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主任委員致辭
11月14—17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四次超聲醫學學術會議(CSUM2024)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CSUM2024新設的“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普專場”(以下簡稱“專場”)于11月14日下午如期舉辦,專場以“融合人文精神、提升科普價值,促進超聲醫學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專場單元設置分為“行業之聲”“他山之石”“先鋒分享”和“集體討論”四個環節,邀請權威專家學者,聯合中華醫學會其他兄弟分會,深入探討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醫學的科學性與社會性,共同探索交叉創新的無限可能。
▉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普工作意義重大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醫學人文與學風建設專委會主任委員李五四,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醫學人文與學風建設專委會副秘書長呂亞雯出席會議。李五四副會長在開場致辭中,首先對超聲醫學分會在醫學人文與科普方面所作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還強調,本專場的設置是貫徹“大醫學、大健康”理念,倡導醫學人文精神與醫學科普實踐,提升專科分會的建設格局,促進超聲醫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他倡議超聲醫學工作者要做醫學人文精神的傳承者、醫學科普事業的耕耘者、推動學科發展的踐行者。他呼吁,醫務工作者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推進中國衛生健康事業、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梁萍教授在致辭中對參加本次跨學科、跨專業的醫學人文與科普交流的專家同道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超聲醫學分會積極響應并落實國家和中華醫學會關于加強科普能力建設、重視人文科普的地位和作用的號召,率先帶領各學組編寫學組超聲一百問書籍,并在年會期間首次設立“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普專場”,希望通過多種科普形式,讓老百姓了解超聲知識,加強健康意識;也希望與會專家同道能夠把握交流契機,分享經驗,互通有無,在超聲醫學領域的人文科普能力建設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多學科、跨專業的經驗分享和思維碰撞
“行業之聲”環節該環節由中國科普研究所鄭念教授帶來題為“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建設超聲醫學發展新維度”的專題報告作為開場,鄭念教授深入剖析我國科普能力建設的形勢要求、功能作用和發展需求;他指出,融合是未來科普發展的必然趨勢,科普工作者要與時俱進、精益求精,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
中華醫學會醫學科普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唐芹研究員以“科學普及: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為題,解讀法律層面對科普的定義,以及科普的核心任務和優秀科普作品的特質。她強調,專科分會要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用專業的高質量科普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做到全方位、多維度、廣覆蓋,交叉、融合、跨界的科普傳播模式。
中華醫學會《健康世界》雜志編輯部江琪琪副編審的報告題目為“醫學科普作品創作的實踐與思考”,從科普創作的總體原則、新媒體時代科普創作的要素、醫學科普法律問題、醫學科普倫理問題、提升科普成果傳播能力、如何把學術和科普工作結合六大方面對新媒體時代醫學科普創作的原則、要點和涉及問題等進行細致闡述。
微博健康與潮流事業部黎代陽女士同樣帶來了極具價值的報告——“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健康科普”,針對當下融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特點,就如何打造優質健康科普內容給出了獨到的見解與建議。
通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知識分享,為與會者提供了全方位、深層次的視角,進一步加強了與會者對超聲醫學人文與科普的認識和領悟。
“他山之石”環節該環節旨在向中華醫學會其他兄弟分會學習科普經驗。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東部戰區總醫院商學軍教授分享了題為“‘男’者擔當,健康有道,助力男科發展新航程”的專題報告,闡述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把健康教育列為三大任務之一,引導大眾樹立正確觀念,提升科普意識,并通過創新科普機制,加強培養科普人才等方式進一步促進男性健康科普知識傳播。
作為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的代表,來自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的李清晨教授進行了題為“醫生的突圍:走出醫學人文和醫學科普的困境”的報告,李清晨教授憑借自身多年科普工作經驗積累,為大家解答了如何在學術性、社會性和通俗性之間尋找平衡點,深度剖析人文科普的價值所在,詼諧幽默的演講深入淺出,在引得聽眾笑聲的同時也喚起對于科普的反思。
“先鋒分享”環節該環節中超聲醫學分會的科普模范向大家介紹科普之路的酸甜苦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海燕教授在“做科普,做自己”的講座中分享了自己創作的以漫畫為主的優秀科普作品,她表示,科普形式很多,但創意可遇不可求,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科普方式,以舒適、熱愛的方式將科普工作進行下去。
超聲醫學分會常務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吳青青教授的“婦幼健康教育與標準化建設”報告介紹了健康教育技巧課程和全國嬰幼兒健康家長學校標準化課件自策劃至發布的全過程。
超聲醫學分會青年學組成員、南京鼓樓醫院姚靜教授通過題為“多維度、有溫度的超聲醫學科普”的報告,與大家分享為何、如何以及做怎樣的醫學科普,在科室層面要注重培養科普意識、能力、挖掘科普切入點,多維度開展科普工作,最終呈現多維度、有溫度的超聲科普作品。
無論是跨學科專家還是領域內專家,均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點滴心得經驗慷慨地分享給大家,合力為與會者呈現了一場精彩的人文與科普之旅。
“集體討論”環節該環節中大家暢所欲言,圍繞“如何做‘好’超聲醫學人文和醫學科普作品?標準與實踐”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共同思考廣大超聲醫學同仁如何利用好超聲醫學分會這一平臺,積極發揮引領作用,通過探尋優秀人文科普作品的標準與實踐,帶動更多超聲醫學同仁積極參與,創作出科學嚴謹又喜聞樂見的作品,為服務大眾健康貢獻力量。
李五四副會長一行參觀專題展覽的合影
此外,專題展覽也是本專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內容分為兩個板塊:超聲醫學分會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普優秀作品展和“中國現代超聲心動圖之父”——王新房教授誕辰90周年暨世界首張胎兒心動圖問世60周年紀念展。展覽以圖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示,共展示科普平面作品98篇,科普視頻作品133個。
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在醫學科學技術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的今天,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普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此次專場是專科分會將“人文與科普”相融合的創新模式,以跨學科視角,創新地設計了“講座+互動”的模式,氛圍熱烈、積極、自由、平等。不僅為超聲醫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還為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也是中華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致力于發展人文與科普工作的具體體現。期待廣大超聲醫學同仁能夠以此為契機,攜手同行,以更強大的正能量,強化醫學人文力量,凈化醫學科普傳播環境,提升醫學科普傳播質量和水平,為守護公眾健康貢獻智慧和力量。
(供稿: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