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800字,閱讀需要15分鐘)
關于德慶最后一位舉人覃喬芬的事跡,記載不多。生卒未知,生平不詳,僅能知道他與貢生梁蕓合著《德慶鄉土歷史地理參考書》《德慶鄉土地理志》《德慶鄉土歷史志》。近年葉漢文先生曾對覃喬芬中舉情況做過考證(詳看葉漢文先生撰寫的),得知其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舉。
近日,筆者尋得梁蕓在民國十二年(1923)撰寫的《覃裕菴先生家傳》,此文篇幅不長,僅五百多字,但較為詳細講述覃喬芬生平。由文中可知覃喬芬生于咸豐四年(1854),生于咸豐四年,卒于民國十一年(1922),享年六十九歲。其性格和藹,與農夫孺子皆能友好交談,卻又剛正不阿。生活中,他秉持勤與儉,早起讀書,多年不制新衣,還會糾正他人的奢華言論,同時熱心公益,憐恤困乏之人。覃喬芬家貧,以授徒為業,門下弟子數千,多有成才。他擅長撰文,下筆千言,家中藏書豐富,喜愛陽明之學。覃喬芬關心時務,辛亥革命后,面對盜賊蜂起、鄉閭不靖的局面,他組織團練,嚴懲奸宄,使家鄉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
覃喬芬、梁蕓合著《德慶鄉土歷史地理參考書》書影
以下是對《覃裕菴先生家傳》標點,翻譯。限于學識,錯訛難免,敬請指正。
覃裕菴先生家傳
——民國十二年梁蕓撰
先生諱喬芬,號裕菴,前清癸卯恩科舉人也。天性純孝。父早歿,母謝氏年七十余矣,先生事之與小時之孻慕無異。每出有獲,必分以以奉母,并欣然述所見聞。及卒,哀毀盡禮。逢家祭日,必摩擬之狀貌,述父母之愛念子孫,以告喻后人,數十年如一日也。
先生貌極和藹,雖農夫孺子亦喜與之言。然和之中有介在,故人愛之而不敢干以私。其持身也,惟勤與儉。天未明卽起,起卽就燈下觀書。家人有晏起者,常責飭之。食不喜肉,數年不制衣,有笑之者。先生亦不以儉自諱,每稠人廣坐中有高談奢華者,先生俟其言畢,必正言以矯之。嘗曰:“自奉宜儉,公益宜豐。”
地方有公益事,必盡力捐助。困乏不自存者,恒憐恤之。先生家素貧,以授徒爲業,前后不下數千人,多有成材者。其作文也,下筆千言,不假思索。家藏書頗富。性嗜內典,故于陽明之學,深契而篤好之。
先生關心時務,嘗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辛亥革命后,四鄰盜賊蠭起,鄉閭亦爲之不靖。先生剿辦團練,嚴懲奸宄,內變不作。故金林全鄉人得安居樂業,皆先生辦團之力也。昔曾文政辦團練,卒能興復淸室。先生辦團練,能使萑苻不作。其功大小雖不同,要皆坐而言者,能起而行者也。若先生眞能不負所學哉!世有平居,則名世自期。及小遇變故,畏首畏尾,一籌莫展。以先生較之,其賢不肖之相去何如也!
先生生于咸豐四年,終于民國十一年,享壽六十有九。子三人,孫四人。
譯文:
覃喬芬先生,號裕菴,是前清癸卯年(1903)恩科的舉人。他天性極為孝順。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已經七十多歲,先生侍奉母親,就如同小時候那般眷戀敬愛。每次外出有所收獲,一定會分出一部分來奉養母親,并且還會很高興地向母親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等到母親去世,他因哀傷過度而容顏憔悴,一切喪禮都嚴格遵循禮數。每逢家中祭祀的日子,先生必定會模仿父母的音容笑貌,講述父母對子孫的疼愛之情,以此來告誡和開導后人,幾十年來始終如一。
先生相貌十分和藹,即便是農夫小孩也喜歡和他交談。然而,在和藹之中又有剛正的一面,所以人們敬愛他,卻不敢為了私事去打擾他。他修身律己,秉持的是勤勞和節儉的原則。天還沒亮就起床,一起床就到燈下讀書。家中要是有晚起的人,他常常會責備訓誡。先生飲食不喜歡吃肉,好幾年都不做新衣服,有人因此嘲笑他。但先生并不忌諱自己的節儉,每當在大庭廣眾之中,有人高談闊論奢華之事時,先生等對方說完,一定會以正直的言論去糾正他。先生曾經說:“對待自己的生活應該節儉,對公益事業則應該慷慨。”
地方上有公益事務,先生必定會盡力捐助。對于那些貧困潦倒、難以維持生計的人,他也常常會憐憫撫恤。先生家中向來貧困,以教授學生為職業,前后教導的學生不下數千人,其中有很多人成為了有才能的人。先生寫文章時,下筆千言,不需要經過過多的思考。家中藏書頗為豐富。他生性喜愛佛家經典,對陽明心學深有感悟,并且極為喜愛。
先生關心當下的形勢,曾說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辛亥革命之后,周邊盜賊蜂擁而起,鄉里也因此不得安寧。先生組織并辦理團練,嚴厲懲處違法作亂的壞人,使得內部沒有發生變故。所以金林全鄉的人能夠安居樂業,這都是先生辦理團練的功勞。從前曾文正(曾國藩謚號文正)辦理團練,最終能夠復興清朝。先生辦理團練,能夠讓盜賊不敢興風作浪。他們功勞的大小雖然不同,但關鍵在于都是能夠把想法付諸行動的人。像先生這樣,真的是沒有辜負自己所學的知識啊!世上有些人,平日里總是期望能聞名于世,可一旦稍微遇到變故,就畏首畏尾,毫無辦法。拿這些人和先生相比,他們之間賢能與不肖的差距是多么大啊!
先生出生于咸豐四年(1854),在民國十一年(1922)去世,享年六十九歲。他有三個兒子,四個孫子 。
原文:
覃裕菴先生家傳
——民國十二年梁蕓撰
先生諱喬芬○號裕菴○前清癸卯恩科舉人也○天性純孝○父早歿○母謝氏年七十餘矣○先生事之○與小時之孻慕無異○每出有獲○必分以以奉母○並欣然述所見聞○及卒○哀毀盡禮○逢家祭日○必摩擬父母之狀貌○述父母之愛念子孫○以告喻後人○數十年如一日也○先生貌極和藹○雖農夫孺子○亦喜與之言○然和之中有介在○故人愛之而不敢干以私○其持身也○惟勤與儉○天未明卽起○起卽就燈下觀書○家人有晏起者○常責飭之○食不喜肉○數年不製衣○有笑之者○先生亦不以儉自諱○每稠人廣坐中○有高談奢華者○先生俟其言畢○必正言以矯之○嘗曰○自奉宜儉○公益宜豐○地方有公益事○必盡力捐助○困乏不自存者○恒憐恤之○先生家素貧○以授徒爲業○前後不下數千人○多有成材者○其作文也○下筆千言○不假思索○家藏書頗富○性嗜內典○故於陽明之學○深契而篤好之○先生關心時務○嘗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辛亥革命後○四鄰盜賊蠭起○鄉閭亦爲之不靖○先生剿辦團練○嚴懲姦宄○內變不作○故金林全鄉人得安居樂業○皆先生辦團之力也○昔曾文政辦團練○卒能興復淸室○先生辦團練○能使萑苻不作○其功大小雖不同○要皆坐而言者○能起而行者也○若先生眞能不負所學哉○世有平居則名世自期○及小遇變故○畏首畏尾○一籌莫展○以先生較之○其賢不肖之相去何如也○先生生於咸豐四年○終於民國十一年○享壽六十有九○子三人○孫四人○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