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輝中國美術報2025年01月03日 19:32北京
《中國美術報》第381期 對話朱盡暉朱盡暉?絲路冰川?中國畫?184cm×192cm?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
【編者按】
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藝術委員會主任、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作為中國水墨藝術的當代探索者,朱盡暉的藝術理想不止于水墨形式的追索,更指向水墨表現的當代性建構。其追求在保持媒介材料物性之美的同時,將個人的生命體驗注入其中,以尋求藝術本原之境。作為文藝工作者,朱盡暉倡導“心懷國之大者 描繪國之大美”。作為教育工作者,朱盡暉致力于推動西安美術學院全面實施“名家、名師、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戰略,為加快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術學院而奮斗。本期“對話”專欄,邀請朱盡暉分享其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所思所感。
中國美術報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基于中國美術的十年發展,您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朱盡暉: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明了中國美術的發展方向,為中國美術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和精神力量。回首十年,我們見證了中國美術的蓬勃推進,共同經歷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創作的求索與突破。可以說,《講話》的內容與精神,對中國美術的引領是全方位的。
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中國美術的主旋律。對此我認為,特別強調的是新時代文藝應愈加重視人民的作用,突出人民作為新時代文藝事業創作、表現和審美的主體地位。這當中,除卻“人民本位”的根本立場,“人民性”的彰顯更是進一步要求藝術創作必須反映人民生活的本真現象,而不是抽象概念。
當今,中國美術已不再僅局限于美學追求,而且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美術工作者超越審美,將目光轉向人民、關注民生,用作品記錄時代、浸潤心靈、引領思考、激發行動。這種轉變不僅是美術形式的革新,更是美術工作者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回應。
我們倡導更多的美術工作者走出畫室,將視線對準人民,描繪普通勞動者、展現平凡大眾,將美術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天地。由此,使得美術的介入、關懷、預見與引領,內蘊人民之魂、綿延家國之根、閃耀時代之光。
中國美術報
由您擔綱首席專家的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百年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研究》,旨在厘清和剖析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學理建構歷程。請談談您對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的理解。
朱盡暉:“人民性”作為中國美術的重要特征,蘊含民眾關懷、社會關注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特質;同時通過美術作品,傳遞普通百姓的心聲,在新時代展現中國美術的使命擔當。這一問題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人民性”是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根基;另一方面,“人民性”是中國美術國際傳播的關鍵。特別是第一個方面中,又囊括了四個方面的邏輯:
一是“人民性”的源泉:現實生活。
人民是美術創作的源泉,現實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沃土。現實生活中的“人民精神”是新時代美術工作者創作的寶貴素材。人民是美術發展的目標,中國美術最終是要服務于人民,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要不斷從生活中發現“人民故事”。人民是美術作品的審美主體和最終評價者,美術作品只有符合人民的審美需求,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其社會效益。美術家們需要將融入血脈的人民情懷映于紙上。中國美術的“人民性”是讓美術作品成為人民的真實寫照。當前,反映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電商網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多元化的主題性美術作品,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滋養。
二是“人民性”的表現形式:多樣化的藝術語言。藝術語言作為美術工作者表達思想、情感、觀念的工具,其多維度地延展是新時代中國美術彰顯“人民性”的重要體現。一則傳統美術形式與現代審美結合,賦予了藝術新的生命力;二則如綜合材料、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網絡美術等年輕化的藝術形式,更自由地還原了人們的生活狀態。
三是“人民性”的價值取向:弘揚真、善、美。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民性”精神內核的體現,是美術工作者創作的價值追求。真是真實、真誠、真情;善是善良、仁愛、正義;美是美德、美感、美學。新時代中國美術作品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啟了全球視野下中國美術自主發展道路的探索。體現真、善、美的時代特征,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成果勢在必行。
四是“人民性”的參與度:廣泛的社會影響。美術作品的“人民性”需要美術工作者積極建構一種與人民互動、參與、影響、共鳴的美術生態。人民的參與度是美術生態的活力之源,是作品“人民性”的直接體現,是建構更具生機活力的美術生態的關鍵。新時代中國美術的社會影響力,要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就要激發人們在美術上的參與感。
此外,就中國美術國際傳播而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全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性”也是關鍵一環。更好地以“人民性”推動擴大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塑造中國美術的國際形象;二是拓寬美術創作的國際視野;三是加強美術作品的推廣,擴大中國美術的受眾范圍,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形塑高峰之象。
中國美術報
今年,您履新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藝術委員會主任,請結合第十四屆全國美術展覽,談談新時代綜合材料藝術呈現出怎樣的面貌。
朱盡暉:隨著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大家越來越了解這一藝術形式的定位和追求是什么。綜合材料繪畫看似追求一件偶然天成的作品,但它卻是經過藝術家獨到的思維,甚至是一種理念的升華而達到技法觀念的錘煉,最終成就的作品。它的落腳點在繪畫,繪畫的不經意性,決定它沒有界限、沒有壁壘,天下材料皆可用在綜合材料繪畫語言的途徑中。首先,綜合材料繪畫具有不可預知性,把不可控的偶然性變為可控性,是綜合材料繪畫的一個宗旨。其次,綜合材料繪畫具有觀念性、綜合性,更接近生活,更能反映我們對美的認知。再次,綜合材料繪畫更具自然性,凡是自然的作品就能夠打動人心,就能夠傳播得更遠。也就是說,越生活,越耐品;越自然,越動人。
近五年來,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空間與表現手法持續深入。可以看到,突破傳統繪畫材料的局限,將多種不同物質屬性和明顯審美特征差異的材料綜合運用在繪畫創作中,是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關注社會、關注人、關注我們生存的空間,同時也關注科技的進步以及傳統文化的發展。這些作品既是全國藝術發展的體現,也是藝術家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
中國美術報
請談談您在推動文藝發展方面所設想的一些具體路徑。
朱盡暉:我想不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藝委會還是陜西省美術家協會、西安美術學院,幾方面的工作雖內容各異,內核卻別無二致。那就是倡導心懷國之大者、描繪國之大美,為中國美術事業的前進注入磅礴力量。具體實踐方向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創作導向新步伐。以文藝之光點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發掘人性之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文藝發展道路。
二、樹民族精神之魂,夯實核心價值體系。中國美術只有展現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意識,為世界貢獻中國視覺、中國色彩、中國形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在全球文化語境中鑄就中國模式。
三、繪國家意識之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心懷“國之大者”的體現就是要繪國之大美、繪國家意識之形;就是要敢于盡責、勇于擔當,走出小圈子,將藝術與國家、與社會相融通,從而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四、呈時代畫卷之典,傳播凝聚奮進的精神力量。新時代的畫卷為過往百年歷程提供了令人感奮的視覺圖像,美術工作者理應繼續秉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創作態度,繪就出既可信、可親、可感,又具溫度、力度、深度的時代佳作,更好地傳播凝聚奮進的精神力量。
中國美術報
作為一位美術家,您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怎樣的情感?您接下來還有哪些創作計劃?
朱盡暉:藝術的表達要有時代痕跡。新時代的中國美術正處于歷史性的轉折點,如何深化人民表達、把握時代脈搏,包括如何用美的語言開拓更宏闊的時代視野,用美的力量延綿溫潤更多的心靈,這是每個美術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
基于山川意象本身在中國文化中所具有的史詩般的意義,我個人的山水畫創作,是將山水題材作為水墨實踐探索的母題。我個人作品中對符號的提取更多是出自對生命的感悟,對應的是現實“山水”,而不是“山水圖景”。同時,我也常意圖在作品中制造一種銳利而激越的視覺效果,依托厚重的文脈,立足浩瀚的自然,體現我個人對藝術的一種判斷。
未來,我會繼續要求自身更多地關注時代變化和民族文化發展,將美術創作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積極拓展新思想、新觀念下美術表達的新方式,提升美術本體的價值與意義。不斷超越美術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用一生之功,努力創作更多具有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的優秀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