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甚至尖叫、打人、撞頭自殘,這些表現通常出現在2-4歲的孩子身上,大部分孩子過了五六歲會有所緩和,小部分上學還會有。
研究發現,孩子在12-18個月左右就開始感到焦慮了,主要這個階段孩子正在經歷“分離焦慮”,當他離開日夜照料他的人時,就會顯得特別地不安。
2-3歲時,他們會對黑暗、大聲喧嘩等自然現象產生恐懼,常常被自己想象出來的“怪物”所嚇到。
5歲左右,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形成,可能會突然對父母說這樣的話,“如果我媽媽(爸爸)去世了怎么辦?”
6歲開始上學時,活動的范圍突然擴大,生活和學習需要應對的挑戰越來越多,焦慮的點也發生的變化,例如,他害怕交不到新朋友,擔心被冷落,被霸凌等等。
看到了嗎,寶寶從出生那一刻起,焦慮就伴隨而來了,如果父母的認知足夠高,會好好引導,幫他舒緩各種壓力,那是非常幸運的事。
如果父母也很容易被情緒裹挾,當他們面對稍有不順就大發脾氣的孩子,滾燙的情緒巖漿就會猛烈爆發,燙傷周圍的人。
可是既然做了父母,就要護孩子的周全啊。要知道,比起成年人,小朋友更容易焦慮。這主要跟大腦的發育水平有關。
大腦有一個情緒中心,叫做杏仁核,主要職責是判斷我們所聽到、看到、聞到的信息是否危及生命。
要是危及生存,杏仁核就會發現警報,讓你進入警戒狀態,做好“逃命”準備。收到警報后,前額葉會過濾一遍,適當地調控你所感受的情緒,并分析情況,若不是緊急情況,就解除警報。
可是孩子的前額葉還沒發展起來,而且至少要到20歲左右才成熟,需要家長充當前額葉,幫他舒緩情緒和壓力。
假如父母沒有做這部分的工作,小朋友又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那情緒一直壓著,杏仁核就會處于一個比較高壓的狀態,當孩子遭遇不順時,情緒就會很容易失控。
不過,孩子脾氣大,不一定全是后天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也許是他的大腦天生就比較別人敏感,可以感知很多別人感知不到的信息,對疼痛的閾限比較低。一些對于普通人很尋常的刺激,在他那里都會無限地被放大。所以經受壓力時,往往會更加的疲憊和煩躁不安。
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都要做出良好的示范和引導,將他引到正軌上,才能逐漸提高他的情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