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很差。有的部隊里,一個連都未必有一挺輕機槍,甚至還有不少土造槍械,三五發(fā)子彈都得精打細算地使用。很顯然,以當時中日兩軍的平均裝備對比來看,我們是遠遠比不上日軍的。
而當時中國軍隊中裝備水準的上限能到什么程度?大家都知道當時所謂的“德械師”裝備是最好的,但其實“德械師”只不過是個民間噱頭而已,所謂的“德械師”部隊中也并不德械。
在若干已經(jīng)調(diào)整完畢的部隊中,國軍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無疑是裝備最好的,我們便以教導總隊所轄步兵團的編制、武器,來看看當時中國軍隊裝備最好的步兵團大概是一個什么情況。
教導總隊,顧名思義,其實是一支帶有試驗性質(zhì)的樣板部隊,國軍自建立起便有打造此類部隊的習慣,但后來多當成純戰(zhàn)斗部隊使用。
1930年,國府中央軍校為便于“軍校學員生實兵指揮及實習練兵起見,特成立教導總隊”。
最初的教導總隊僅僅是一支混成團級的部隊,骨干兵員主要來自于教導第2師。共計編有步兵第1營、步兵第2營,另有迫擊炮連、炮兵連、騎兵連、工兵連、通信排、特務(wù)排等直屬部隊,全總隊合計有2500余人。
這支帶有教學性質(zhì)的部隊編成后不久,便趕上了1932年初的一二八抗戰(zhàn),并在抗日作戰(zhàn)中小試牛刀,打贏了一小仗。
戰(zhàn)后,教導總隊的發(fā)展進入了快車道。先是增編了步兵1營,隨后又不斷迎來德國軍事教官加強訓練指導。自1933年后,教導總隊又被確立為打造德式部隊的樣板標桿,由從德國留學回來的桂永清擔任總隊長,同時著手大規(guī)模擴編。
原有的教導總隊3個營編為第1團,隨后又相繼成立了第2團和第3團,同時總隊直屬的特種連也先后擴編為營,整個教導總隊從原來的混成團級單位迅速成長為一支加強師級單位。
在教導總隊擴充的過程中,恰逢中德軍事合作的高峰期,大批引進的德式裝備都優(yōu)先裝備給教導總隊,德國軍事顧問對該部的指導也是最多的。故而教導總隊的德械化程度最高,甚至比所謂的三大“德械師”36師、87師和88師還要強很多。
而教導總隊最開始編成的這3個步兵團自然也是當時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好的步兵團,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時。
當年的7月23日,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周振強提交《關(guān)于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教育防務(wù)人事軍械方面的報告》。報告中提到:(教導總隊)現(xiàn)有軍官617員,軍佐118員、軍屬99員,總共834員;士兵共計12291名,缺額1181名。
以這個兵力數(shù)來看,當時教導總隊的基本兵力就是3個步兵團加上總隊直屬的特種營連。
教導總隊的人員和裝備是當時國軍中最好的,以其步兵團中1個步兵營為例,全營轄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1個迫擊炮排。
其中步兵連每連有168人,裝備毛瑟1924式步槍108支、駁殼槍30支、捷克式輕機槍9挺,另有2支信號槍,全連配槍率極高。平均每個步兵班即有12支步槍、2支駁殼槍、1挺輕機槍,連排人員中也多有駁殼槍。
營屬機槍連共計有151人,裝備8挺重機槍;之前曾有資料稱教導總隊的營屬機槍連亦裝備6挺重機槍,但以原始資料來看是保守了。除重機槍外,機槍連還裝備有32支步槍、54支駁殼槍和5支信號槍,近戰(zhàn)火力也不俗。
迫擊炮排是獨立于重機槍連編制的,共計裝備2門82毫米迫擊炮,全排有兵力75人,除迫擊炮外還裝備有12支步槍和3支駁殼槍。
營部有人員25人,裝備駁殼槍14支,另有1支信號槍。
總計全營人員合計755人,共裝備有2門82毫米迫擊炮、8挺重機槍、27挺輕機槍、161支駁殼槍、12支信號槍、368支步槍。
教導總隊的一個步兵團有這樣的3個營,僅3個步兵營的兵力即有2265人,其裝備的武器數(shù)合計有:
6門82毫米迫擊炮、24挺馬克沁重機槍、81挺捷克式輕機槍、483支駁殼槍、36支信號槍、1104支步槍。
當時步兵營屬機槍連亦稱為該營的第4連,故而上述部隊的裝備為教導總隊步兵團的第1連至第12連的人員和裝備實力數(shù),其中有9個步兵連、3個機槍連,另外還有3個迫擊炮排,實際相當于1個迫擊炮連的實力數(shù)。
僅僅是上述的人員和裝備水準,教導總隊的步兵團就可以稱得上是當時中國軍隊中的一流水準了。但教導總隊與其他部隊所不同的是,這支部隊的直屬部隊配置也非常齊全。
教導總隊的步兵團還直屬有第13連、第14連、第15連和第16連,全團的連隊數(shù)合計有16個之多,加上團部及其他分隊的話,整個團的滿編兵力可達3201人。
其中第13連為小(高射)炮連,按編制數(shù)應(yīng)裝備有6門蘇羅通20毫米機關(guān)炮,這種機關(guān)炮雖然設(shè)計上主要用于防空,但在實際作戰(zhàn)中卻是多面手。尤其是平射用于打擊工事、裝甲車輛時,有很好的作用。
不過這種機關(guān)炮價格昂貴,國府也并沒有采購多少。
以1935年7月,國軍裝備蘇羅通機關(guān)炮的實際情況來說,當時已經(jīng)配發(fā)下去115門,其中教導總隊裝備了14門,其余大部分都是院校及特種部隊裝備。步兵部隊中,只有第2師和第25師各裝備了24門,配齊了各團小炮連的編制。
不過此類機關(guān)炮后續(xù)裝備還有到貨,加上編制調(diào)整的原因,蘇羅通機關(guān)炮的具體配置還有變化,如教導總隊的團屬小炮連將機關(guān)炮均配齊,以一個團的力量便有6門此類機關(guān)炮也算是可以了。
在前段時間的電影《八佰》中,防守四行倉庫的國軍即有1門蘇羅通機關(guān)炮可用。不過這只是電影的演繹,在真實歷史上,防守四行倉庫的部隊并沒有此類機關(guān)炮可用。
教導總隊步兵團的第14連為戰(zhàn)防炮連,裝備有6門37毫米戰(zhàn)防炮(注:有回憶資料稱是4門,但當時的戰(zhàn)防炮連編制為6門,而且教導總隊的3個步兵團確實也有18門戰(zhàn)防炮)。
抗日戰(zhàn)爭中,PaK-35/36型戰(zhàn)防炮是中國軍隊中少見的反坦克裝備之一。這種兵器的進口量同樣不大,以1937年的戰(zhàn)防炮分配情況來看,除教導總隊所裝備的18門外,其余各部一共才配備有124門,實際分配中每個軍、師配屬1連就不錯了,在平津的29軍(2門)僅配屬1個排的37毫米戰(zhàn)防炮。
而此類戰(zhàn)防炮,教導總隊的1個步兵團即編制有1連,亦可從此配置看到教導總隊當時的裝備之強。
除了小炮連和戰(zhàn)防炮連之外,教導總隊步兵團的第15連為榴彈炮連。
說是榴彈炮連,其實裝備的是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當然了當時我們稱這種炮也為榴彈炮。
此類火炮的進口量比上文中提到的蘇羅通機關(guān)炮和37戰(zhàn)防炮還要少,只有60門,其中除了裝備于教導總隊者之外,主要是裝備到了87師等部隊中了。
教導總隊步兵團的第16連為通信連,這是個非戰(zhàn)斗連隊,但以團級單位則編1個通信連,在當時來說也是很先進的,比通信基本靠吼要強很多了。
以上16個連隊的編制是曾任教導總隊軍需官郭白濤的回憶,除了這16個連外,按說團內(nèi)應(yīng)該還有部分分隊,每個團理論上的編制兵力數(shù)為3201人。
我們前面提到,在1937年7月23日時,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周振強提交了《關(guān)于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教育防務(wù)人事軍械方面的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除了提及教導總隊當時的人員情況外,也提到了武器的類型與數(shù)量。
其中有毛瑟1924式步槍8577支、捷克式機槍351挺、馬克沁重機槍102挺、20毫米機關(guān)炮22門、37毫米戰(zhàn)防炮18門、75毫米(步兵)榴彈炮18門、82毫米迫擊炮28門、75毫米博福斯山炮12門(總隊直屬炮兵營裝備)。
當時教導總隊尚未擴編,此武器數(shù)除了37毫米戰(zhàn)防炮、75毫米步兵炮、75毫米山炮為編制數(shù)外;20毫米機關(guān)炮、82毫米迫擊炮略超編制數(shù);輕重機槍及步槍數(shù)則大幅度超過編制數(shù),額外武器以槍械為主,當為儲備武器,但此時教導總隊應(yīng)已考慮到了擴編問題。
若僅僅以當時教導總隊步兵團的實有人員及編制武器狀況來說,其一個團的兵力有3000余人,至少裝備有24挺重機槍、81挺輕機槍,輕重機槍合計有105挺,這是個保守數(shù)字,實際上團直屬其他分隊中亦可能裝備輕機槍。
教導總隊步兵團的裝備強在直屬炮兵上,共計有6門82毫米迫擊炮、6門20毫米機關(guān)炮、6門37毫米戰(zhàn)防炮、6門75毫米步兵炮,合計各類火炮數(shù)量達到了24門。這個火炮的配置在當時中國軍隊的團級部隊中,無疑是最好,也是類型最為齊全的了。
1937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教導總隊第2團率先參戰(zhàn),隨后總隊主力7500余人亦增援參戰(zhàn),各部在戰(zhàn)斗中給日軍以重創(chuàng),但自身也傷亡很大,遂后撤整補。
在整補期間,教導總隊得到擴充命令,部分直屬營擴編為團,下屬3個步兵團指揮機構(gòu)則升格為旅,第1、第2、第3團番號調(diào)整為第1團、第3團、第5團,另外成立第2團、第4團和第6團,同時還成立了3個補充兵團,一個加強師級的教導總隊如果編制配齊的話可到加強軍級。
不過從淞滬會戰(zhàn)撤出整補到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的時間太短了,教導總隊在南京地區(qū)的實有兵力為6個步兵團、1個補充團以及總隊直屬單位,理論上的兵力有2.9萬人,但因為各部都有缺編,故而實有兵員可能不及2.5萬人。
同時,由于之前的傷亡損失以及擴編部隊的因素,此時的教導總隊下轄步兵團的裝備水準是遠比不上之前水平的。
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教導總隊抵御日寇進攻,給其以重大殺傷,而自身的損失也極大,甚至到了難以保持編制的地步。
1937年12月12日,南京守軍決定突圍后,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回到指揮所,簡單傳達了撤退命令后,自己就甩下部隊先跑了,總隊部只留下參謀長邱清泉及幾名衛(wèi)士燒毀文件,同時通知下屬旅團。
當時通訊不暢,有的旅團并未得悉撤退命令,第2旅旅長胡啟儒事先知道命令后,將部隊甩給下屬團長,自稱受命與36師聯(lián)絡(luò)也跑了。
隨后,邱清泉、廖耀湘等人被堵在南京城中,后來僥幸才得以逃出。而教導總隊由副總隊長周振強部署能通知到的部隊突圍,除第3旅馬威龍部隨粵軍突圍外,大部也涌向下關(guān),最終只收容了4000余人。
其余2萬余名教導總隊的官兵除作戰(zhàn)傷亡外,幾乎全都損失于日寇的南京大屠殺中。
南京戰(zhàn)后,教導總隊以收容的4000余名官兵及未在南京的補充部隊,整合成了第46師,此后遂無教導總隊之編制。
以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時,教導總隊最為充實的步兵團編制,比之日軍普普通通的1個步兵聯(lián)隊,在兵力數(shù)量上都占劣勢,在武器配置上也只不過是互有長短。而當時中國軍隊中此類步兵團只有3個,而日軍的步兵聯(lián)隊又能拉出多少個?
更別說級別越高的部隊,雙方的火力差距便越大了。
絕大多數(shù)時候,日軍一個步兵聯(lián)隊的裝備水平都超過國軍一個師,而經(jīng)過加強后的步兵聯(lián)隊比國軍一個軍的火力還強。至于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的武器差距就更大了,甚至一個團中都未必有迫擊炮和重機槍。
所以抗戰(zhàn)的確是艱難,而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外,在戰(zhàn)爭中諸如桂永清之類的高級軍官還屢屢臨陣脫逃,其實更加大了與強敵對戰(zhàn)時的劣勢。
國家疲弱,便被強敵所欺侮。抗日戰(zhàn)爭中,日軍的暴行罄竹難書,家仇國恨,怎可輕忘?沒有富國強兵,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小民尊嚴?何來安定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