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羅斯福和胡適是大學同學,這個錯誤的傳聞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抗日戰爭期間就有了,胡適在日記中有過明確記載。二人是哥倫比亞大學校友不假,但胡適于1915年入校,那時候羅斯福已經是海軍部長助理了。
國民政府選擇胡適出任駐美大使,不僅是因為胡適是美國通,而且因為他在1936年就預測到德意日三國會結盟,美國和日本將在太平洋上有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
這雖然是個成功的預判,但預判成為現實,卻是中國促成的,是中美友好合作的結果,胡適只是中國的一員。
1
1937年9月,胡適到達美國,第二年正式出任駐美大使。蔣介石給胡適的任務是,關注美國中立法案松動的可能性;爭取美國對華財政援助;游說美國禁售軍用品給日本。
完成這幾項任務,只游說羅斯福是絕對不行的,還要到民眾中去。我們今天說當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其實就是美國人不愿意打仗,他們甚至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是被騙參加的。不但人們感情上厭惡戰爭,而且國會已經通過中立法,無論哪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戰爭,則美國總統宣布那個地區為沖突區,美國人不許前往,美國船只不許駛入,更不要說經濟援助甚至軍隊介入了。
所以要想影響美國政府,先要說服美國民眾。
胡適在一次演講中說,日本是世界的頭號公敵,聽眾問二號公敵是誰呢?胡適說是美國,因為“不履行責任的責任,恰好與犯罪一樣大[1]”。
美國人喜歡演講,喜歡聽演講,胡適恰好是個一流的演講家。在一次演講中他舉例說,1777年12月17日,華盛頓的軍隊受困于福奇山谷,這支軍隊只剩2898人,他們沒有衣服,打著赤腳,很多人被凍死。就在此時,英國政府提出和議,愿意無條件廢止引起美洲殖民地反抗的一切法律,英國將永久放棄在美洲征稅的權利。但“那時美國的開國諸公,毅然拒絕1778年的和平條件,繼續的再奮斗了四年,終于1781年10月在約克城得到最后的勝利[2]。”
他說,中國的抗日戰爭,相當于美國獨立戰爭,我們絕不會和日本議和!
然后他把自己代入了美國歷史中,他說:非常巧合,華盛頓被困福奇山谷的12月17日,是我的生日。這個巧合,是他前一天晚上準備演講稿的時候發現的。
聽眾中有一個叫布拉澤爾的老人,也是12月17生日,后來他寄給胡適一百美元,請胡適捐給中國人民。第二年十月,胡適聽說這位老人死了,他寫信給她夫人吊唁,老太太又寄了一百元來,信中說:“對我來說,12月17日將永遠是一個突出的日子。故此我可以再一次請您把這張支票捐贈給貴國苦難的人們,以減輕他們一點痛苦嗎[3]?”
1941年9月18日,是紐約時報九十周年紀念日。胡適發去賀信:“在它充滿活力的九十年中,毫無疑問的,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1915年10月起,我一向是貴報的忠實讀者。我唯一的遺憾,是它九十周年和日本侵略東三省同一個日期,但不管這件令人不愉快的回憶,我仍致上我最誠懇的賀意。”
祝賀是真的祝賀,不過九·一八這個日子才是要害。飛花摘葉,俱可傷人。
2
傅斯年給胡適寫信,建議他在美國“多多加火”,其實就是影響美國民眾,胡適回信說,我只是替中國留下了一點文明人的印象。
中國是文明人,野蠻人當然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了。
這讓日本輿論很緊張,《日本評論》認為,日本需要派三個人一同使美,才可以抵擋胡適的攻勢,分別是文學家、法律專家和雄辯家。最終果然是三對一的格局。
因為《中立法案》的限制,中國和羅斯福政府采取了民間借款的方式,由中國政府設立一個“復興商業公司”,在國內購買桐油,售與美國的世界貿易公司,這就是2500萬美元的桐油借款。
這時候武漢剛剛陷落,這筆借款顯示出美國已由道義上的同情而開始轉變到實質的援助中國。1940年2月,又達成2000萬滇錫借款,后來又有第三次2500萬借款,以鎢做抵押。
胡適和操作借款的陳光甫拜謁羅斯福,羅斯福說,“我是最看重外交部與大使館的,但我想,我的辦法似乎比較便捷一點吧[4]”。三個人全都笑了。
可見此事完全是羅斯福拍板的事。
1941年1月,羅斯福第三次就任美國總統,在一次宴會場合,胡適坐在羅斯福和國務卿赫爾之間,這樣的位次,本身就說明了苦撐三年多的中國,在美國人心中的位置。
3
中立法不改,美國就無法在戰爭中出場。1939年7月19日,美國兩院討論修改中立法問題,最終的決定是擱置此案,制裁日本的提案也沒有通過。參眾兩院認為軍火開禁是存心偏袒英法,是違反中立原則,足以使美國卷入戰爭。政府的主張在參眾兩院均告失敗。
但日本在此時卻邁出了愚蠢的步伐,美國給予中國借款后,日本立即報復,對在華美國人諸多迫害,對美國在華機構諸多限制和打擊。這種戰略誤判,讓美國立即決定廢止“美日商約”,這對中國是絕大利好。
僅僅兩個月后,1939年9月3日,歐洲大戰爆發,英法自顧不暇,日本趁機脅迫英國關閉緬甸公路,脅迫法國關閉中印公路,這是中國僅有的對外通道,堪稱抗戰大動脈。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與德國瓜分波蘭。各國選邊站隊充滿了變數,這時候美國的態度至關重要。
中國此時最害怕的,是美國出面調停中日戰爭。因為這時候的調停,弱勢的中國必將做出巨大讓步和犧牲。
果然,1939年9月8日,羅斯福對胡適說,他考慮斡旋中日和平,最困難的顯然是東北問題。他的設想是,太平洋上兩個島嶼,康登島和恩德貝里島,美國和英國都宣稱主權,最近兩國簽訂了一種新協定,這兩個島由英美共管。中日關于東北問題,也可以考慮簽訂一種類似的協議。
胡適對這兩個島一無所知,回到使館一查,發現這兩個島嶼加起來只有12英里長,居民44人,而中國東北,人民三千三百萬,面積四十一萬平方公里(民國行政區劃與現在不同,現在東北三省80多萬平方公里)!
事情一旦過去,成了歷史,就會模糊細節,但歷史藏在細節中。說服美國,談何容易?
美國對日本的態度如果動搖,將是中國的災難。胡適思來想去,采取了“躲”的方法,四十多天躲著羅斯福不見,讓他沒機會跟自己說話。然后他給羅斯福寫了一封長信,明確表示,歐洲大戰表明,即使捷克做出了巨大領土犧牲之后,仍然無法保持國家獨立,美國如果此時調節遠東,同樣不可能維護中國的利益。
4
好在羅斯福的動搖很短暫。1940年7月,白宮宣布廢鐵、非金屬、汽油等列入禁運品,年底,羅斯福宣布,美國承擔民主國家兵工廠之責,英國飛機訂單大增。美國國務卿赫爾說,“中國政府至今未曾訂購飛機,最為失策[5]”。胡適立即給蔣介石發去密電,我國雖然無法直接向美國廠家訂購,但可以夾在英國的飛機訂單中。
1941年4月15日,胡適和宋子文拜會羅斯福,商討軍火租賃。5月,美國宣布放棄在華法外治權,隨后英國也作出同樣的決定。6月26日,德國進攻蘇聯;7月25日,美國凍結日本在美全部資金,徹底實行石油禁運。
從1939年底開始,美國和日本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不僅是美日問題,這中間橫著一個中國。赫爾向胡適保證說:“關于美日和平的任何問題,在沒有充分和中國方面商討以前,不會作結論性的交涉[6]。”
日本遭到美國一系列制裁,很想改善日美關系。而美國一些政客認為,美國應該全力支持大西洋上的英國,放棄太平洋的遠東。這兩個方向,都是中國最不愿意看到的。
1941年11月21日,日本方面提出日美臨時妥協方案,美國提前告知了中國、英國、澳洲。這個方案沒有提到任何從中國撤軍的事情,反而要求美國停止對中國的道義和物資援助。
25日,胡適向赫爾提出嚴重抗議,同日與宋子文謁見羅斯福,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表達嚴正立場。羅斯福也接到了丘吉爾的電報,丘吉爾反對臨時妥協,說如果中國崩潰,則會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機。
26日,赫爾約見胡適,美國決定不與日本妥協。
12月6日,胡適到紐約參加一個宴會,中國大使館突然來電話,說羅斯福總統在白宮約見。胡適因無法即刻趕到華盛頓,于是約定第二天上午十一點到白宮。
第二天羅斯福見到胡適時,開口就叫“胡適!”——胡適是最早把英文的姓寫在前面的人,即Hushi,學習西方又能堅守自己的傳統,一個細節也可以看出文化自信。
羅斯福在胡適面前從來不拘形跡,連名帶姓一起叫:“胡適!那兩個家伙(指日本野村、來棲二人)方才離開這里,我把不要妥協的話,堅定地告訴他們了,你可以即刻電告蔣先生。可此時太平洋隨時有發生戰爭的可能,可能發生在菲律賓和關島等處。
這件事清晰記載在胡適日記中,可見珍珠港事變,美國政府的確有所研判,也許真的有這種可能,即羅斯福希望,日本飛機扔下的炸彈,把美國的孤立主義,炸個粉碎。
胡適回到大使館,正在用午餐,白宮又來電話,是羅斯福親自打來的:“胡適!方才接到報告,日本空軍猛烈襲擊珍珠港!”
胡適急電中國政府:“這使我們國家民族松了一口氣,太平洋局勢大變了[7]。”
1942年1月1日,美中英蘇等26國簽署共同宣言,一致對抗德意日,決不單獨媾和。羅斯福告訴胡適:可電告蔣先生,歡迎中國成為四強之一。
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是我們的手下敗將,不但在戰場上日本輸了,外交上、文化上,也都不是我們的對手。
我們配得上這場勝利,因為我們爭取到了盟友,我們影響了美國,爭取了美國,這豈不是最大的勝利?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應該從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算起,比歐洲大戰整整早了兩年,身為中國人,我們對這個時間軸應該牢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