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來歷與習俗
12月21日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通常發生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中國,冬至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視為冬季的一個重要節日。冬至標志著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達到一年中的最短。
冬至來歷
01
冬至來歷與習俗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冬至習俗
冬至既是節氣,又是重要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除家人相聚過冬節外,古時還有敬獻襪履、拜圣隆師之俗,以禮敬尊長、崇道重教。各地冬至食俗多寄托團圓和美之意。北方地區自漢代起,就有冬至吃餃子、餛飩的習俗。
圖片來源|新媒體部 汪靖欽 宋宇彤
文字來源|新媒體部 倪書涵
編輯|新媒體部 倪書涵
審核|易子煊 游子逸
終審|王振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