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1931年冬天,當毛澤東領導紅軍成功打破國民黨圍剿的消息傳到魯迅耳中,他的反應極不尋常,沒有歡呼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關切地問了一句。
“他有多大歲數了?”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卻折射出兩位巨人跨越時空的知己之情。
一個是筆戰文壇的民族英雄,一個是掌控戰局的革命領袖,此生雖未謀面卻在亂世中彼此欣賞、惺惺相惜,成為精神摯交。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曾經,他們的友誼經歷了哪些遺憾?又有多難能可貴?
惺惺相惜
1918年,時年25歲的毛澤東只是北大圖書館的一名管理員,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為他提供了寶貴的求知機會,滿懷壯志的他更加渴望通過思想與行動拯救國家于水火。
在北大,他見到了當時許多文化與革命領域的先鋒人物,如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這些響當當的名字,不僅激發了他的思想火花,也為他的革命理念打下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于網絡
與這些人談話,毛澤東總是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總是提出許多別人未曾考慮過的問題,他喜歡辯論、交流,總是嘗試挑戰既有的思想框架。
在這個從湖南遠道而來的青年身上,人們看到了一種難以忽視的鋒芒,有人說,毛澤東雖年輕,氣度與視野早已超越了同齡人。
幾乎同一時間,魯迅也漸漸在北京有了名氣,他的犀利言辭不斷敲擊著腐朽社會的靈魂,日常生活常常被創作、講學和文化活動填滿,如一把鋒利的刀刃,切除著舊社會沉疴。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兩位思想的巨人原本有機會相聚,李大釗曾有意牽線搭橋,他覺得兩人若能見面,定會有一場思想的碰撞,偏偏天不遂人愿。
就在即將見面的前幾日,毛澤東收到家鄉的一封急信,得知母親病重,他二話不說就收拾行李踏上了南歸的路,不敢有片刻耽擱,兩人由此擦肩而過。
多年后,毛澤東回憶起這一段往事時十分感慨,語氣中帶著難以言喻的嘆息。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我見過許多,像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都曾有過交流,但獨獨沒有見過魯迅,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彼時的魯迅一定未曾想到,毛澤東這位湖南青年竟會在日后成為一代領袖,而毛澤東亦未曾想過,這位未曾謀面的文化旗手會成為他精神世界的知己。
他們錯過了現實中的見面,卻在日后漫長的歲月中,通過思想與文字成為跨越時代的知己。
直到1931年冬天,上海街頭報刊攤上一份份印著大字標題的報紙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紅軍粉碎第三次‘圍剿’”、“朱毛紅軍大捷”這樣的標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一天,魯迅拿起報紙,目光停留在“朱毛”二字上,那些年,國民黨報刊頻繁出現“朱毛匪軍”、“朱毛賊首”等字眼,魯迅漸漸熟悉了這兩個名字,內心并未被負面宣傳左右。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相反,他敏銳地意識到,能夠讓國民黨政府如此忌憚的人,必定有著不凡之處,趕上茅盾與馮雪峰來到家中做客,魯迅將報紙放在桌上,帶著幾分好奇與深思問道。
“茅盾,你見過毛澤東嗎?”
“當然見過,我們是老朋友了,曾在廣州共事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是我們的領導,帶領我們搞農民運動,說來,那還是1926年的事了。”
“哦,那你講講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是個大有學問的人,滿肚子新奇的想法,談吐很有氣度,特別是與人交流時,總是面帶微笑,對農村問題的見解遠超常人,我都覺得自愧不如。”
魯迅聽后,露出一絲笑意。
“沒想到啊,他既是學者還能帶兵打仗,那他有多大歲數了?”
聽聞茅盾回答毛澤東不過三十出頭,魯迅稍稍沉默了一下,輕輕嘆道,語氣中既有驚訝,又透著一份欽佩。
圖片來源于網絡
“真是年輕啊,原以為他只是個書生,沒想到竟能指揮千軍萬馬,舉起了槍桿子與國民黨正面交鋒。”“魯迅先生,您可能不知道,毛澤東年輕時就極為關注您和蔡元培先生的思想,他曾經說過,您用筆桿子喚醒民眾,而他要用槍桿子保衛民眾,這兩者不可分割。”
自那天起,“毛澤東”這個名字就在魯迅心里扎下了根,每每看到有關“朱毛紅軍”的報道,他總會多看幾眼,有時會拿著報紙陷入沉思,有時還會與茅盾、馮雪峰等人熱烈討論。
他不再將毛澤東看作一個遙遠的名字,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與自己思想同路的人,還在人前常常提及此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五四運動之后,許多人喊了幾句口號就又投入舊社會的懷抱,而毛澤東卻是真正將思想付諸行動的人,用筆桿子與敵人戰斗,用槍桿子與敵人對抗,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就這樣,兩人在不同的戰場肩負起同樣的使命,他們的名字開始在歷史長河中交織成一道不可忽視的光芒。
短暫交流
1936年初秋,上海陰雨連綿,魯迅一如既往伏案寫作,剛剛從友人處聽聞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紅軍在經歷萬里長征后終于抵達陜北,完成了這場舉世聞名的戰略轉移。
圖片來源于網絡
至于帶領紅軍完成這一壯舉的,正是那個讓他早有耳聞卻未曾謀面的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時,魯迅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罕見的輕松神情。
“毛澤東確實是個不簡單的人物。”
不久后,一個更加令人欣慰的消息從遠方傳來,紅軍開始東征且捷報頻傳,這一消息讓魯迅感到無比激動,即便身體被病痛折磨得虛弱無力,依然無法抑制內心的欣喜。
源于此,魯迅提筆為紅軍寫下一封祝賀信,用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對紅軍的欽佩與支持,字里行間充滿真摯的情感。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你們讓我看到了中國和人類的未來!”
這是一位文化戰士對槍桿子戰士發自內心的認可,但魯迅的贊許并未止步于文字,還在信中送去了由他親自編校的《海上述林》,又特別附上一份饋贈——金華火腿。
這是魯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紅軍的敬意和關懷,他深知這支隊伍正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與敵人抗爭,這份禮物或許微不足道,卻承載著無限的祝福與希望。
此時的毛澤東正在陜北,一手指揮紅軍東征,一手帶領共產黨在嚴峻局勢中尋找生存空間。收到魯迅寄來的書信與禮物,心中感慨萬千。
圖片來源于網絡
之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捧著那本《海上述林》久久地翻看,細細體味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對于那只金華火腿更是珍而重之,囑咐身邊戰士小心保管。
“這是魯迅先生的心意,我們要感念他的關懷。”
1936年10月,魯迅病逝的消息如驚雷般傳到陜北,毛澤東聽聞久久無法言語,幾天后連發四封唁電,字字沉痛,作為一位革命前沿領袖向魯迅表達了自己的哀悼和懷念。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事實上,魯迅的精神力量在他逝世后依然深深影響著毛澤東及整個紅軍。
1937年,毛澤東親自主持魯迅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大會上,他沉穩而有力地稱魯迅為“中國第一等圣人”,強調魯迅在民族文化戰線上是一面永不倒的旗幟。
此后多年,毛澤東對魯迅的敬仰從未停止,他常常提到魯迅的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聲稱這兩句詩應該成為共產黨人的座右銘,完美詮釋了革命者的精神內核。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雖說兩位巨人從未謀面,但他們的思想早已跨越了物理距離,彼此交匯化作推動中國革命的兩股偉大力量。
多年懷念
建國后,毛主席更是將魯迅精神化為實踐,力求將他的文化理念帶入新中國的建設之中,曾提議以魯迅的名字命名多所學校和文化機構,以此紀念這位文化巨人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圖片來源于網絡
魯迅的文學作品也成為毛主席枕邊常讀之物,從在延安時期開始,他就常常拿起魯迅的書與身邊的同志分享,鼓勵他們在思想黑暗時刻以魯迅文字為精神糧食。
“讀魯迅,可以讓我們的意志更加堅強。”
晚年時的毛主席常常獨自在書房中回憶魯迅,還多次對身邊的人感嘆一生未能見到魯迅的遺憾,他始終認為,當年應該親口向魯迅表達崇高的敬意。
圖片來源于網絡
即便如此,他們的“見面”終究還是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實現,通過魯迅的文字和毛澤東的革命實踐,兩人早已在精神層面建立了牢固聯系。
因為毛主席一次次在心中與魯迅的“對話”,將魯迅精神化為他前行的動力,即便魯迅已經病逝,還能借由作品繼續為中國文化與社會注入力量。
一天深夜,毛主席翻看著《魯迅全集》,目光落在書頁上久久未動,在那一刻,心中依舊遺憾卻充滿力量,這種超越時空的精神聯系,已然勝過千言萬語。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毛主席來說,魯迅從來都是一位與自己同行的戰友,他們在相同的戰場上,以不同的方式攜手改變國家的命運,他們的名字也因這份精神共鳴被歷史深深鐫刻在了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