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國民黨軍除了中央軍外還有很多支地方軍,諸如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川軍、桂軍、滇軍等等。
這些地方軍的具體來源不同,組織形式也不一樣,有些是高度集成的整體,有些則是松散結構;有些有自己的基本地盤,有些則流動性比較大。
但一般來說各軍系中都有比較能打的部隊,甚至于說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部隊;比如桂軍的第7軍、滇軍的第60軍等等。
而在晉綏軍系統中,這樣的部隊便是第35軍;待該軍脫離晉綏軍系統自成綏軍一系后,當然也是綏軍的頭號精銳。
傅作義的綏軍系統,向來有“擅守”之說,但實際上該部的進攻性特征其實更明顯,尤其習慣長途奔襲。
所謂的長途奔襲,當然是有騎兵和汽車為最好,所以第35軍在早期建制內就在本部編制了騎兵單位,并且配備了少量汽車。
當然,因為不可能實現全部汽車化和騎兵化,所以更多時候還得靠徒步行軍;因此傅作義對步兵的訓練強度很大,具備相當程度的強行軍能力。
到抗戰勝利后,老蔣將配備幾百輛美式汽車的輜重汽車第1團劃歸傅作義指揮,第35軍就此具備了整建制的汽車化行軍能力。
汽車化行軍,使得第35軍的機動能力大為增強,那么該軍的重火力狀況如何呢?
按照當時國民黨軍野戰部隊的配備標準,軍級部隊應配備榴彈炮營或者野炮營,師級部隊則配備山炮營。
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即便中央軍嫡系部隊也未必能夠配齊。
具體到第35軍來說,雖然是傅作義的嫡系部隊,但畢竟還是雜牌軍,其重火力的配置狀況當然未必能達到理想狀態。
我們現在并不能找到第35軍當時具體的實力數統計,但是第35軍主力被殲后的繳獲武器數量是有具體統計的,可以以這部分數據為基礎進行討論。
在新保安之戰中,繳獲有3門榴彈炮、9門野炮、8門山炮;3門戰防炮、3門平射炮、1門步兵炮。
戰防炮、平射炮和步兵炮雖然在綏軍中也是不錯的武器,也可以說是重火力,但畢竟算不得“大炮”。
而在可稱之為“大炮”的榴彈炮、野炮和山炮中,繳獲總數為3+9+8,總計是20門。
我們具體分析這些大炮的構成,就可以對第35軍當時的重火力狀況有個大概了解了。
首先來看3門榴彈炮,這些炮可不簡單,因為它是美式105毫米榴彈炮,老蔣總共也沒給傅作義幾門。
甚至在淶水戰役時,當時的第35軍軍長魯英麟還因為一度丟失了這幾門炮而成為其自殺的重要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幾門美式榴彈炮十分重要,所以本就是個連級編制,愣是被傅作義高配到了軍屬榴彈炮營的程度,其實也就3門炮而已。
除了榴彈炮之外,自然是那9門野炮比較亮眼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35軍本身的編制內并沒有野炮,這9門野炮是第35軍到張家口后,順便拉走的獨立野炮營。
按照當時的編制,一個野炮營的火炮應為12門;而新保安的野炮營帶了9門,張家口那邊的戰事結束后又繳獲到了4門。
所以很可能這個獨立野炮營實際是有13門炮,比編制略微多點;全帶走有些說不過去,因此給張家口方面留了一個連4門炮;而隨著兩邊戰役的結束,這13門野炮也全數被繳獲。
而山炮繳獲8門,很明顯就是兩個4門制山炮連。
第35軍在新保安包圍圈內總計有兩個步兵師,很顯然是每個步兵師配一個山炮連;而這種配置狀況在該軍參謀長田士吉的回憶文章中也有確認。
因此單純就第35軍本部的重火力來說,基本就是軍有一個榴彈炮連的實力,師有一個山炮連的實力。
這種配置表面上看不高,不過考慮到該軍是汽車機動作戰,所以也還湊合。
如果是固定戰場作戰的話,估計傅作義還是能給第35軍爭取來更多炮兵支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