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回顧中國的戰爭歷史,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中間我軍打了大大小小的勝仗,當然也經歷了許多場敗仗。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軍都是以少打多。在解放時期,就有這樣一場戰役,我軍在兵力上遠遠超過了國軍足足四倍,令主席沒有想到的是,我軍以多打少,卻反被敵人圍攻,不僅丟了幾座重鎮,更是折損了高達五萬的兵力。要知道這場戰役有聶,賀兩位元帥坐鎮,結果讓人唏噓不已,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抗日戰爭勝利后,劉鄧兩位首長親率晉冀魯豫野戰軍打響了解放戰爭第一個殲滅戰,全體官兵齊心協力,全殲閻錫山愛將史澤波以及其手下的十九軍,還消滅了太原國軍,共殲敵三萬五千人,對敵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遭受重創的閻錫山無法單獨據守山西,只好向老蔣求救,請求中央軍入駐,加強太原城防。在此后的半年中,國共基本并沒有展開大規模戰斗,但各地戰爭局勢愈演愈烈。1946年,老蔣終于按捺不住,調動二十萬重兵圍剿中原地區,解放戰爭就此全面爆發。大同作為華北戰略要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危急關頭,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從中原突圍出去。
六月至七月,晉綏軍區主力盡出,晉察冀軍區策應。以游擊,運動戰,先后攻克忻縣以北,大同以南地區,重創閻錫山兩個主力師,控制了廣大鐵路,切斷了大同和太原之間的聯系,隨后我軍調整戰略計劃,對大同采取圍而不打計策。但卻遭到了守軍頑強的抵抗,包圍圈多次有松動的跡象。與此同時,張家口解放軍進攻多次受阻。之所以打打通,正是為了緩解友軍的作戰壓力。張家口是我晉察冀根據地的一座重鎮,且是華北,東北,察綏山地的交通要塞,我軍已經拿下了其周邊多座城池,距離勝利僅有一步之遙。只要占領張家口,我軍在華北以北的根據地就能連成一片,那么我軍長久以來面臨的物資問題就也就迎刃而解了。
還有一點,在華北我軍所能掌控的解放區面積正逐步擴大,若能進一步發展,拿下大同,石家莊等地,會大大促進解放戰爭的勝利。七月中旬,聶榮臻給楊成武下了新的作戰任務,要求其迅速清掃打通外圍據點,為大部隊攻入大同提供優勢。楊成武率領八千人馬突襲大同外圍,狠狠打了閻錫山一個措手不及,由于倉促應戰,守軍左右翼皆被我軍擊潰。隨后楊成武縱隊兵分三路,采取大迂回,分割穿插,切斷了守軍與大同的聯絡。在我軍的攻擊之下,守軍節節敗退。戰士們越戰越勇,不到半個月,便掃清了大同外圍的據點,對大同呈半包圍之勢。守將楚溪春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斷向閻錫山求救。楚溪春是閻錫山麾下第八集團軍的副總司令,手上有近兩萬人馬。在楊成武發起進攻之前,閻錫山就聞到了危險的味道,早早便讓楚溪春加固城防。
大同城墻有十二米高,在抗日時期,日軍就在此構筑了大量半永久防御工事。楚溪春子在這個基礎上,增修了一道防線,又在城內外修建了多座明堡暗堡,并且在碉堡外部設置了鐵絲網等障礙物,構成了堅固的防御體系。但守軍建制十分混亂,階級矛盾很深,楊成武判斷他們的戰斗力不強,且我軍有十萬大軍正在途中,拿下大同只是時間問題。得知大同被孤立,閻錫山很是上火,于是先后調動五個團馳援,但都被楊成武縱隊擋在外面,閻錫山不敢派出主力,擔心途中遭遇伏擊,眼看大同就要被攻克,閻錫山只能向蔣介石求助。當時老蔣手上數十萬中央軍正被粟裕,劉伯承暴打,縱觀全局能迅速馳援打通的,只有駐扎在其一百六公里外的綏軍,也就是傅作義一部。
起初傅作義并不愿意多管閑事,他想通過這一幾場戰役消耗中央軍和其他地方部隊,但在老蔣各給出天價后,他改變主意了。八月中旬,中央命張宗遜,楊成武作為此次戰役的前線總副指揮,集結晉察冀,晉綏軍區十二萬人馬解放大同。在老蔣跟傅作義沒商量好之前,楚溪春一部孤軍拼命抵抗。雖說我軍出動了十二人馬,但前期只有三萬余人參戰,其他人都在周圍作戰。八月下旬,傅作義決定派兵動員,由于大同已危在旦夕,若他從正面進攻必會遭遇圍攻,因此他制定了一個圍魏救趙的作戰計劃。作戰期間,軍中很多人認為傅作義不會東援,就算對方決定出兵,也定然不會派遣多少兵力,行動肯定不會很快,因此眾人都將重點放在了攻城,反而忽略了打援。正是這個錯誤的判斷,造成最后的戰敗。
此次晉察冀軍區出動了所有主力,他們這一走,就造成后方根據地張家口防御的薄弱,傅作義敏銳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才決定從側面迂回解大同之圍。九月三日,傅作義親信郭景云帶著三十五軍三個師,暫編第三軍兩個師外加四個騎兵師,共三萬人,兵分三路向卓資,集寧,涼城進攻。距離大同最近的是涼城,也就是傅作義扔下的煙霧彈。郭景云指揮三十五一部佯攻涼城,第三軍一部向北攻打濟寧,剩下的隊伍攻打中線上的卓資。而他的真正目的就是先拿下卓資,再攻打集寧。前線總部認為,我軍應集中兵力打援然后再攻城,那么究竟先打哪一路援軍呢?很多將領認為傅作義的重點是涼城,其次是集寧。所以在這三個縣城中,張宗遜將主力都集中在了涼城,而卓資的兵力最薄弱,只有一個旅駐守。
沒想到敵人真實意圖卻是此地。五日,張宗遜從圍攻大同的隊伍抽調四個主力師,三個主力師奪取涼城,剩下的一個師攻打集寧,兩小時后,涼城三十五軍兩個師迅速撤出戰斗,利用機械優勢快速抵達卓資,三個師集中火力僅半小時便奪下外圍據點。張宗遜此時才反應過來,調動四個主力縱隊向此地開拔。傅作義早有準備,調動所有機械和騎兵守住了通向卓資的所有道路。六日,在我方援軍還在途中之時,三十五軍就拿下了卓資。傅作義本想讓第三軍秘密前往集寧,誰知途中遇到了我軍一個旅,激戰多時毫無進展。于是他心生一計,派人與我軍假意和談。暗中迅速召集一萬多人馬突襲集寧。由于預判失誤,我軍在集寧只部署了三個團的兵力,在敵人猛攻之下,眼看城池就要淪陷。
指揮部這次徹底明白敵人的真實意圖,主力急行五個小時趕到集寧,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敵軍傷亡過大退出戰場。在這種時候,我軍下一步行動肯定是乘勝追擊,沒想到指揮部又做了個錯誤的決策,他們認為我軍已掌握主導權,于是下令全體休整。給了敵軍充足的恢復時間。當天下午,敵軍秘密包圍了我軍陣地。傅作義增派的第二批援軍101師推進到了二十公里外的山區。指揮部只好將主力一分為二,三十五軍等部趁機打進城。十三日,敵援軍猛攻我軍側翼,城內守軍也遭到了重大打擊,最終不得不撤出城。十四日,我軍增援途中遭遇101師阻擊部隊,戰至下午,敵兩部順利會合,我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戰至十六日,各部順利突圍,以最快的速度撤出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