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首爾地鐵2號線的玻璃墻上,有網友竟然發現了一首宋詞,它就是辛棄疾的《丑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全詞用中韓雙語書寫,而且在作者辛棄疾的前面,貼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同時在韓文翻譯的標識下,還貼心地注明了辛棄疾的生卒年份(1140-1207)。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相信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到由衷的自豪。
雖說韓國屬于中華文化的輻射圈內的國家,但畢竟是在異國他鄉,語言文字完全不一樣的環境里,辛棄疾還能夠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實在是讓人敬佩不已。
我們的大宋朝不愧是文人立國,真的是人才濟濟,盛極一時。除了有蘇軾那樣的千古文豪之外,也還有辛棄疾這樣的曠世奇才。
但相較于蘇軾的人生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辛棄疾67年的人生經歷則平緩了許多,大概呈現高開低走的態勢。少年得志,一戰成名以后,中年到老年都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山東二十年,為官二十年,隱居二十年。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介紹辛棄疾,個人覺得“心懷猛虎,低嗅稻香”,就很恰當。為什么這樣形容,通過辛棄疾的兩首代表作可見一斑: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一個是心懷猛虎,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英雄遲暮,壯志難酬;沒有上過戰場的人,寫不出如此虎狼之詞。
一個是低嗅稻香,清風明月,鵲驚蟬鳴,稻香撲鼻,蛙聲一片。心里沒有情懷之人,也寫不出如此恬然意境。
大相徑庭,風格迥異的兩首詞,此時竟然在辛棄疾一個人身上,完美和諧地統一了。
辛棄疾,山東濟南人,別號稼軒居士,是一位真正的文武全才。他不僅學識淵博、文采飛揚,而且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真正體現了文韜武略的典范。
辛棄疾最為人稱道的,是他22歲的時候,率領50位勇士奔襲六百余里,夜闖金軍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最終越過大江返回南宋朝廷。張安國鬧市被斬,辛棄疾名動宋金兩地。
可惜的是,這種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被不思進取,只想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雪藏起來。辛棄疾只能用一首首的傳世佳作,來舒緩自己苦悶壓抑的情緒。
正由于這個原因,導致辛棄疾的作品風格差異很大。有時候明亮輕快,有時候陰暗晦澀;有時候冷靜從容,有時候癡癲如狂;有時候奢靡華麗,有時候純真質樸;有時候豪邁縱酒,有時候輕緩如歌。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夜出覓食的饑鼠繞床爬行,蝙蝠圍著油燈翻飛。屋外風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呼呼作響,喃喃自語。哪怕在如此破敗凄涼景象里,英雄白發的辛棄疾仍然念念不忘,在夢中都要收復失地,光復萬里江山。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
作者純以白描手法,描繪出低矮茅屋、清澈小溪、青青綠草,慈祥老夫婦的恩愛,還有大兒子在鋤豆,二兒子在編織雞籠,小兒子則頑皮地躺在溪頭剝蓮蓬。這些返樸歸真的元素,共同構建了一個寧靜、自然、和諧的鄉村環境,表達了對平靜安詳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這首詞辛棄疾表達了對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還有自己對南宋朝廷命運的擔憂,同時渴望自己也能像孫權一樣,為國效力,建功立業。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這首詞,辛棄疾追憶了自己年輕時率領義軍抗金的的英勇豪邁。感慨如今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卻已經年老體衰,只能“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悲憤無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心中的愁苦煩悶和壯志難酬,就是把欄桿拍遍了,當時朝廷上也無人能懂。
在央視綜藝《經典詠流傳》中,當臺灣70多歲的老藝人陳彼得吟唱起《青玉案·元夕》時,優美的旋律和歌詞意境,讓人剛剛聽到第一句就深陷其中。在這里,筆者強烈推薦大家可以前去欣賞一下,絕對有驚艷的感覺。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那一句“燈火闌珊處”,代表著辛棄疾一直都在尋找匡扶江山,志同道合的人,尋找那個曾經橫刀立馬、馳騁沙場的自己,更是在尋找那個曾經繁花似錦,燈火輝煌的大宋王朝。
59歲的時候,此時辛棄疾已經被朝廷閑置7年之久,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心灰意冷到了極致后,狂性大發(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便寫下
《賀新郎·邑中園亭》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厥捉?、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1205年,偏安主和已久的南宋朝廷再次北伐,此時已經65歲高齡的辛棄疾又激動起來。寫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首傳世佳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在詞中,辛棄疾以趙國的老將軍廉頗自比,抒發了自己雖老,但仍渴望為國效力的壯志?!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可惜時運不濟,始終不能被朝廷重用的憤懣和悲涼之情。
1207年,辛棄疾臥病于江西上饒鉛山的家中,當聽到宋庭再次連連敗退的消息后,大喊三聲“殺賊!殺賊!殺賊!”后,與世長辭。
壯志不能酬,辛棄疾只能在詩酒中麻醉自己。將軍閑成了文人,辛棄疾卻不想以筆終老。出生于“靖康之恥”十三年后的辛棄疾,終其一生都在為了抗擊金兵,光復大宋昔日的榮光而努力。
強烈的愛國主義也始終貫徹于辛棄疾的作品中,當你沉浸其中時,他的個人魅力無限放大,讓人產生共鳴,無法自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