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采藥品瘋狂降價,但是為何消費者買的藥依然不便宜?
近期,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開標結果引起社會熱議。競標廠家超出以往廠家數量,可見競爭空前,于是出現了一些藥品“幾分錢一片”的“白菜價”。一些消費者質疑,這么便宜的藥品,為什么到消費者手上為什么還是那么貴?亦或者,部分消費者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部分藥品雖然是白菜價,藥企為了盈利肯定會從其他地方賺回來。
據媒體報道,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濱公開表示,低價藥屬于正常情況,他認為仿制藥的商業模式就是走量為主。至于是否會壓縮藥企的生存空間,國家醫保局解釋稱不會降低藥企合理利潤,壓縮的是營銷費用等虛高的成分。
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國內藥企集中度將提升,小廠家的生存空間會被壓低,存活更加困難,但他同時認為這次集采或是好事,有助于醫藥行業的整頓和升級,未來老百姓有望用到低價藥。
在第十批集采公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醫藥板塊內,生物藥標的指數回調0.57%,醫藥板塊股多數飚綠。其中石藥集團跌3.54%,華熙生物跌超3%,凱萊英、沃森生物、君實生物跌超2%,智飛生物跌超1%,愛美客、康龍化成、長春高新、泰格醫藥、復星醫藥微跌……但哈藥股份微漲1.24%。
普通消費者關注的并不是藥企的股價和盈利,而是零售端藥品是否能便宜,質量還能否得到保障?
為何部分藥品采購價格能跌90%?
BT財經走訪部分醫院發現,此前30元一支的艾司洛爾注射液,直接降至不足3元,降幅高達90%,從原本30塊一支的價格直接降到2塊多,降幅高達90%;此前阿司匹林腸溶片一盒在5元至20元不等(進口藥稍貴),現在已經便宜到只需要幾毛錢,一顆只要幾分錢,比糖果還便宜。
特布他林注射劑一度被稱為“救命藥”,價格也不便宜,一支普遍在160元左右,而目前價格不足1元,婦產科里的“神藥”間苯三酚注射劑,一下驟降92%,每支跌至5毛錢以下,大量此前患者覺得貴的藥品價格本次徹底被打了下來,但大部分消費者心里卻七上八下。
病患王先生對藥品大幅降價表示了擔憂,以前藥品太貴,心疼的是錢包,現在一些藥品降價,又擔心質量問題。
眾所周知,藥企原本就和新能源汽車行業一樣極度內卷,很多藥企為了市場占有率,甚至低于成本價進行銷售,而藥企的研發和營銷費用一直是成本的大頭,如果不能覆蓋成本,藥企的研發就無從談起,企業也不是福利機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在極度“內卷”的情況下,有實力的藥企還能支撐,那些規模不算太大的小廠,在“內卷”中早已經苦不堪言。
投資人史保剛認為,本次集采有利于實力雄厚的藥企。“藥企和其他制造業有本質不同,他最大的費用是前期的研發費用以及后期的營銷費用,其中很多藥企的營銷費用高企,占總營收6成以上,一旦沒有這兩項主要費用,藥品價格下降一半甚至九成,藥企同樣是有利可圖,表面上看毛利率會被拉低,但整體凈利率甚至會不降反升。集采是藥品刨除營銷費用以及部分研發費用的基礎上,藥企是有能力大降價的。”
醫藥行業從業者李格表示,仿制藥大幅降價符合市場邏輯,有些藥品過了專利期,其仿制成本會大幅降低,“同一類藥品分為進口和原研,在專利期內執行的價格肯定偏高,過了專利期,大量國產仿制藥上市,仿制藥和原研藥的價格差距就會很明顯。也有足夠的降價空間。”
浙江長紅大藥房董事長殳躍飛認為,第十批集采對民營醫院和藥店有較大影響,而對公立醫院則影響不大。
藥企毛利率有多高?
藥企的一大特征是高毛利率,大部分藥企的毛利率都在60%以上,最高可以和茅臺媲美,但與之對應的是凈利率并不高。
以步長制藥為例,2021年至2023年其毛利率為73.78%、71.69%和68.15%,但對應凈利率分別為7.03%、-10.64%和1.15%,2022年的凈利率竟然為負值。2024年前三季度步長制藥的毛利率下降至57.12%,凈利率為2.56%。2019年之前步長制藥的毛利率長期在80%以上,但上市以來凈利率只有2015年超過30%,其他年份凈利率基本都在10%-20%之間,2020年后直接降至10%以下。
石藥集團的毛利率長期穩定在70%以上,2021年至2023年毛利率為75.84%、71.94%和70.51%,但對應凈利率為20.41%、20.14%和19.31%。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降至70.46%,凈利率降至16.76%。
步長制藥和石藥集團盡管都維持在高毛利率,但近幾年的毛利率都呈下滑趨勢,凈利率也與之對應地出現下滑,這或許可以佐證藥企之間的“內卷”慘烈。以嶺藥業的毛利率在60%左右,13%左右的凈利率在藥企中算是偏高的一家。但以嶺藥業股價在2024年年內跌幅達27.2%。同期步長制藥股價跌幅為6.4%,石藥集團同期股價跌幅達31.4%。
哈藥股份幾乎是藥企中的特例,其毛利率相比其他頭部藥企明顯偏低,2021年至2023年,哈藥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為23.71%、24.67%和26.21%,凈利率分別為3.20%、3.71%和3.07%,整體毛利率在25%左右,凈利率維持在3%至4%。2024年前三季度,哈藥股份的毛利率提升至28.23%,凈利率也提升至4.47%。2016年來,首次凈利率超過4%,和步長制藥和石藥集團毛利率和凈利率呈下滑趨勢不同,哈藥股份近幾年整體毛利率和凈利率逐步提升。
和上述幾家藥企2024年年內股價下跌不同,哈藥股份在2024年年內股價漲幅高達23%,同樣是藥企中的“另類”。作為一家擁有70多年歷史的制藥企業,哈藥股份的醫藥制造與研發業務覆蓋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生物制劑、中藥、保健品等產業領域,是典型的傳統藥企,產品市占率極高,這也是哈藥股份毛利率不高,但凈利率還不錯的原因。
B證企業逐步“謝幕”?
在我國的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自行生產藥品,也可以委托生產。這就衍生出A、B、C證,簡單來說就是A證就是醫藥公司可以自行生產,B證沒有生產藥品的資質,需要委托其他具有生產資質的企業生產,也就是外包。B證企業作為藥品上市持有人,負責藥品研發、生產、品控、銷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B證的好處是與生產企業相分離,減少了重復建廠,盤活了批文資源。
純B證申請者主要源自藥品研發機構、藥品經營公司和醫藥集團新建公司等三類,前二者占絕大多數。但2023年10月23日,國家藥監局發布《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委托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的公告》提高了門檻,加強了監管,B證增發明顯放緩。
截止2024年4月,全國共發放2223張各類B證,其中純B證1127張,其他帶B的藥品許可證1096張。2023年B證增加了575張,但2024年只增加了62張,此前動輒增長1倍甚至數倍已成歷史。因為近年來,一些B證企業因藥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匱乏而造成生產質量問題,以及在集采中存在圍標和串標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了企業聲譽和利益,近期藥監局不斷出臺相關監管文件,開始整治B證。
本屆集采中標產品最多的B證公司是杭州沐源生物,其在鹽酸艾司洛爾注射液、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上分別報出次低價、第三低價。本次國采擬中選的385個產品中,118個為B證公司中標,占比近1/3;擬中選的234家企業中,90家為B證公司,占比近四成。
相關部門對B證企業的監管收緊,倒逼B證企業采取激進報價。此前國家藥監局對B證持有人和C證企業提出更為嚴格的準入要求,嚴格限制B證企業批文的轉讓。
李格認為未來可能會有不少B證企業被合并或被淘汰,第十批集采將會成為很多B證公司的謝幕,中標的B證企業哪怕是以低價來放手一搏,也能及時止損。但李格同時提醒只有創新藥才需要B證,仿制藥不是必須要B證。“此前醫藥生產流通領域的特殊體制才產生A證和B證的企業,隨著醫改的不斷試新,以前的體制不太適應中國醫藥市場的健康發展。B證企業很難滿足醫保局既要質量又要低價的要求,很多企業愿意以零利潤甚至虧本去報價,是為了保住市場,在競爭激烈的內卷中,誰也不想被淘汰。”
海口天行健藥物研究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慶明對B證企業的未來卻持樂觀態度,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他認為國家不可能因為加強管理就把所有B證企業徹底淘汰掉。B證企業能夠通過靈活選擇外部生產合作、整合原料藥資源等措施形成對A證企業的“彎道超車”。李慶明表示,集采的企業投標之前是競爭對手,投標之后其實就是合作伙伴,聯合起來向上游原料藥廠商、包材廠商談判,把原料成本降下來,形成規模優勢。
“B證企業促進了醫藥市場的內卷和競爭,也讓老百姓有望享受低價藥的紅利,但從近年藥監局不斷出臺的監管文件來看,會加速純B證企業的‘消亡’”,B證企業持有批文的成本上升,集采的中標卻充滿不確定性,已經持有批文且批文數不多的純B證企業,可能通過并購的方式退出;沒有批文的B證企業可能會考慮將“殼”轉讓或直接注銷公司。”李格對B證企業的未來不太看好。
目前第十批集采的影響尚未直接體現,多家藥企的股價依然受其業績表現影響,而隨后隨著集采的影響深入,醫藥行業或面臨重新洗牌,這對老百姓是好是壞尚待觀察。
還是回到開篇那個問題,不管藥企如何應對業績變化,消費者能否等來零售端便宜藥品?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無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