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276年,期間涌現了無數能人異士、名臣能將,在這些將領外還有一個群體在明朝的歷史中發揮了絕佳作用,便是明朝初年的三任皇后,每一任都功績無數,其中一位皇后更是被后人稱贊為女中堯舜,她們都是誰呢?都做了什么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開國之母馬皇后
馬皇后對朱元璋的一生幫助頗多,不僅是改變了他的命運還在之后成為他開辟基業的得力助手。朱元璋出身貧苦,自小就顛沛流離,最終在25歲這年加入了當時勢力不容忽視的郭子興起義軍。
加入起義軍后朱元璋因作戰英勇、精明能干逐漸被郭子興重視,馬皇后的生父母早早去世,去前將其托付給好友郭子興,成為后者的干女兒。
史書記載馬皇后聰明善謀,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還能頗通文墨,熟讀詩書,可見自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養。
最終郭子興將馬皇后許配給了當時頗受重用的朱元璋,借著這次婚姻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地位大漲,話語權逐漸增高。
后來在郭子興及其兒子雙雙戰死后,作為“干女婿”的朱元璋便順理成章地繼承了郭子興的部隊,獲得了造反的一份大禮包,這自然也與馬皇后分不開。
其次朱元璋雖作戰勇猛,頗有才干但大字不識幾個,而行軍打仗不只是下發命令那樣簡單,還包括了軍令起草、糧草部署、行軍路線時間以及偵察敵情等多個環節。
每當這時候熟讀史書的馬皇后半發揮出了她的作用,可以說為朱元璋成功打下江山獻計獻策,成為其絕佳政治幫手。
當時朱元璋在前頭率軍打仗,馬皇后便在身后穩定軍心、為將士縫補鞋襪、清洗衣服,以及跟隨戰情再積極進行軍隊家屬的戰略轉移,貢獻非常巨大。
朱元璋榮登大寶后,馬皇后仍然積極為明朝的吏治經濟、人才儲備等方面殫精竭慮,時常勸諫朱元璋要善待眾將士,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后期馬皇后甚至成為了朱元璋和以前舊臣們的關系維系紐帶,多次拯救曾經一起打江山的部下性命。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身患重病,在性命危急關頭她還是再三向朱元璋建議到要求賢納諫,善待臣子及民眾
馬皇后的一生堪稱開國之母的稱號,朱元璋生性多疑、權力欲極重,在即位后這一性格極為明顯,而馬皇后總是能從中斡旋、調節君臣關系,功勞巨大。
與朱棣一起打基業的徐皇后
徐皇后是大明第二任皇后,朱棣的原配妻子、青梅竹馬,她的出身也是非常顯赫,父親是明朝開國將領徐達。
徐達一生戰功赫赫,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虎父無犬女,徐皇后自小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也絲毫不遜色于任何男性。
史書記載她熟讀史書,有女諸生之稱,諸生即指的是古代接受儒家教育且進入到府學學習的生員,由此可見徐皇后是當仁不讓的女夫子。
一開始徐皇后被任命為女官在宮中任職,三年后被正式冊封為燕王妃,4年后和朱棣一起前往封地就藩。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朱棣永遠不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但是太子朱標的去世打亂了這一切,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朱元璋選定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
但是朱允炆即位不久便在一幫儒臣的煽動下公然選擇削藩,直接將5位藩王貶為庶民,引起了眾怒。
最終朱棣為自保發動了靖難之役,率軍南下出擊,堅守封地的重任便落在了徐皇后和兒子朱高熾身上。
當時封地燕京曾一度被建文帝的50萬大軍團團圍住,危急時刻徐皇后號召全城的民眾以及將士家眷堅守燕京,甚至是身著盔甲站上城墻督戰,最終靠著城里的老弱病殘徐皇后硬是堅持到了朱棣北歸。
靖難之役歷時四年,這四年里朱棣每一次毫無后顧之憂的率軍南下,背后都是徐皇后在堅守燕京城。
1402年朱棣成功即位為帝,徐皇后也順勢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母。史書記載徐皇后的冊封禮非常隆重,她的皇后玉璽是帝王才能使用的盤龍紐,按照慣例皇后之璽一般都是金龍紐,但朱棣認為徐皇后值得更好的。
成為國母后,徐皇后還是發揮著為明朝的朝政積極獻言獻策,她屢次勸諫頗注重官員履歷的朱棣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表示選官員更應該看是否德才兼備,而不是以往的履歷有多深厚。
其次她還勸諫朱棣要與民休息,表示進行了四年戰爭后國內不宜再發生大型戰爭,應該韜光養晦、發展經濟民生。
1407年徐皇后因病薨逝,去前還在向朱棣建言要與民休息,積極恢復民生社稷;要廣用賢才、明是非善惡;更是讓朱棣不要嬌慣她的家族。
徐皇后的臨終遺言句句不提自己,只言社稷民生,可見其身為國母的深明大義。
女中堯舜張皇后
明仁宗的皇后張氏在當時有著“女中人杰”之稱,她可以垂簾聽政卻沒有過多干預朝政,而是選用賢臣名將輔佐年幼的皇帝,在薨逝前心里裝的還是關于明朝的事情,一生可敬可贊。
張皇后,即宣宗朱瞻基的生母,她一生曾輔佐過三位皇帝,婆婆是大明第二任皇后徐氏,公公是永樂帝朱棣,丈夫為仁宗朱高熾。
她出身平民,早年因德行兼備被選入宮中為朱高熾的妻子。1395年朱高熾被封為燕王世子,她則順勢成為世子妃,其父因此得封指揮使。
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但他這個太子之位坐的并不十分穩妥,一是因為他身體過于肥胖,隨便走幾步都要宮人攙扶,也因此患有肥胖帶來的其他疾病;
二是因為過于肥胖他不善于騎射打獵,喜靜不喜動,這讓朱棣頗為不喜;
三是他的同胞弟弟漢王朱高煦不僅善騎射還戰功赫赫,頗受朱棣喜歡,認為此子類我。
因此朱高煦一直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長久地在暗中謀劃著成為太子一事。
對此張皇后便只能走起曲線救國路線,每天在徐皇后和朱棣面前盡孝,史書記載她侍奉公婆十分盡心,一直謹小慎微,很受這兩人的喜歡。
其次是她生有最得朱棣喜愛的孫子朱瞻基,為此一直帶著兒子進宮在朱棣面前刷存在感。
最后當時的徐皇后和許多大臣也非常反對立朱高煦為太子,認為太子人品貴重、寬仁孝順,會是一代明君。
最后在種種因素的促使下,朱棣也認為如果朱高煦即位其余兄弟或許不能存活,最終放棄了改立朱高煦的想法。
張皇后為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從中一直積極斡旋,讓后者頗為感動,她的地位也與日俱增,最終得到了丈夫的信任。
朱高熾即位僅10個月就駕崩了,自古以來政權交接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但在這一時期因為張皇后的穩定大局,明宣宗順利登基為帝。
彼時明宣宗尚且年輕,因而當時的軍國大事一一由張皇后裁決,但她非常有分寸,不越界、不越權,因而很受一班儒家大臣的贊譽。
雖然已是明朝的第一話事人,但張皇后非常低調,不僅自己不越界插手軍國大事,還多次命令其家族不要仗勢欺人、參政議政。當時史書記載她的弟弟張升本身已經小心謹慎,但還是被張皇后多次申斥,最后更是直接不讓他入朝。
在張皇后的言傳身教下,朱瞻基徹底親政以后兢兢業業處理政務,時常關心百姓疾苦,任用賢臣良將,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家有余糧、國力強盛,創造了后世有名的“仁宣盛世”。
1435年年僅38的朱瞻基駕崩,這時朝中突然傳出謠言說張皇后要立自己的親兒子,即朱瞻基的同母弟為新帝,因為當時的英宗只有9歲,且母親孫太后頗為張皇后所不喜。
謠言很快便蔓延開來,在宮內外形成了不小的動蕩,得知此事的張皇后當機立斷將英宗抱至乾清宮,當著百官的面宣布英宗將是新的天子,平息了謠言。
英宗幼年即位,按照中國的歷史傳統此時正是垂簾聽政的絕佳時機,但張皇后卻拒絕了群臣的這一建議。她選擇另辟蹊徑選用賢明忠心的“三楊”為輔政大臣,有力地穩固了明朝的政體。
英宗年幼,太監王振常隨侍左右,因善于溜須拍馬和讒言深得英宗喜愛,張皇后得知后多次申斥王振,以及限制他的權力,因而張皇后在的時候王振不僅不能擅權,就連基本的飛揚跋扈都做不到。
至于為什么沒有賜死王振,這都得益于英宗多次求情的緣故。
直到1442年一直為明朝操心的張皇后倒下了,不多久薨逝于床榻。而她去后無人再能限制王振,英宗正是在他的慫恿下發動了差點顛覆大明政體的土木堡戰役
總結
縱觀大明朝從開國之后始,先后三代皇后,可謂個個賢明,也正是在這三位賢內助的幫助下,大明朝先后開啟: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這三個將近百年的盛世,從而也奠定了大明帝國276年強盛的江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