有這種火力,會讓我們的很多戰法無法使用。
另外美軍步兵師建制內,步兵師屬有坦克營,團屬有坦克連,美軍編制較大,所以整個師內有140多輛坦克,其中主要是M26。
140多輛坦克,這還是個步兵師?國軍幾個快速縱隊加起來的坦克數也沒美軍一個師裝備得多,而且國軍那邊裝備M3就不錯了,美軍這邊可是M26。
所以志愿軍初期跟美軍交戰就會發現,美軍到處都是坦克,而且當時我們把美軍的一些履帶裝備也視為坦克,比如雙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等。美軍一個師的防空炮營中,有32輛雙管40毫米自行高炮和32輛四管12.7毫米自行高射機槍。
我們當時少量的反坦克裝備對美軍的坦克很難構成有效殺傷,不得不用步兵近戰去打坦克,這個代價也是很大的。
尤其最初我們根本就沒見過M26這種級別的坦克,很多之前打蔣軍坦克的經驗和戰法,也是會失效的。而像打自行高炮和高射機槍這種目標,它本身就具體有極強的平射火力,想要近戰去摧毀它,比打美軍的坦克還要麻煩,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大。
以上是國軍美械軍軍師所屬的重裝備跟美軍步兵師所屬重裝備的對比,我們再看看團以下的部隊。
國軍美械軍的步兵團有兩個炮連,一個是81毫米迫擊炮連,一個是37毫米戰防炮連,理論上的最高編制是12門。
不過實際上落實下去的迫擊炮連一般是配8門炮,戰防炮連一般是配4門炮,在東北的新1軍和新6軍最初配備量大,但后來不斷被殲和分流后,其實裝備量也就下去了。
美軍的步兵團除了22個編制的坦克連外,也有個迫擊炮連,裝備了12門106.7毫米重迫擊炮。
國軍中也有這種迫擊炮,一般是稱為化學迫擊炮,大都是獨立編組,有時候也會加強給主力軍。比如第18軍曾得到一個重迫擊炮連的加強,編制是4門。
另外美軍的團直屬隊中還裝備有23具88.9毫米超級巴祖卡火箭筒,國軍的美械軍中也有巴祖卡火箭筒,但是是60毫米的,而且數量也不是很多,一般裝備在營級,有的干脆沒有。
解放戰爭中,我軍繳獲了一定數量的巴祖卡火箭筒,在入朝作戰時各軍就有少量裝備。不過這種火箭筒口徑不大,對付美軍坦克時力不從心。
后來繳獲了美軍的超級巴祖卡之后,結合其他的技術并進自主術創新之后,我們迅速研制出了51式90毫米火箭筒,大量生產并裝備了部隊,有效提升了志愿軍步兵的反坦克能力。
但是在志愿軍最初跟美軍交手時,這種級別的火箭筒是在美軍手中。我軍自然沒有坦克讓美軍打,但這種裝備對簡易工事和火力點的威脅都是很大的。
在步兵營級,國軍美械軍的營屬火力就是8挺重機槍,后來有的改為6挺重機槍。原本國軍營級有迫擊炮排,不過這時候實際是團屬迫擊炮連分下來加強的。
另外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火箭筒,國軍經常稱為是小火箭炮,有裝備的話一般就是排級,裝備4具火箭筒。
美軍這邊的營屬火力是比較豐富的,它有5挺12.7毫米重機槍和8挺7.62毫米輕重機槍,此外還有11具88.9毫米火箭筒、4門81毫米迫擊炮和4門75毫米無后坐力炮。
志愿軍最初不清楚美軍的步兵營級中能裝備這么多種火力武器,因為其中很多裝備國軍的美械軍中都沒有,我們很難有其他渠道去了解。
即便是之前跟美軍合作過的原國軍將領和士兵,其實他們也不清楚美軍具體的編裝情況和裝備,美國提供的美械裝備沒有它們自己裝備的那么先進和豐富,美軍也不會讓國軍去了解到自己的編制情況。
而在連一級,美械軍這邊的連屬火力就是60炮,理論上是裝備6門,但實際上是裝備4門,還有的是3門。
美軍這邊除了機槍外,則有3具火箭筒、3門60炮和3門57毫米無后坐力炮。
在班組火力方面,美軍當時沒有大量裝備沖鋒槍,主要裝備就是勃朗寧自動步槍(實際當輕機槍用)和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其班組火力也是比較猛的。
國軍這邊的輕機槍有美式的,也有加拿大造的布倫,步槍方面的美械主要是老式的M1903和M1917,并沒有加蘭德。后來有的美械部隊中,其實是換裝國械或日械步槍,主要為了便利后勤補給。沖鋒槍有湯姆遜、M3和司登等,一般每個班裝備2支沖鋒槍。
在解放戰爭中,我們的對手是蔣軍,所以在部隊的編制和裝備方面,是針對對方去編配的。
所以我們看解放戰爭后期我軍的編制情況和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編制情況,有很多方面跟蔣軍的美械軍編制是有不少相同點的。當然在相同點之外,我軍根據裝備現狀及作戰習慣所進行的調整、強化的特征也很明顯。
由于我軍當時所使用的武器大都是繳獲蔣軍的,有美式、日式、國械、雜械裝備,所以總的裝備程度不可能超過繳獲的現狀。
而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也看到了,即便是蔣軍自己的美械軍跟美軍比起來裝備也是差距極大的,所以可想志愿軍入朝時使用繳獲的“萬國造”裝備,與美軍裝備的差距該有多大。
這還僅僅是陸戰裝備的情況,美軍的空軍、海軍及后勤實力和軍隊的專業素質,也比國軍要強很多。
打個比方就是,國軍的美械軍其實就像個核桃一樣,它也硬,但是重錘砸下也得碎;美軍倒像個鐵核桃,怎么打都很硬,很難一下子就徹底錘扁。
作戰對手的實力一下子差距這么大,那志愿軍的作戰難度就可想而知了,用我們當時的裝備打這種級別的對手,還能打贏,這個勝利的含金量可是極高的。
抗美援朝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打出了中國人的精氣神,一掃百年來的孱弱,這個意義更是難以估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