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經過去,根據全年的數據分析,今年中國手機行業出貨量第一的企業不出意外又是vivo。這已經是vivo連續四年成為中國手機出貨量第一了,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而且相對于華為、小米這樣一直在風口浪尖的品牌來說,vivo一直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好像是不聲不響就把第一拿到了。
為什么vivo可以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重大誤判和重大業績挑戰?為什么在2020-2024年,在整個行業不景氣情況下,vivo高端產品還能快速突破,業績逆勢增長拿到中國市場第一?看了周掌柜的《為什么“少押注”的vivo擅長“押重注”》一文,我還是感到很受啟發。
文化管理是內核
科技企業的管理模式可以說是所有企業中變革最快也最敏銳的,從之前的KPI到后來的OKR,都可以說是最前沿的企業管理典范。但是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后,大家就會發現,一些企業會因為一個新的管理模式而崛起,但慢慢的隨著體系的成熟也會逐漸僵化,就會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所以從一個長期的角度去看待企業,就會發現vivo這家公司的獨特之處,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vivo并不是一個強調KPI管理的企業,甚至還相當淡化這種目標管理。而且,從行業的角度來說,這些年的變化和升級還是非常大的,很多堪稱巨頭的企業都在行業轉型中掉隊,vivo的穩健卓越和一直的快速增長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最后,我們發現,vivo是為數不多強調“文化管理”的中國企業,相較于業績目標的管理,企業更鼓勵員工堅守從 “本心而為”的平和心態出發,到“埋頭種因”的行動落地,再到“用戶導向型創新”的科學管理應用,以達到“雁行致遠”的更健康更長久的發展,這也就是vivo多年以來所貫徹的“本分”文化。
而基于“本分”文化,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非常在意推廣使用他倡導的 “方法論”管理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論叫做“ECR管理方法”,也被簡稱為“三個閉環”,即體驗閉環,要求決策從用戶需求出發,到用戶利益點,再回到用戶體驗;商業閉環,要求考慮投資/產品利益點排序,并且重視品牌傳播效率和支撐產品溢價等問題,最終達成商業結果正反饋;心智閉環,從產品利益點出發持續溝通落地到感知價值。這三個閉環幾乎在任何管理層會議上都會被胡柏山拷問,做到了才叫“本分”。
而落實到具體業務,以手機為例,就是從用戶“興趣點”出發找到產品“功能點”,基于“功能點”定義產品“感知價值”,通過增加“利益點”和“感知價值”獲得“合理價格”。這一套方法論使得vivo在產品的設計和競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優勢。
而這種“文化管理+方法論”的驅動方式,讓vivo在長期的競爭中處于一個無往不利的地位。因為即保持了公司整體的穩定性,又能夠積極靈活的應對競爭帶來的壓力。畢竟在沒有壓力誘惑的情況下,做到“本分”大家都覺得OK,但“本分”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在壓力和誘惑之下堅持做正確的事情。vivo在長期的實踐中很好的把握了這個問題的邊界所在,最終形成了自己能夠穿越周期的穩定的文化管理內核。
用戶導向型創新
文化內核是企業發展的底色,但科技競爭的關鍵終究是技術創新。vivo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還是自身通過長期研發投入所建立的技術優勢,而如何構建出這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體系,則是另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現代科技公司的發展無非建立在三個層面,一個是底層技術的研發,一個是前沿技術的創新以及技術在產品上的落地。
發展起伏較大的公司大多數因為某個領域的投入不夠或者方向錯誤,比如有些人在基礎研發上投入不足,那么就會落后于行業發展,前沿技術缺乏創新則會在競爭中失去競爭力,而好的技術如果沒有很好的產品落地,則一切努力的價值又會大打折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在這些領域達到一個領先和平衡的狀態,是科技企業建設自己競爭力的關鍵。
反觀vivo在這三個方面的建設,就顯得頗有章法,vivo用“藍科技”布局底層研發能力以承接前沿創新,用“長賽道”理念鎖定具備長期技術競爭力的方向,用“產品工程學”和“技術應用”方法論保證技術在產品上得到實戰應用。
熟悉vivo的朋友肯定知道,藍科技就是包含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心大模型、藍河操作系統、藍圖影像這五個重要的底層研發方向的統稱,而設計、影像、OS和性能則是vivo長期以來最為明確的四大賽道。但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則是vivo的“產品工程學”和“技術應用”方法論。這也恰恰是vivo不斷打造出爆款產品的關鍵內功。
簡單的說,“vivo產品工程學方法論”專注專業、技術、工程三個層面,非常重視“設計驅動”理念,強調設計需要尊重天性、尊重直覺,認為需求源自生活、場景、心理需求。而“vivo技術應用”方法論看重“針尖技術”的再聚焦、再放大、再鋪開,通過明星場景和用戶剛需來打動用戶。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照亮你的美”“逆光也清晰”,以及最新X200系列的“2億長焦超清晰,山頂也是VIP”無一不是從用戶的剛需切入,再配合明星場景的廣告設計,從而深入人心的。
胡柏山曾在中端手機市場的競爭中明確的提出,貫徹腰部爭霸,一是要提供充分換機“利益點”和“感知價值”,二是做好“技術下放”和“技術普惠”。這些都是非常清晰的用戶導向型創新,牢牢的去抓住用戶痛點來進行產品創新和技術應用的構建,以終為始,不忘初心,不去搞虛頭巴腦的噱頭,而是真正的解決用戶的問題,才能通過長期的創新迭代來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從而把產品優勢積累為品牌優勢。
生態共創,穿越周期
手機行業可以說是科技行業里最復雜的領域,手機公司必須是線下門店、維修門店、商場門店、體驗中心、電商渠道等全渠道必備的零售公司,也必須是保障器件采購、大規模生產、市場銷售、維修服務、以舊換新等全價值鏈運營公司。
既要抓住科技發展的方向不斷創新和迭代,又要為賣出的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售后升級服務。一款產品的設計周期可能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但銷售結果往往一上市就決定了生死。賺就是幾億幾十億的賺,賠也是幾億瞬間就打了水漂。如果行業發展方向壓錯了,從全球第一掉到看不到位置也就幾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無比刺激,又無比殘酷。能夠再這樣的行業里穿越周期,贏得每一個時代的尊重,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除了對公司本身的能力要求之外,與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長也非常重要。對此vivo的邏輯是從思考的原點上,擅長的東西自己做,尋求合作伙伴則要選擇“跟你文化最契合、做事理念最契合,也愿意跟你一起牽手走長路的”,并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獲得成功。
vivo內部文件多次強調要做到“四個happy”,即追求用戶、員工、股東和伙伴都滿意。老板沈煒多次強調:“我們要常懷利他之心,在內外協作中永遠關注對方的戰略關切與核心訴求,構建命運共同體,竭盡所能實現互信共贏。”他認為生態建設上應該: “不自居”、“求同行”,力求通過“用戶導向型創新”為用戶創造“真滿足”。
換句話說,vivo的文化不崇尚獨行俠和過度的個人英雄主義,相反強調“生態共創”和“追求眾樂”。這種文化下,vivo很少會自己下大手筆壓重注賭方向,而是與生態伙伴共創,共同發展,才能夠獨行眾,眾行遠的不斷穿越周期。vivo所有合作的企業里面,超過四分之一的伙伴是合作十年以上。陪伴它們從十幾億,成長為上百億、幾百億的企業,vivo和合作伙伴都是一起成長,互相成就。
正所謂,好企業讓自己過的好,更好的企業是讓更多人過的好。自研是根,共研是葉,vivo追求根深葉茂,根深葉茂才是開花結果的理想環境。
所以,無論是技術領先,產品大賣還是企業穿越周期,對于vivo來說都是一個堅持長期價值的結果,這里包括了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也包括了各種產品方法論,是企業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和合作伙伴共創的成績,這絕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但剖析下來,卻又是十分的質樸和簡單。
現在的人看企業總喜歡去看波瀾壯闊的競爭與商戰,卻很少去洞察這些底層的文化和堅持。很高興vivo能夠成為一個“本分”成功的樣板,相信能夠給更多正陷入發展迷茫和周期變化的企業啟發,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