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聽說過美國的301調查吧?它的意思就是為了保護本國的貿易市場,對外國的商品進行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其實咱們中國也有類似這樣的調查。
這不,有媒體報道稱,12月27日,商務B就針對進口牛肉啟動了保障措施調查。
根據商務B新聞發言人的解釋,最近中國畜牧業協會連同9個主要產區的協會,一起向調查機關提交了保障措施調查申請,理由是這些年國內牛肉進口量急劇攀升,給國內產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根據這些協會提交的證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4年間,中國的牛肉進口量增長了65%,而2024年上半年的進口量更是達到了2019年同期的兩倍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養牛行業確實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在2024年12月上旬,牛肉批發市場的平均價格降到了60.03元/公斤,比前一周又跌了1.3%,和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下降了16.2%。算下來,國內的牛肉價格已經連續12個月跌跌不休了,特別是肉牛的批發價,在短短半年時間里就猛降了24%,達到了五年來的最低點。
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以及世貿組織的規定,當進口產品的數量增加,并且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或者有造成嚴重損害的威脅時,調查機關可以根據國內產業的申請發起保障措施調查,以此來保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這兩年進口牛肉大規模涌入國內市場呢?答案就是價格優勢。
進口牛肉之所以在中國市場上往往比國內自產的牛肉便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中國的進口牛肉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巴西等國,這些國家擁有廣闊的天然草場資源,適合大規模放牧。而他們通常采用集約化的養殖方式,生產效率高,牛只生長周期短,飼料成本相對較低。
相比之下,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適合大規模放牧的土地有限,很多地方依賴圈養或半放養模式,這增加了飼養成本。
另外在規模化效應上我們又不如人家,國外的大型牧場規模較大,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疾病防控和技術應用等方面能夠分攤到更多的產品上,從而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進口牛肉大部分為冷凍產品,而冷凍牛肉的運輸成本相較于空運新鮮牛肉要低得多,海運時間雖然較長,但是費用低廉,這也是進口牛肉價格較低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某些國家會對本國農業進行補貼和支持,包括畜牧業在內的農產品生產者可以獲得資金援助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同樣也會降低了他們的生產成本。中國的農牧業雖然也有補貼政策,但目前由于客觀原因,尚不足以彌補這些成本差距。
不過從長期來看,我們的牛肉生產成本也是要降低的才對,所以,對于市場敏感的人來說,這或許又是一個創業的有益信號。
戰略企劃槍手也注意到,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反映,雖然牛肉降價的消息早在2023年就甚囂塵上了,但不少人依然感覺不到所謂的“牛肉自由”,依然覺得吃不起牛肉,這又是咋回事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確實有點兒復雜,但是戰略企劃槍手通過用心梳理,還是找到了相對靠譜的答案。
嚴格來講,目前的牛肉終端價格呈現地區性的差異比較明顯。也就是說有些地方的消費者確實感覺牛肉便宜了,而另一些地方感覺不到,比如南北差距,一線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
造成這種不均衡不穩定的原因,一方面是時間點還沒到。傳統市場上,牛肉價格一直是高居不下的,而中國整體的牛肉供需關系相對穩定,所以降價在終端不太容易出現驟降驟升的波動,這跟各地的消費習慣也有一定的關系。
其次,出于穩定市場和節假日拉動消費市場的目的,各地區確實有可能存在人為的市場干預,導致了一些地區消費者實際感覺不到牛肉有明顯的降價。
最后就是市場管理問題。我國整個肉牛產業的養殖、加工、銷售、餐飲等環節各賺各的錢,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市場上的牛肉和超市里的牛肉價格雖然降了,但在一些餐廳和食堂里,價格卻并沒有跟著相應降下來。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