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語文古詩詞鑒賞精選
(一)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
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頷聯妙在融情于景,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畫面蕭瑟恬靜,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3.首聯“望”字意蘊豐富,請簡析它的雙重意蘊。
“望”既寫詩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詩人內心的期望,希望覓得知音,得到理解、賞識和重用。
4.詩的首聯化用了哪兩位詩人的什么詩句?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東皋薄暮望”化用陶淵明的“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
作用:①首聯用典,表達了詩人一種莫可名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
②點題,并為中間兩聯寫景作了鋪墊。
5.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
抒發了孤獨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隱的愿望。
(二)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來評價該詩,難道這首詩僅在寫景方面有獨到之處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該詩不僅寫景,還有抒情。
前四句抒寫了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繪了登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
2.詩歌中有兩個“空”字,請結合詩意進行賞析。
第一個“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達了好友已離去,只剩下空空的黃鶴樓和詩人自己,重在寫景。
第二個“空”有“空空的”“空蕩蕩”之意,表達的是因友人的離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和惆悵,重在抒情。
3.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
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愁”字。全詩意境開闊,吊古傷今,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尾聯將“鄉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達了詩人縈回無盡、百感茫茫的憂思之情。
4.這首詩的前四句中,“黃鶴”三見,“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復之嫌,為什么?
不重復。由于氣勢貫通,自然天成,讀來并不感到重復。
5.五、六句寫登樓所見的實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天氣晴好,江北漢陽的樹木清晰分明,鸚鵡洲上的青草繁茂濃綠。
(三)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使至塞上》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不得志、憤懣等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2.本詩的頸聯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從煉字的角度對這兩句詩進行賞析。
“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3.頷聯用“征蓬、歸雁”比喻詩人自己(或“負有朝廷使命的人”),表達了詩人孤獨、思鄉的感情。
4.“征蓬”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詩人是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卻以沒有根基、四處漂泊的“蓬草”形象自況,正是暗寫自己內心飄零孤寂。表達了作者對朝廷排擠,不得志的憤懣之情。
(四)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展開想象與聯想,描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所展現出的畫面。
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騰直瀉,從荊門往遠處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
2.分析“隨”“入”“盡”的好處。
“隨”: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流動感。“入”: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豪情萬丈,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和昂揚的激情。“盡”:表達了作者初出荊門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詩句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更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3.描繪“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所展現的畫面。并簡要分析句中“下”的好處。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
煉字:“下”是動詞,月亮下來了,月影像一面鏡子從天上飛下來了,想象奇特。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擬人,賦予水以人的情態,深情為詩人送別,表達了對家鄉山水的眷戀之情。
5.標題中“送別”二字怎么理解?
“送別”是說故鄉的水戀戀不舍,滿懷深情地一路送作者遠行,從另一角度顯現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五)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本詩以“行”為線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對錢塘湖早春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最愛”最能體現這種情感。
2.體現早春特點的景物:水面初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兩個動詞很有表現力,請說說這兩個動詞好在何處。
“爭”和“啄”兩個動詞,運用了擬人,寫出了一幅早鶯爭向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態場景,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機。
4.描繪“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
鶯是春天的歌手,幾只早飛出來的黃鶯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歌唱,剛飛回來的燕子忙著銜泥筑巢,不知要將家安在誰的屋檐下。
5.描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所展現的畫面。
繽紛的野花次第開放,使人眼花繚亂。出生的嫩草一片新綠,才剛剛蓋過馬蹄。
(六)庭中有奇樹
《古詩十九首》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1.賞析“馨香盈懷袖”一句的妙處。
香氣本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作者卻能把它寫得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很生動形象。
2.“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進”在全詩結構上起的作用。
卒章顯志,點明詩旨;升華情感(詩人在前面著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轉,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傷感的是別離那么久的時間,至此全詩的情感突然得到升華)。
3.分析本詩寫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樹、眼前的花,誰來欣賞誰來贊?一個獨守閨房幽怨憔悴的思婦形象躍然紙上。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奇樹”“綠葉”“榮”“馨香”等一組繁榮旺盛的意象,來突出自己的孤單寂寞,抒寫心中的哀怨傷感。
(七)《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雖年老但仍躊躇滿志、樂觀自信,充滿了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2.賞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詩人以“老驥”自比,用比興的手法,表達了詩人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八)《贈從弟》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這首詩通篇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追求,對從弟的勸勉之意不言而喻。
2.展開聯想與想象,描繪首聯中松樹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蒼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著山谷中瑟瑟的寒風,毫不動搖。
3.詩中“一何盛”“一何勁”分別寫出了“風”和“松”的什么特點?
“一何盛”突出了風之大,“一何勁”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堅韌)。
4.全詩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象征手法。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堂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
(九)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1.“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搖蕩,狐貍、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
這些環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
2.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白描,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
心遠地自偏。
2.“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悠然”寫出了詩人隱居生活的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
3.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
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
4.“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置身世外,潔身自好,保持高潔的情操的思想感情。
5.賞析“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傍晚,山上的景象愈發美好,在這從容而渾然的暮色里,飛鳥一群群翩然而歸,結伴而還。鳥兒在空中經受了風雨嚴寒的折磨,倦而知還,作者以飛鳥自喻,以飛鳥倦而知還來表達他棄官歸隱的愜意情懷。
(十一)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題是《春望》,那么詩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草、木、花、鳥。
2.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分析其精妙之處。
“深”字寫出了雖然春天已降臨長安城,然而眼前亂草叢生的景色,令人滿目凄然,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3.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
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請你發揮想象,描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所展示的情景。
面對國家烽火連天的境況,花鳥也像人一樣感時傷懷。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兒流下的淚珠;鳥兒的鳴叫,也仿佛透露著驚恐。
4.“家書抵萬金”傳誦千古,請作簡要賞析。
“抵萬金”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極言家書珍貴、難得,真切地表達了戰亂中人思念離散的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
5.說說你對詩歌尾聯的理解。
尾聯描繪了一個頭發花白,稀疏到“不勝簪”地步的詩人形象,透過這一形象,可以想見其內心的凄愴、悲涼,其蒼老之態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6.后三聯寫詩人內心感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反對戰爭,渴望和平。渴望戰爭盡快結束,期盼親人團聚,國泰民安。
(十二)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本詩是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全詩用夸張的手法,把戰斗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突出了
將士的高昂士氣和愛國熱情,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請簡要分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全詩中的作用。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
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
3.“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達了將士們怎樣的情感?
引用典故,贊頌了邊關戰士的誓死報國、英勇赴戰的壯志豪情。
(十三)《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
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
2.本詩運用何種寫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以小見大,以二喬的命運代表國家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3.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鎖”字極寫了重臺密閣,加重了藏嬌之意。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十四)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詞人著力描寫夢境的作用是什么?
詞人借夢境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她對現實的不滿及人生際遇坎坷的感懷。詞人還借虛幻夢境表達對自由的渴望。
2.賞析“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鵬,乘萬里風高飛遠舉,叫風不要停止,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對現實的不滿,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3.下闋哪句是對“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實生活面前懷才不遇,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實的不滿。
(十五)《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請簡要分析“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獨”字的含義。
“獨”字寫出詞人因懷念友人而感到抑郁傷感,表現了孤寂、失意的情懷。
2.這首詞中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請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并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例子:“新”與“舊”的對比(或“去”與“來”的對比)。
好處:“新”是唱新詞,“舊”是飲酒唱詞時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悵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表現了對時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
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了傷春惜時,以及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十六)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1.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贊美之情。
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
2.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
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
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
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
(十七)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1.詞的上片是通過哪些景色描寫來營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詞人獨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寒秋凄清,夕陽低垂,江流無聲,營造了一派山河殘破、日薄西山的感傷意境,借景抒情,抒發了詞人國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朱敦儒是如何抒發內心情感的?請結合下片詩句作簡要分析。
詞的下闕運用了反問、比擬手法。“幾時收”詩人感嘆什么時候才能收復失地;結尾一句,風本來沒有感情,卻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詞人對北宋滅亡而南渡時的凄慘情景的回憶,表達了他渴望收復故土的愛國心和對南宋朝廷的不滿情緒。
3.試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一句。
詞人運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描寫了落日映照萬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涼壯闊的景觀,抒發內心因國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蒼茫之情。
4.本詞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詞的下闕作簡要分析。
中原喪于敵手,貴族紛紛南逃,詩人通過詩句直接抒發了自己渴望收復中原失地的迫切之情,又以“悲風吹淚”之句表達自己的亡國之痛
(十八)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1.展開聯想與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畫面。
暮色中船卻誤入荷塘深處,作者不由得驚呼:怎么把船劃出去?叫聲驚醒了鷗鷺,飛向天空,霎時,人聲、水聲、鳥聲交織在寧靜的湖面上。
2.本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反映了詞人早年無憂無慮的生活,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
3.賞析“驚”字的妙處。
“驚”字,既暗寫出船行之快,又生動地寫出了停棲在小洲上的鷗鷺被嚇得驚慌失措的情態。
關注公眾號“一儒語文”
關注一儒語文,學習群分享本文,可私信領取《八(上)語文古詩詞鑒賞精選》電子版。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上圖是我個人二維碼,語文疑問可私信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