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紅軍在烏江被30萬國軍圍困,19歲戰士出奇招,毛主席贊:軍中有神人!
1935年1月1日,烏江岸邊大雪紛飛,紅軍經過長征后只剩下3萬兵馬,蔣介石卻咄咄逼人派出30萬國軍對我軍進行圍剿。毛主席看著烏江這道天險眉頭緊鎖,再加上國民黨早已在周圍布下陷阱,此刻紅軍真的是進退兩難。一名19歲戰士卻在這時站出來出了一個奇招,解決了紅軍前進的難題。
1月3日,毛澤東率領的軍委縱隊來到烏江旁看著那道特殊的浮橋卻笑了,他表示:“我們工兵真是了不起!”隨后,主席帶著大部隊踏上了這道橋,走到一半時他再次停下來,在上方用力晃動了幾下,發現此橋竟依然堅如磐石。他贊嘆:“紅軍之中是有神人的!”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神人指的是誰?19歲戰士出的又是什么奇招?
一切還得從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開始說起,當時我軍不得不以長征的方式來保存實力,最后也以慘重的代價才沖出國軍的包圍。尤其是在經歷了湘江戰役之后,中央方面的紅軍人數急速減少,只剩下了30000人。
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窮追不舍,紅軍內部的李德、博古等人非要固執己見干擾戰事,在外有國軍內有豬隊友的艱難處境下,我軍的轉移過程變得十分艱難。不過紅軍在安徽、湖北以及湘西等地的兵力還依然健在,并且也在活躍中,只要中央紅軍和各路紅軍成功會師,那么我軍的實力也會枯木逢春。
從國民黨這邊來分析,蔣介石雖然自詡統一了全國,實際上他還是無法全權指揮各地的國民黨軍隊的。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中只有中央軍隊對他言聽計從,其他的比如川系軍閥、滇系軍閥、晉系軍閥、桂系軍閥以及西北馬家軍等對他的命令都是打折扣進行的。
蔣介石想要讓這些面和心不和的軍閥剿滅紅軍,其實除了真的想消滅紅軍之外,他還抱著消耗軍閥的心態。這些軍閥并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老蔣的歹毒用心,所以就經常會有摸魚心態。這種情況下,對于紅軍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只要中央紅軍挺過接下來這一劫那就可以重新發展起來。
基于以上的情勢,我軍在貴州黎平召開了“往何處去”的會議主題。周總理是這次黎平會議的主持人,毛主席、朱德、博古、張聞天等人都出席了這次會議,李德突發疾病來不了。會議上大家各抒己見,最后就演變成兩派之間的分歧
博古等人想往湘西北挺進,他們覺得這樣可以和湖南的紅二、六軍團順利會師,然后直接在那里建立根據地。毛主席等人卻覺得去湖南是自投羅網,應該改變原計劃往貴州北部進軍,之后在以遵義為中心建立川黔邊根據地。這次會議的結果以毛主席這方為最終決策,所以紅軍的下一步就是離開黎平去遵義。
而黎平和遵義之間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地勢險要的烏江,經過各種激烈的商議后,毛主席一錘定音:搶渡烏江!紅軍的行動力也是非常強的,在1934年12月18日召開黎平會議,緊接著之后中央紅軍就到了甕安縣猴場鎮。因為馬上就要過年了,所以毛主席就讓大家在新年后再搶渡烏江,最后率軍進黔北。
誰知李德和博古卻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不過烏江更好,可以直接在烏江這先建立一個暫時的根據點,接著還是往東面挺進以便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他倆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但紅軍向來是尊重所有人的意見,不得不為他們再次召開政治局會議。
這次的會議就是著名的猴場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就是“要不要搶渡烏江?”還是周總理站出來主持會議,這次參會領導除了黎平會議的全體人員之外,陳云和朱德也加入進來。
毛主席為了快刀斬亂麻就站起身明確表示道:“我覺得他們二人的主張是錯的!按照如今的局勢分析,國民黨在川黔邊地區勢力比較薄弱,因此我認為以遵義為中心在此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才是紅軍的最佳出路!”
與會領導除了博古和李德二人,其他人都點頭贊同。毛主席見狀又說:“我軍現在首要任務是搶渡烏江,次要任務是占領遵義,再之后就是建立根據地!”大家都紛紛站起身表示贊同中央紅軍接下來的戰略方針,會議結束后博古和李德的軍事指揮權也被限制了。
這次的會議從1934年12月31日晚上開到1935年元旦凌晨,時間很短暫,但對我軍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目前紅軍的任務就是要跨過這頭攔路虎烏江,可烏江是貴州省第一條大河,是出了名的水流湍急和流量巨大,我軍又該如何渡過?
而且,烏江對岸此刻還有國民軍在鎮守,對于紅軍來說真的是難度加倍了。這支國民軍的主事者是黔系軍閥侯之擔,他和其他軍閥的摸魚心態不一樣,他是真的想要追隨蔣介石。當然他也不是什么無欲則剛的人,他之所以真心想跟著老蔣,就是為了飛黃騰達。
所以為了博得老蔣的歡心,侯之擔打算拿出棺材本來圍困我軍,他想借此戰換取一個升官的契機。蔣介石對侯之擔的忠心十分受用,當然他心里也是不想自己的嫡系部隊受到消耗,有人愿意當炮灰去消耗紅軍,他也是十分開心的。
老蔣內心也知道侯之擔想升官的心愿,于是就給他畫大餅,讓他擊敗紅軍之后就有餅吃了。侯之擔聽后也就開始搞事了,他先是把烏江上橋梁的木板全部拆除;然后再把烏江兩岸原有的渡船全部沒收;接著還將烏江附近可以造船的木材燒光光,最后在烏江對岸布置重兵。
在侯之擔看來,自己這樣層層設防,就算紅軍是只老鷹也是難逃自己的天羅地網的,此戰紅軍必敗!此刻紅軍北渡烏江的戰斗也開始了,紅一軍團第二師4團團長耿飚開始發起了第一次強渡烏江行動,然而被對岸的黔軍阻擊因此失敗了。
這時就有人提出干脆架橋渡烏江好了,于是擅長架橋的王耀南也被耿飚叫過來想法子。王耀南實地勘察過烏江的地勢和水流,他搖搖頭表示:“水勢太急了,沒辦法在上面架橋!而且我們第一沒有架橋的材料,第二沒有架橋的設備,如何架橋?”
耿飚聽后內心十分焦慮,最后干脆讓身邊的戰士去全軍傳訊:只要有想法都可以說出來!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耿飚、王耀南等人還是束手無策,作戰局局長張云逸走進來問了一句:“咋樣了?有沒有辦法?烏江上到底可以不可以架橋?”
耿飚嘆了口氣回答:“太難,大家一直覺得水勢太急了,而且我們沒有材料工具!”王耀南也是搖搖頭道:“咱們連繩子都沒有的,這真的太困難了!”張云逸沉默了半晌道:“咱們要不試試發動群眾幫忙找找材料?”
張云逸見大家士氣低落的模樣,扭頭對身邊的工兵連的嚴雄說了句:“你們工兵連的同志有沒有什么好想法?”嚴雄也是搖搖頭,就在大家快要絕望的時候,工兵連的一個19歲小兵石長階卻在此時跑過來。他舉起一只手看著大家說了句:“我倒是有個想法,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行?
王耀南當即就拍了拍他的胳膊道:“小同志,快說快說!”石長階在大家鼓勵的目光中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原來他小時候常用竹子做成篾繩,這種竹子有個特性那就是泡水越久就越扎實。恰好烏江兩岸遍布竹林,可以直接砍下竹子制成竹筏,然后再用篾繩連接在一起,這樣就能制造出浮橋了。
大伙聽后都很開心,王耀南也覺得這個計策十分可行,于是一拍桌子道:“行,咱們就這么干!”為了節約時間,王耀南當即帶著戰士們沖入竹林舉刀就砍,大家都牛勁十足砍得不亦樂乎。可此時石長階卻又跑到眾人面前伸出雙手攔著,他急道:“同志們聽我說,別亂砍,竹子也是有性別的,咱們分清了公母再砍!”
眾戰士聽后哄堂大笑,他們覺得石長階說的就是小孩話,只聽畜生有公母,沒聽過竹子還有公母的,于是沒人聽他的。石長階見大家都不把自己的話當回事,他內心十分焦急趕緊跑到王耀南身旁拉著他的胳膊喊道:“連長,連長,這個竹子真的是有公母的,砍了母的來年就不長竹子了,咱們只能砍公的!”
王耀南一聽當即神情就嚴肅了,他知道這里的竹林是當地群眾吃飯的家伙,如果把母竹都斬草除根了那后果不堪設想。于是他趕緊讓石長階和其他當過篾匠的戰士,去竹林叫大家辨別竹子的公母。石長階點點頭,隨即將自己的心得告知大家。
隨后大家都按照石長階說的訣竅行事,很快就把竹子砍夠了,接著進行竹筏制作。可竹筏太沉一進到水里就沉了,王耀南立刻讓大家把3個竹筏疊起來,這下終于可以浮在水面上了。不過距離中央紅軍渡河只剩下20小時了,于是王耀南干脆花錢請老百姓幫忙。
在當地群眾和全軍戰士的齊心協力下,一座簡易浮橋就這樣成功誕生了。中央紅軍也開始進行搶渡烏江的行動,此時的石長階卻為了固定住竹筏被敵軍射中,最后他在烏江中就此犧牲。
1935年1月3日,毛主席渡橋后問起19歲小戰士石長階的下落,身邊的人答道:“他為了掩護其他戰士過江犧牲了!”毛主席沉默了,他只是靜靜回望這座橋,內心百感交集!
其實在這次的搶渡烏江戰役中,我軍還有很多個像石長階一樣的小戰士犧牲了。只能說我們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時刻銘記這些為了守護盛世而流血犧牲的英雄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