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導論》
楊紅 主編
編輯推薦
這部《文化資源導論》具有四大特色。第一,理論與實際結合度高。與國外各門類文化資源管理理念與實踐案例相互銜接。第二,案例具有前沿性。包含眾多國內新近涌現的案例和國外案例。第三,實踐性強。包含文化資源在當代創新中的許多實操經驗。第四,便于教學使用。添加數字資源,便于開展網絡教學。
作者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研究,講授“文化資源學”“非遺傳播與數字化展示”等課程,著作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文化體驗設計與營銷》(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絲路非遺的價值發現與重塑—以絲路新疆段為例》(知識產權出版社,2022),編著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到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等。
內容簡介
《文化資源導論》是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文化資源學”的配套教材。本書整合了文化遺產學、文化人類學、文化經濟學等多個學科應用理論,提供了文物、非遺等文化資源類型的基礎知識體系,將“文化作為資源”的價值認識論與實踐能動性相結合,著重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思維及方法。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文化資源入門
第一節 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
第二節 無形文化資源與有形文化資源
第三節 資源觀與文化資源
第四節 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第五節 文化資源學習指南
第二章 文化資源的類型
第一節 從精神產品角度分類
第二節 文化資源的類型劃分
第三章 文化資源的價值
第一節 文化資源的屬性
第二節 文化資源的形成機制
第三節 文化資源價值形成的過程
第四節 文化資源價值評估
第四章 可移動文物和博物館
第一節 可移動文物和文物收藏
第二節 博物館
第五章 不可移動文物與遺產旅游
第一節 不可移動文物
第二節 文化遺產與旅游
第六章 歷史城市、歷史街區與傳統村落
第一節 歷史城市
第二節 歷史街區
第三節 傳統村落
第七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節 非遺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非遺的不同門類
第三節 非遺的保護措施
第四節 非遺的轉化利用
第八章 世界遺產及文獻遺產
第一節 世界遺產
第二節 文獻遺產
第九章 工業遺產與數字遺產
第一節 工業遺產
第二節 數字遺產
第十章 文化版權資源
第一節 現代文化資源
第二節 文化版權
第三節 文化版權資源分類
第四節 文化版權資源保護和經營
第五節 品牌授權
第十一章 總結與思考
第一節 文化資源的學習意義
第二節 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
第三節 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
第四節 文化資源創新利用的無窮可能性
后記
精彩書摘
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
中國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門類眾多,認識文化資源是參與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讓傳統文化資源在當代煥發蓬勃生命力的基礎。從歷史性視角出發,文化資源大體可分為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以時間維度來區分,傳統文化資源指向的文化資源生成于“過去時”,包括古代建成的文物古跡、傳統民俗節日活動、傳統戲劇曲藝等,均屬于傳統文化資源范疇。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開啟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因而本書界定的傳統文化資源主要是指1840年前生成的文化資源。1840年之后,近現代產生的文化成果和積累,被稱為現代文化資源。例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啟的革命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都是現代文化資源。
以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為例,可了解文化資源生成的時間與其認定的直接相關性。國家文物局印發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中規定,在古遺址、古墓葬方面,元代以前的直接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明代至1911年間具有代表性的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在石窟寺、石刻方面,1911年以前的直接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1911年以后具有代表性的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在古建筑方面,1840年以前建造的本體尚存的直接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1840—1949年建造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1949年以后建造的特別重要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筑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可見,近現代建造的建筑等也可列入不可移動文物,但對其意義和典型性等要求更高。
可移動文物藏品的定級,也與時間維度相關。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文物藏品定級標準》中,近現代文物定級為一級文物的標準(見圖1-1-1、1-1-2)表述如下:與中國近代(1840—1949)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有關的特別重要的代表性文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重大建設成就、重要領袖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有關的特別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案例】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泛指敦煌地區及其附近的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敦煌石窟是中國中古時期的重要佛教文化遺存。回顧敦煌石窟的考古發現及保護研究的歷史,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鄂登堡在考察敦煌期間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了騙購、掠奪等行為,這給敦煌石窟帶來了巨大災難。同時,這些外來者也引進了考古方法,發布了最初一批考察資料。此后中國學者對敦煌的石窟藝術、繪畫及造像藝術的研究不斷增加,如吳作人、張大千等臨摹敦煌壁畫,出版《莫高窟記》,激發了更多人對敦煌文化的保護意識。1944年,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等老一輩的敦煌學者相繼開展涉及石窟建筑、雕塑、壁畫等方面的敦煌藝術研究,對敦煌石窟開展調查測繪,撰寫考古報告,開展清理、發掘等搶救保護工作,并從斷代與分期研究、內容研究等方面開展學術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1. 敦煌石窟的多元價值
敦煌現存石窟800余個,是自南北朝時期到元代,跨越1200年的藝術集成,包含宗教、文化、民族、歷史等多元化價值。石窟在文物保護體系里隸屬石窟寺和石刻一類,這一類包括石窟寺、石刻、巖畫等類型,屬于不可移動文物。
敦煌莫高窟有4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3000余身彩塑以及石窟古建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常見的壁畫類型有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經變畫、中國傳統神仙畫、裝飾圖案及供養人畫像等。其中,經變畫自隋唐以后大量出現,其通過繪畫的方式解釋和講述了佛經內的故事,用當代視角來看就是對佛經的形象化和可視化;供養人畫像,是指在繪畫、雕刻藝術作品中精心繪制的功德主及其家族成員或相關人士的畫像;裝飾圖案則主要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代表性的敦煌石窟裝飾畫有藻井圖案(見圖1-1-3)、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而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敦煌石窟是中國古代璀璨的藝術寶庫,其蘊含的豐富美學價值可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素材源泉,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對話交流的重要見證。它以漢地文化為基礎,吸納了印度等西域佛教文化的藝術精髓,同時兼容并蓄藏傳佛教藝術及多民族文化的特色,成為系統完善、歷時悠久的中國式佛教藝術的典型。佛教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浸潤敦煌石窟,跨越千年而熠熠生輝。其中,藏經洞中的相關文獻資料,屬于可移動文物、文獻遺產。
敦煌石窟是中國石窟建筑的杰出范例,又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洞窟布置合理,結構穩固,融合中國古代建筑特色與地質環境因素,展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豐富成果,成為了解中國古代營造技藝及知識體系的重要窗口。
同時,敦煌石窟及敦煌遺書等文化遺產蘊藏敦煌千百年間的社會、文化風貌,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同時又承載了中西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的印記,對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987年,敦煌石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為數很少的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全部六條評定標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世界文化遺產的六個標準:一是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二是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三是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四是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五是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六是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的世界遺產地。敦煌石窟作為建筑、雕塑、壁畫、文獻等相結合的綜合、立體文化寶庫,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東西文明交匯的重要見證,宗教、藝術、文化在此交融,展示出中國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標志見圖1-1-4。
點擊書籍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