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陸軍中,合成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新型編制。在合成營中,不僅匯集了多個兵種分隊,有需要時,合成營長還可指揮更多加強的力量,從而使部隊通過優化整合,發揮出更加強大的戰斗力。
而我們這里所說的抗戰時期的“合成營”,嚴格來說并不能與現代意義上的合成營對標,但是在理念與實戰中,卻發揮出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這種“合成營”便是抗戰歷史上我軍的小團。
小團是與大團相對應的,其實在紅軍時期,我軍便有團直轄連的小團存在。到全面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大部分團是在原紅軍主力師的基礎上縮編的,因此步兵團的編制和兵力都比較大。
八路軍最早的12個番號步兵團,其標準編制都是轄3個步兵營,12個步兵連;每個步兵營另外還有1個機槍連或機槍排;團直屬部隊有特務連、迫擊炮連,以及通信、衛生等分隊。
比較大的步兵團,全團兵力有將近3000人,比較小的步兵團,兵力也有2000余人。而在之后八路軍的不斷發展中,步兵團的編制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這樣的團,也就是我們當時所說的大團。相對于地方的游擊隊而言,也稱其為主力團。
1939年到1940年是八路軍正規化的高潮,各戰略區都在整編,雜亂的部隊番號在各自的戰略區內得到了相對統一。
比如晉察冀軍區有1到30多團(其中有缺號),115師的6個教導旅有1到18團,129師的新編旅也有1到30多團(其中有缺號)。
所以同樣是“一團”,晉察冀軍區有,115師有,山東縱隊和129師也有。
到1940年時,八路軍大約有160到170個步兵團,平均每個團兵力都有2000余人,在編制上都屬于是大團。百團大戰中,大約三分之二的八路軍主力團都有參戰。
不過當時的主力團雖然編成了,但是武器裝備卻比較差,而且相當多部隊尚未經過嚴酷戰斗的鍛煉,因此戰斗力層次不齊。因此百團大戰雖然看起來參戰部隊很多,實際上打硬仗的主要還是那些老團。
但就是這些新老不一的部隊,在百團大戰中,由老團攻堅啃骨頭,新團打輔助搞破襲,倒也讓日軍遭受了極大損失。
日本華北方面軍在1940年原本就將其所謂“肅正討伐”的重點全面指向八路軍,在遭到百團大戰的打擊后,更是感到極為震動,開始全力應對。
日軍認為其在華北兵力不夠,又在9個師團、12個旅團、1個騎兵集團基礎上增調了2個師團,總兵力達到了30萬人。偽軍也從1940年的14.5萬人增加到了1942年的34萬人。
在嚴峻的敵情形勢下,八路軍的總兵力從1940年的40萬人減少到了1941年的30.5萬人,1942年也只有34萬人。因此即便是單純的兵力對比,我軍也不占優勢,更不要說武器裝備方面了。
由于部隊的不斷減員以及敵情的愈加嚴重,我大部隊的活動已然極度受限。因此原來的大團編制也進行了必要調整,以充實作戰部隊、減輕根據地負擔,同時更好地適應新的作戰形勢。
也就是說,這樣的編制調整其實是被迫進行的。但是我軍的傳統是有什么條件就打什么仗,即便是在資源減少情況下的精簡整編,也要搭配出最優的方案來。
以晉察冀軍區為例,將主力軍編為甲種團和乙種團,其中甲種團為3營12連制,除了步兵連外,團直轄偵察連、特務連和迫擊炮連,甲種團的編制與之前的主力團相比變化不大,其定位是本區的戰斗骨干,隨時執行機動作戰任務。
不過實際上甲種團的兵力數遠不及編制表上的2770人,大多都不及2000人。
而乙種團由原來的一些主力團縮編,取消了營級建制,直轄4個步兵連,此外有團屬特務連和偵察連,理論編制為1080人,實際大多是六七百人。
其定位也是主力軍,但主要堅持地區斗爭,必要時執行野戰任務。
此外還以一部分從主力團縮編中抽出來的連隊匯合精干游擊隊,編成地區隊,一般轄3到5個連,地區隊主要堅持2到3個縣地區內的作戰,在人員、武器配置上弱于主力軍。
我們這里主要講一講當時的乙種團,即標題中所言的抗戰時期的“合成營”。
乙種團在當時也稱為是小團,兵力略大于大團時期的營,但相較于一般的營而言,從主力團縮編出來的小團卻有自己幾大優勢。
首先從干部配置上來說,小團的團級干部并沒有弱化,大多仍由原團部人員組成。而由于取消營級編制且團機關縮編,所以小團直轄的戰斗連干部大都是由之前的營級甚至是團級干部來擔任,指揮能力大大強化。
同時由于縮編,小團團機關極為簡化,非戰斗人員很少,而新的戰斗連在人員上則更加充實,班排戰斗骨干多,整支部隊兵力雖然少了,但兵員素質較之大團時期反倒有所提升。
在武器裝備和技術兵種方面,原來的團直屬隊壓縮為了偵察連(或偵通連)、特務連,小團一般直接掌握有直屬連之下的警衛排、通信排、偵察排、重機槍排、炮兵排等兵種分隊。
以往的話,這些單位要支援3個營的9個,甚至是12個步兵連,如今只要為4個步兵連提供支援就可以了。不僅僅指揮層級壓縮了,而且單位步兵連所能得到的支援也加強了。
同時就步兵連自己來說,在兵力和骨干充實的同時,其武器也在縮編中得到了強化。
原先一個團有9到12個步兵連,而在縮編中優先保證主力軍的裝備,因此縮編后的小團直轄步兵連,一般每個連都能有至少3挺輕機槍,還有2到3具擲彈筒,此外在步槍上以連為單位,型號基本能統一,且優先拿到好槍(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八路軍當時彈藥有限,主力部隊縮編便能集中更多彈藥到精兵手中,提高殺傷效率)。
比如冀中警備旅原有1團和2團,這兩個團原本都是大團,在1941年底的整編中,1團為野戰團(甲種團),2團為基干團(乙種團),除了抽出1、3營組建地區隊外,以有老紅軍底子的2營改編為小團。
這個團直轄的第1連全部裝備三八式步槍、第2連全部裝備漢陽造步槍、第3連全部裝備捷克式步槍、第4連全部裝備老套筒,在輕機槍上都是捷克式,每個連配備3挺。
除了這4個步兵連外,警2團還有個直屬特務連,下轄警衛排、重機槍排、通信排、偵察排,而有的資料中稱該團還有82迫擊炮,那么應當還有個迫擊炮排,或者至少是跟重機槍合編的機炮排。
其實談到當時小團直屬的兵種分隊,有時候是比較混亂的。
在有的團中,直轄的是偵通連,顧名思義該連之下肯定有偵察排和通信排,但有的連可能直轄偵察排或通信排,或者是將其編在特務連中。
而說起特務連,那就更是包羅萬象了。
八路軍的特務連,有時候是與警衛連混稱的,因此在不少回憶文章中,同樣一個連,有的則回憶為特務連,有的則回憶為警衛連(當然也有明確的警衛連存在)。
而具體到部隊的性質,有時候也不同,有的特務連就是單純的警衛連,也可當做是加強版的步兵連。但有的特務連之下,除了警衛排外,還有重機槍排、迫擊炮排等,機槍和迫擊炮混編的則稱為機炮排。
所以在講2團沿革史料中的文章中,其直屬特務連便有警衛排、重機槍排、通信排、偵察排等4個排。
而在談及七分區22團的史料中,該團除了轄4個步兵連外,其余的直屬部隊是1個偵通連和1個警衛連。
偵通連最好理解不過了,而這個警衛連其實就是特務連,在這個連建制下便有重機槍排和迫擊炮排各一個。
所以不論小團的“技術”兵種連排是如何編制的,但大體上偵察排、通信排、重機槍排、警衛排都是存在的,如果有迫擊炮的話還會有迫擊炮排。
在真實的抗戰中,敵情極為復雜,尤其以冀中地區而言,日偽軍的碉堡據點多達1000多個,冀中八路軍無論在哪個地方,距離日偽軍最近都不過10多里。
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的主力軍通常以連為單位活動,實戰中小團通常分為兩部分,甚至是三部分,由團長、政委等團級干部分別率領,參加戰斗。
這樣的話,實際上每一路的一兩個連都有團級干部直接指揮,還會加強有重機槍、迫擊炮和偵察、通信分隊。在一個戰斗地域往往就能集中起一兩挺重機槍、一兩門迫擊炮、六七挺輕機槍和若干擲彈筒參戰。
當時日軍的步兵中隊理論上有100多人及6到9挺輕機槍和6到9具擲彈筒,在敵后區域,日軍警備分隊武器配置稍低,又有戰損及守備任務,因此實際出戰時攜帶不了全部裝備。
因此無論是我突然襲擊日軍出戰的中隊級部隊,還是日軍中隊級部隊襲擊我軍,我小團中分出來的一路在短時間內都能不落下風。日軍想要對我形成優勢,就要調集更多部隊,而白天時間有限,這些精簡的老八路顯然不會給日軍那么多機會。
所以在1942年五一反掃蕩中,表現最好的是小團編制的22團,該團經常以集中火力奇襲的手段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由于打得比較好,且收攏兄弟部隊失散人員及民眾參軍,到反掃蕩結束時該團不僅未受損失,兵力還從655人增加到了1025人,槍也多了100多支。
同為小團編制的警備旅第2團,在反掃蕩中也較為靈活,減員不到200人。相對來說,倒是幾個大團受損嚴重,到后來也都編成了小團。
五一反掃蕩后,冀中原有的主力大部外調,留下的主要是原先的地區隊,地區隊是弱化版的小團。而在對敵斗爭中,他們又不斷打怪升級,提升了武器裝備、分隊配置和戰斗力,并在抗戰勝利前的大反攻中又升級為小團、大團,成為了新的主力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