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國數聯物流信息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冊資本100億元。兩個月前的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注冊資本也是100億元。這兩家企業都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
短短2個月時間,新設立了兩家百億央企。
這代表了最近幾年來的一個趨勢——大量央企密集成立。2020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成立。2021年,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稀土集團、中國物流集團先后掛牌成立。2022年,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成立。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央企重組為新的央企,比如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重組為中化集團,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和中國華錄,鞍鋼重組本鋼等等。
除了央企之外,各地國企也是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
11月19日,財聯社在《城投掀起產投子公司組建熱潮,3個月近150家橫空出世,投資風險怎么看?》一文中披露,據企業預警通的最新統計,近3個月來,全國新成立的國企超過1.1萬家,名稱中帶有產業的有759家。這些地方國企涵蓋了商務服務業、科技研發、房地產、金融等多個行業。
當然,國企的擴張并不單純體現在新建國企上,還表現在國企收購民企上。根據中國資本市場統計,2018 年至 2021 年,國企收購民營上市公司的數量分別為 21、40、49 和 41 家。
央國企密集成立有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是能夠減少內卷。央國企具有壟斷屬性,不用像私企那樣拼命競爭往死里卷。
二是,央企進入更多集約化程度低,創新能力弱的產業之后,通過國有資本的強勁實力,能夠快速做大做強整個產業。
此外,今年新批量成立的地方國企,還帶著一個特殊的任務——“化債”。在國家用明債置換城投暗債的同時,各地陸續成立1萬多家國企,毫無疑問,這其中的大棋布局了兩大化解城投債務危機的大招:
第一招是"緩"。10萬億元明債置換暗債,意圖是將即期的債務風險推延至遠期,同時用低息專項債券降低城投隱性債中的高息借款,在延期還本的同時降低付息的壓力。
第二招是“還“。用投融資平臺轉型,以及通過新增的大量國企,掙錢還債。
大量央國企成立的挑戰在于從直接競爭方面看,由于國企憑借行政機構給予的顯性和隱性資源優勢,明規則與潛規則的全方位保護,令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天然劣勢,因不公平競爭而處于不利地位,這將對市場公平競爭構成嚴重挑戰。
另外,由于國企的管理人員任免權、職工的招聘權高度集中并缺乏公開性與透明性,二代煙草、三代石油、四代電力的近親繁殖現象將愈演愈烈,體制內與國企之間的利益輸送現象將更為嚴重,對社會清正廉潔將與公平公正構成挑戰。
最為突出的是就業形勢將愈加嚴峻。中國城鎮就業的80%以上、新增就業的90%都是由民營企業創造的。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國企的擴張必然將導致民營企業的收縮,同時帶來就業崗位的減少,勢必將進一步增加就業難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