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別人家的孩子」,腦海里總會浮現一個完美人設:成績優異、懂事乖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看似這些孩子已經是「人生贏家」,但在現實中,他們常常是那些活得最緊繃、最壓抑的群體。
這樣的情況,其實并不少見;比如知乎上,就有這樣的熱門話題:「為什么優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所以,為什么那些看似優秀的孩子,心理狀態更容易出問題呢?
在探討「為什么優秀的孩子容易抑郁」時,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孩子們的「完美主義」心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也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一直致力于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
圖片源自pexels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疑惑:完美主義不是好事嗎,怎么會跟心理問題扯上關系呢?
對「形象」過度敏感
一些孩子,還可能對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過于敏感。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們,難免會遇到一些皮膚問題,比如冒幾顆痘痘。
但對于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來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變化,卻可能讓他們陷入嚴重的容貌焦慮中。
圖片來源: JohnHolcroftPrints
跟同學說話時,目光躲閃、不敢對視,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瑕疵」,甚至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
為了維護這種在別人心中所謂的「完美」形象,他們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內在需求。
圖源:Hello 醫師|飲食障礙
然而,當這種對完美的追求與現實中的自我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會感到極度的壓力和挫敗感,進而可能陷入焦慮或抑郁的困境中。
當然,完美主義孩子在意的,還不僅僅是外貌。
做的好一點,再好一點
追求完美的孩子,往往還會給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
他們不能接受不完美;即使離滿分只差一分,也會因為這一點點差距而感到自己不夠優秀,從而陷入深深的焦慮。
為了這一分,除了吃飯和睡覺,他們的所有時間幾乎都被學習填滿。這時,一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省心、上進。
但是,長期的睡眠不足和巨大的壓力,可能讓孩子出現脆弱、焦躁、抑郁的情緒;一些孩子甚至可能產生厭學心理。
為什么好好的一個孩子,會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一些不明所以的家長可能會想:「是因為青春期嗎?還是受欺負了?」
如果我當時能這樣做,就好了
一些孩子,可能沉浸在過去的錯誤和失落里、忽視身邊的正面事物和成就,也就是常說的「反芻思維」(rumination)。
用現在常用的話講,就是精神內耗。
「我當時為什么要那樣做?」
「要是……,就好了……」
即使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他們還是會不斷揪住那個細節不放,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過度懷疑自己的為人,覺得自己做錯了一切。
以上這些「完美主義」,表面上看似是讓孩子更上進;但實際上,生活中種種場景,帶來的持續內耗,卻可能導致孩子焦慮感、自責感逐漸加劇,最終還可能發展為抑郁。
教育方式
一些父母過度的批評和期望,也會促使孩子產生消極完美主義。
比如,只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對ta進行獎勵:
「考了第一名,買個心儀的玩具獎勵他!」
成績不理想時,總是批評:
「你怎么考得這么差,不夠努力!」
「別人都考了第一,你怎么就做不到?」
圖片源自pexels
如果這種方式,長期成為家里的常態,孩子會逐漸產生一種誤解:「父母只愛完美的我」。
在《小歡喜》中,喬英子為了讓媽媽開心,即使自己喜愛的樂高被「暫時保管」,每天也要按計劃學習。
媽媽的期望和高壓控制,讓喬英子感到窒息;她長期失眠,最終患上了中度抑郁癥。
——看似只是影視劇中的劇情,卻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發生。
圖片源自pexels
模仿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行走的教科書」。
如果父母本身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孩子會通過觀察和模仿,逐漸內化這種高標準,產生類似的完美主義心態。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Good enough mother」(足夠好的媽媽)理論,國內心理學家曾奇峰將這一理念稱為「60 分媽媽」。
圖片源自pexels
也就是,父母可以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錯誤和不足,而不是過度要求自己做到極致。
如果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缺點和失誤,這種寬容和接納的態度會傳遞給孩子。
孩子就會明白:「如果我的完美父母也會犯錯,那我犯錯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社會對優秀的單一標準
社會和學校的評價體系,常常把「優秀」定義得非常單一,比如,學生的好壞就用成績來衡量。
這種標準讓孩子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如果我不在這個單一的框架里做到最好,就意味著我很失敗。
孩子從小就感受到這種壓力,認為只有成績好,才能得到認可和贊賞,忽視了在其他方面的特長。
性格特征
有些孩子天生就容易形成完美主義性格,,比如強迫性人格傾向(Obsessive-Compulsive Traits)、高責任感(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成就導向(Achievement-Oriented Personality)和自我批評性格(Self-Critical Personality)。
雖然這些性格特征雖然能帶來一定的成就感,但也可能導致過度的自我批評、焦慮感和心理壓力。
一些家長常常沉浸在孩子優秀的光環中,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掙扎與痛苦。甚至有些家長為了維護外界對自己「成功父母」的評價,選擇否認孩子的心理問題。
這種忽視和否認都會延誤治療,并加劇孩子的自我否定情緒。
所以,家長應關注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情緒變化,特別是失眠、食欲減退、不愿交往等跡象,這些可能是心理問題的信號。
??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也應接受心理輔導,因為問題往往不僅僅是孩子個人的,往往還涉及到整個家庭。
圖片源自pexels
當孩子已經深陷抑郁、焦慮等心理困擾,除了心理咨詢,有時還需要結合科學、安全的藥物治療。
然而,因為兒童的身體系統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對藥物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根據《2016 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指出,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 2 倍,兒童不合理用藥、用藥錯誤造成的藥物性損害會更嚴重……
圖片源自pexels
為了確保您孩子的用藥安全,可以選擇WeGene 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
這份報告相當于您孩子的「專屬用藥參考書」,幫助您更科學地選擇和調整藥物,確保治療的效果與安全,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
比如,示例報告中的精神類用藥部分,提供了關于兒童使用舍曲林(Sertraline) 的用藥建議:
WeGene 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示例報告
該孩子建議采用較低起始劑量、較慢滴定方案、使用 50%的標準維持劑量,從而減少副作用風險。
WeGene 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不僅局限于精神類疾病,還涵蓋了以下常見治療用藥:
WeGene 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示例報告|目錄部分
通過了解孩子的基因特點,醫生可以更準確地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藥物與劑量,從而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反應。
補充:
完美主義并非只有負面的一面
除了上面提到的,容易自我否定的「消極完美主義」,還有一種「積極完美主義」。
積極完美主義者也對自己要求很高,但他們最大的不同是心態:
面對挫折時,他們不會鉆牛角尖。 相反,他們能夠坦然接受失敗。并且,他們不會因為一次失敗而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
這種心態讓他們不僅能繼續追求高目標,還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自尊。
研究顯示,父母如果能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溫暖和理解,更容易培養孩子的積極完美主義,幫助他們減少消極完美主義的傾向。
圖片源自pexels
細心的同學應該已經發現了,為了幫助精神類藥物服用者,接受更加高效的藥物治療,微基因推出了精神類用藥基因檢測產品。
和其他類似產品相比,微基因的產品,各方面優勢明顯:微基因應用了全基因組基因分型(WGG)的技術手段,幾乎全面覆蓋了對藥物基因組的,已知關聯變異位點,藥物反應預測更準確。
如果你正在遵照醫囑服用精神類藥物,結合藥物基因檢測,能更好地避免多次調整的試藥環節、第一時間確定有效藥物,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縮短治療周期,節省醫療費用等。
點擊名片,關注「微基因醫學」,可查看示例報告,了解更多:
每一種藥物會對應「按說明書用藥」、「建議增加藥物劑量」、「建議減少藥物劑量」、「警惕療效不足」、「警惕不良反應」等結果,給予服藥者個性化用藥建議。基于結論說明,患者可以與醫生了解基于個人基因組數據,分析而成的各項用藥建議;并參考建議,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藥物。
總之,藥物基因檢測讓患者能夠改善治療效果、降低費用、減少不良反應、縮短治療周期,提升生活質量,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歡迎大家關注,進一步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