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寒意剛剛席卷大地,消費者們在直播間以“白菜價”搶購“純羊絨衫”抵御寒冬,卻不知這件標榜著“100%山羊絨”的衣物背后隱藏著怎樣的騙局。
近日央視曝光,所謂“金標羊絨衫”不僅無法保暖,甚至連一絲羊絨都沒有,只是一件普通的羊毛衫。
那么這些產品是如何冒充羊絨的?標注的“100%山羊絨”又是從哪里來的?這種現象不僅刺痛了消費者,也直接打擊了優質羊絨品牌的生存環境,誰該為這場“信任危機”負責?
羊絨騙局的層層鏈條
今年冬天的直播間中,一款售價不到200元的“純羊絨衫”成為了熱銷商品,在鏡頭前,主播展示衣物上的金色水洗標,反復強調“100%山羊絨”“質量有保障”,甚至通過燃燒衣物纖維等方式向消費者“證明”品質。
在這樣的強烈推銷下,無數消費者下單購買,然而當蘇州的戚先生拆開包裹后,卻感到疑惑不已:標稱“100%山羊絨”的衣服摸上去手感粗糙,保暖效果更是差強人意。
戚先生將衣物送檢,最終檢測結果為“100%綿羊毛”,沒有一絲羊絨。
事實證明,戚先生遇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直播間的“價格戰”背后,隱藏著一條復雜的造假產業鏈。
從發貨地的信息來看,假羊絨衫多出自浙江濮院,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羊毛衫生產基地之一。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在濮院的一些小型工廠里,所謂的“羊絨衫”從一開始就并非純羊絨,這些工廠生產一種被稱為“白坯”的針織衫,主要由羊毛或羊毛混紡材料制成,成本極低。
這些“白坯”衣物沒有任何吊牌、水洗標等信息,卻是造假的核心環節,而它們的“身份”轉變,完全依賴市場周邊的輔料店。
羊毛
在輔料店里,水洗標、吊牌、合格證等應有盡有,商家可以隨意定制內容,含絨量可以從30%寫到100%,甚至直接標注“純山羊絨”。
一些工廠甚至主動為商戶提供“包裝服務”,將貼好標識的衣物直接運送到銷售方手中,至于所謂的“金標”,不過是噱頭,只是輔料店的定制服務選項之一,和品質毫無關系。
這些虛假的信息并未止步于吊牌和標簽,甚至連檢測報告都可以造假,一些商家會將真實羊絨衫送檢,獲取正規的檢測報告后,直接用來“包裝”假貨。
更有甚者,廠家直接提供配套的虛假質檢報告,方便經銷商向消費者“展示證據”,以增加信任。
這些商品進入市場后,多數通過直播間進行銷售,在直播鏡頭下,主播利用展示水洗標、燃燒纖維等手段誤導消費者,聲稱低價銷售是因為“尾貨清倉”,并反復強調商品的品質和稀缺性。
然而真實情況是,這些產品的進貨成本僅為售價的一半甚至更低,以售價188元的“羊絨衫”為例,成本可能僅為80元至100元。
這種巨大的利潤空間讓一些商家毫無顧忌地造假,并迅速積累財富,濮院的商戶們早已摸索出規避風險的“對策”。
一旦直播間被舉報查封,商家會立刻開設新賬號,繼續進行銷售,這種晝夜不停的運營模式讓監管變得極為困難,同時也給更多消費者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不僅如此,假羊絨衫的泛濫還對真正的羊絨品牌造成了嚴重打擊,以鄂爾多斯為例,這個以高品質羊絨聞名的品牌正在受到“低價羊絨衫”的沖擊。
一些劣質假貨甚至打著“鄂爾多斯羊絨”的旗號銷售,嚴重損害了品牌的信譽和形象,這樣的現象讓消費者難以分辨真假,甚至對整個羊絨行業產生質疑。
隨著假貨產業鏈的曝光,人們不禁發問:這些產品是如何大規模進入市場的?消費者的信任還能挽回嗎?這種逐利的產業鏈是否會有更嚴重的后果?
信任危機再現
假羊絨衫泛濫不僅讓消費者蒙受經濟損失,也深刻地動搖了整個市場的信任基礎,戚先生的遭遇不過是千千萬萬案例中的一個。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一個看似法治健全、平臺監管逐步加強的環境中,虛假宣傳卻有恃無恐,甚至成了某些商家的“生財之道”。
虛假宣傳行為本質上是一種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
然而這些法律條文并未對商家形成實質威懾,以戚先生的案例為例,平臺最初僅同意“退款處理”,這種處罰力度顯然不足以打擊不法商家的逐利行為。
事實上,不少消費者即便識破騙局,也選擇不了了之,因為維權成本過高,檢測費用、交通費、時間精力的消耗,遠遠超出了商品本身的價值。
正是在這種低違法成本與高維權門檻的雙重作用下,虛假宣傳得以大行其道。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虛假行為并非個例,而是已經滲透到各個層面,以鄂爾多斯的羊絨市場為例,這個曾經被譽為“世界羊絨之都”的城市,如今也被虛假宣傳所困擾。
在鄂爾多斯的多家羊絨店中,標注“100%山羊絨”的產品實際上只是羊毛混紡,甚至完全不含羊絨。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正迅速瓦解,普華永道的《2023全球消費者信任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消費者(54%)更愿意選擇實體店購物,原因之一便是他們希望親自檢查商品質量,避免線上購買時的信息不對稱和欺詐風險。
虛假宣傳頻發的電商平臺正在逐步失去消費者的信賴,這不僅僅是個體商家的問題,也是平臺自身的一大隱患。
一旦消費者對平臺的誠信產生懷疑,購物意愿便會顯著下降,進而影響到整個電商生態的發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虛假宣傳行為的泛濫正在形成惡性循環,低價策略吸引了更多消費者,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市場對優質產品的質疑。
一件真正的純羊絨衫,從紗線到制作工藝再到銷售,每個環節的成本都不菲,然而消費者已經習慣了“直播間白菜價”的模式,反而對合理價格的產品產生抵觸。
這種價格認知的扭曲,最終導致真正的高品質羊絨品牌失去了市場競爭力,不少優質品牌被迫壓低價格,甚至退出市場,而假羊絨產品則進一步占據市場份額,形成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消費者的困境與商家的逐利本性是互為因果的,許多消費者在面對低價誘惑時,往往忽略了產品成本與價值的不匹配,這也為虛假宣傳提供了生存土壤。
然而無論商品的價格高低,消費者都應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虛假宣傳行為不僅欺騙了消費者,也對整個市場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在這樣一個信任逐步崩塌的市場中,電商平臺作為橋梁方,顯然難辭其咎,作為商品信息的傳播和銷售渠道,平臺有責任對商家的資質和產品信息進行嚴格審核。
遺憾的是,不少平臺在追求流量和銷售額的同時,卻對商家的行為缺乏必要的監管,不少商家靠著虛假的宣傳內容賺得盆滿缽滿,卻只需支付“封號”這樣微不足道的成本,便可輕松規避后果。
信任一旦失去,便難以重建,市場中存在的惡性競爭、消費者對商家的普遍質疑、電商平臺逐漸失去的公信力,已經讓這一問題從個別現象演變為全行業危機。
如果這樣的趨勢得不到遏制,未來消費者還會選擇相信哪些商品?又有多少品牌會被迫退出市場?
真與假的較量
消費者作為市場的一方,的確需要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盡管價格不是判斷產品真偽的唯一標準,但明顯低于市場成本的“白菜價”本身就值得警惕。
一件真正的純羊絨衫,從原料到制作工藝再到成品,每個環節都需要高額投入。
就像專家指出的那樣,僅羊絨紗線的成本就高達700-800元每公斤,按一件薄款羊絨衫需要300-500克計算,僅原料成本就遠高于某些直播間的售價。
而手感、燃燒實驗等簡單方法,也能幫助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辨別真假羊絨,例如真正的羊絨質地柔軟、輕盈,有很好的彈性.
燃燒時會留下松脆的黑色灰燼,而仿制品則手感粗糙,燃燒后會有硬塊殘留,這些基礎常識,盡管不能完全杜絕消費者上當受騙,但至少可以幫助降低風險。
然而消費者的責任終究是有限的,即使具備基本的辨別能力,他們仍然無法抗衡商家的專業化造假手段。
就像在濮院的輔料店中,每一件“白坯”羊毛制品在經過吊牌、水洗標、質檢報告等“包裝”后,搖身一變成為“純羊絨衫”。
消費者不可能從外觀上分辨這些精心偽裝的產品,而虛假的質檢報告更是讓消費者在維權時陷入困境。
此外很多消費者并沒有檢測產品的意識,尤其是價格較低的商品,這使得虛假宣傳有了更多可乘之機,因此僅僅要求消費者提高辨別能力,顯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正如某些濮院商家坦言,一件貼著“100%羊絨”標識的假羊絨衫,售價可能高達299元,但實際成本僅為160元左右,利潤率接近一倍。
正是這種高利潤的驅使,讓一些商家無視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甚至在受到處罰后仍然我行我素,這種現象表明,僅靠市場的自律和消費者的監督,難以對商家形成有效的約束。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逐利行為已經深刻影響了整個羊絨行業的生態,以鄂爾多斯為例,這個以高品質羊絨著稱的品牌,正在因為假貨的泛濫而面臨信譽危機。
許多消費者因為購買到假羊絨產品而對整個品牌失去信任,從而轉向價格更低的普通毛織品或其他品牌。
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商家因虛假宣傳受到的處罰通常較輕,很多時候只是被要求退款甚至停業一段時間,這種低違法成本與高違法收益之間的不平衡,顯然不足以威懾不法商家。
以戚先生的案例為例,即使商家被要求“退一賠三”,賠償金額對于其整體利潤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
這種處罰力度,顯然難以杜絕類似現象的再次發生,只有加大懲罰力度,例如吊銷營業執照、增加賠償金額,甚至追究刑事責任,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虛假宣傳的蔓延。
結語
通過揭示假羊絨產品背后的產業鏈、市場信任的坍塌以及消費者與商家的責任,這場危機的核心問題得到了清晰的呈現。
然而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僅僅是依靠消費者的辨別力,更需要法律與監管的有力執行,唯有如此,才能讓市場回歸正軌,讓消費者不再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